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样才能在不强迁、不上楼的情况下,“润物细无声”地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日前记者前往山东省沂南县探访,感觉眼前一亮,一个在人们印象中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既保持着传统的村落形态和精神文脉,又融合进崭新的时代风貌和生活理念,而带来这一改变的,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一个资源状况一般的传统农业县。从2007年开始,这个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实现了旅游业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依托旅游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政府主导:“沂南模式”最关键的成功经验
竹泉村,智圣汤泉,红石寨,马泉创意农业休闲园……行走在沂南大地上,一个个在典型传统乡村“无中生有”建立起来的旅游景点展示着沂南的变化。
沂南旅游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年均增幅达76.78%,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全县GDP24.7%,占地方财政收入2.25%,旅游业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谈到沂南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沂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繁咏说出了十六个字: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
沂南县“政府主导”的表现之一,就是坚持规划先行,领导带领群众按照规划坚持干下去,沂南县的乡村旅游才能“破茧成蝶”,独领风骚。聘请来专业旅游规划机构,听取意见,把沂南170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空间布局,根据历史文化传统的根基和现实状况,统筹考虑,确定以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突破口,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于是,有了竹泉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红石寨旅游区和桃花洞旅游区。
沂南县铜井镇已经出现乡村旅游景点集群,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镇党委书记陈金沂告诉记者,近期,面对着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沂南县编制了《铜井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整合丰富的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范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另外,沂南县为旅游企业融资进行了1亿多元的担保,还对重点旅游项目的县级土地收入进行返还。其实,沂南县对旅游业的扶持还远不止此,县里从财政、税收、用地、奖励、招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旅游业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努力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自2009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旅游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等。
市场机制:
激活全域化乡村旅游活力
石板路中间泉水淙淙,道路两边绿竹摇曳,在竹泉村,记者遇到山东龙腾竹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建军,他被称为沂南旅游开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口青岛话的韩建军祖籍沂南,虽然经商几十年积累了一定财富,他却念念不忘贫穷的故乡。2007年,竹泉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当地最穷的村子。因为旅游开发,6年过去,这里的人均年收入达到近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而韩建军的企业也获得了较好收益,投资用四五年时间已经收回。看着川流不息的游客,韩建军乐得合不拢嘴。因为在竹泉村开发获得了较好效果,他才相继开发了红石寨等新景点。
“当时,竹泉村保持了原有风貌,就是因为穷。没有人敢来投资,韩总在青岛已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我劝他说,你现在的企业就像一个挑水的人,做旅游虽然回报时间长,但就像在铺设输水管道。”张繁咏这样对记者说。
竹泉村为沂南县的乡村旅游淌出了一条新路。目前,沂南形成了以县城和竹泉村为代表的县域旅游增长极核,对周边资源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尤其是竹泉村的开发联动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红石寨、香山湖、马泉创意产业园等景点的发展,形成了“核心——边缘”的集聚特征。
接手竹泉旅游区之后,龙腾竹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市场在景点打造、运营开发、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竞争择优功能,创造了三个第一:沂南县第一个旅游龙头项目,全临沂市第一个科学规划整体开发的古村落,山东省第一个逍遥游示范点。
文旅融合:传统文脉上生出
新的产业和精神载体
走进竹泉村,不时见到在自己老屋里编筐子、绣鞋垫、卖土特产的老乡,从他们的眼神里,能感受到了一种满足、安详和宁静,这是一种文化带来的愉悦。
“沂南模式”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文旅融合”,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靠文化提炼旅游品牌,靠旅游激活文化资源。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把文化打造成了新的产业和精神载体。
沂南文化具有“古、红、绿、泉”四大特色。“古”,即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汉文化,重点开发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红”,重点发挥“沂蒙红嫂”这一名人效应,集中建设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绿”即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重点建设竹泉村和沂河沿岸生态农业观光走廊。“泉”即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重点建设智圣汤泉旅游度假村。
沂南的乡村文化之根还在,但是又不是僵化凝固的,体现了时代精神。根据文化优势,沂南提炼出“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智慧沂南”的地域形象品牌,打造“红色精神、绿色生态、温泉养生、汉风古韵、现代动漫”五大产品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已经成为沂南最鲜明的地域标识,沂南的外在形象逐渐丰满和壮大。城市在雷同化,乡村在格式化,而沂南在发展中保持了难能可贵的个性。
竹泉风景区的建立,给村民提供了商机,他们发挥专长,围绕“古村”做旅游生意。在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里面,一个名叫高寿会的老者在编竹筐,69岁的他告诉记者,2009年旧村改造时他们一家搬出老村搬进新村,景区建好后,他白天又能回到老屋里表演传统的编筐手艺。表演加上卖筐,老人一个月能收入1200元左右,这是他之前全年收入的4到5倍。更多的村民在景区内承包了饭店、旅馆、咖啡屋,有的在景区内销售特色旅游产品,他们充分尝到了旅游业的甜头。
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思想的转变,思想的转变又激发了生活方式的提升。如今,旅游区的村民讲卫生了,不随地吐痰了,言谈举止也彬彬有礼起来,连老人也开始学外语,用电脑……这里仿佛出现了一幅“新世外桃源图”。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一个资源状况一般的传统农业县。从2007年开始,这个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实现了旅游业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依托旅游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政府主导:“沂南模式”最关键的成功经验
竹泉村,智圣汤泉,红石寨,马泉创意农业休闲园……行走在沂南大地上,一个个在典型传统乡村“无中生有”建立起来的旅游景点展示着沂南的变化。
沂南旅游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年均增幅达76.78%,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全县GDP24.7%,占地方财政收入2.25%,旅游业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谈到沂南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沂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繁咏说出了十六个字: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
沂南县“政府主导”的表现之一,就是坚持规划先行,领导带领群众按照规划坚持干下去,沂南县的乡村旅游才能“破茧成蝶”,独领风骚。聘请来专业旅游规划机构,听取意见,把沂南170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空间布局,根据历史文化传统的根基和现实状况,统筹考虑,确定以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突破口,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于是,有了竹泉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红石寨旅游区和桃花洞旅游区。
沂南县铜井镇已经出现乡村旅游景点集群,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镇党委书记陈金沂告诉记者,近期,面对着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沂南县编制了《铜井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整合丰富的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范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另外,沂南县为旅游企业融资进行了1亿多元的担保,还对重点旅游项目的县级土地收入进行返还。其实,沂南县对旅游业的扶持还远不止此,县里从财政、税收、用地、奖励、招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旅游业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努力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自2009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旅游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等。
市场机制:
激活全域化乡村旅游活力
石板路中间泉水淙淙,道路两边绿竹摇曳,在竹泉村,记者遇到山东龙腾竹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建军,他被称为沂南旅游开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口青岛话的韩建军祖籍沂南,虽然经商几十年积累了一定财富,他却念念不忘贫穷的故乡。2007年,竹泉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当地最穷的村子。因为旅游开发,6年过去,这里的人均年收入达到近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而韩建军的企业也获得了较好收益,投资用四五年时间已经收回。看着川流不息的游客,韩建军乐得合不拢嘴。因为在竹泉村开发获得了较好效果,他才相继开发了红石寨等新景点。
“当时,竹泉村保持了原有风貌,就是因为穷。没有人敢来投资,韩总在青岛已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我劝他说,你现在的企业就像一个挑水的人,做旅游虽然回报时间长,但就像在铺设输水管道。”张繁咏这样对记者说。
竹泉村为沂南县的乡村旅游淌出了一条新路。目前,沂南形成了以县城和竹泉村为代表的县域旅游增长极核,对周边资源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尤其是竹泉村的开发联动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红石寨、香山湖、马泉创意产业园等景点的发展,形成了“核心——边缘”的集聚特征。
接手竹泉旅游区之后,龙腾竹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市场在景点打造、运营开发、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竞争择优功能,创造了三个第一:沂南县第一个旅游龙头项目,全临沂市第一个科学规划整体开发的古村落,山东省第一个逍遥游示范点。
文旅融合:传统文脉上生出
新的产业和精神载体
走进竹泉村,不时见到在自己老屋里编筐子、绣鞋垫、卖土特产的老乡,从他们的眼神里,能感受到了一种满足、安详和宁静,这是一种文化带来的愉悦。
“沂南模式”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文旅融合”,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靠文化提炼旅游品牌,靠旅游激活文化资源。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把文化打造成了新的产业和精神载体。
沂南文化具有“古、红、绿、泉”四大特色。“古”,即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汉文化,重点开发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红”,重点发挥“沂蒙红嫂”这一名人效应,集中建设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绿”即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重点建设竹泉村和沂河沿岸生态农业观光走廊。“泉”即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重点建设智圣汤泉旅游度假村。
沂南的乡村文化之根还在,但是又不是僵化凝固的,体现了时代精神。根据文化优势,沂南提炼出“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智慧沂南”的地域形象品牌,打造“红色精神、绿色生态、温泉养生、汉风古韵、现代动漫”五大产品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已经成为沂南最鲜明的地域标识,沂南的外在形象逐渐丰满和壮大。城市在雷同化,乡村在格式化,而沂南在发展中保持了难能可贵的个性。
竹泉风景区的建立,给村民提供了商机,他们发挥专长,围绕“古村”做旅游生意。在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里面,一个名叫高寿会的老者在编竹筐,69岁的他告诉记者,2009年旧村改造时他们一家搬出老村搬进新村,景区建好后,他白天又能回到老屋里表演传统的编筐手艺。表演加上卖筐,老人一个月能收入1200元左右,这是他之前全年收入的4到5倍。更多的村民在景区内承包了饭店、旅馆、咖啡屋,有的在景区内销售特色旅游产品,他们充分尝到了旅游业的甜头。
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思想的转变,思想的转变又激发了生活方式的提升。如今,旅游区的村民讲卫生了,不随地吐痰了,言谈举止也彬彬有礼起来,连老人也开始学外语,用电脑……这里仿佛出现了一幅“新世外桃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