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jiushixin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旋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学习,勇敢进行探索,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一、营造氛围,萌发自主探索学习意识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首先要充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支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索知识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心理安全、心灵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这样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索学习,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二、精心設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中,我们应精心设计每个环节,使学生学得实在,深化学生主体探索意识,促进探索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让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性活动中,既构建数学知识,又充分展开了学生的思维,为此,精心设计必不可少。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计算73.9÷739,之后复习回顾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变式为739÷73.9,自然导入新课。并提问设计:除数有什么特点?怎样使除数转化为整数?要使商不变,你有什么办法?想一想,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交流,在合作中共同促进学生主体探索,提供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更容易使学生突破难点。又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和不同的起点出发思考问题,用多种分析方法解应用题,真正理解应用题中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视实践操作,切实培养主体探索能力
  操作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突破时空障碍,获取他们生活中缺乏而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化抽象为形象,化知识为能力。让学生在亲自创造事物中快快乐乐地获得真正理解,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的“几分之几”时,教师在讲完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让学生通过说折的方法,然后说出所表示的分数的意义。又如,学习《厘米、米的认识》时,低年级学生对长度单位缺乏感性认识,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米尺、卷尺等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边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和宽等,通过动手操作,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厘米、米有了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在课堂上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新知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放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习的时空。
  四、重视“思”的过程,抓实探索之脉络
  “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设疑问难,引导学生“思”的过程,能抓住学生数学思维之脉络,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参与问疑解疑过程中来,例如“关于带分数乘法”的教学,教材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的,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我们可以抓住学生不太注意的两个词“通常”、“再乘”向学生发问,促使学生主动思索,从而深化理解。“为什么用‘通常’,不用‘一定’?”让学生去探索去讨论,从而得出了:有时把带分数拆成整数与真分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我又说,“请试试看──120×1/120×12/3”,学生经过计算观察后发现了120与1/120直接约分后,结果是1,1不必化来化去,带分数1可以直接参与运算。至此学生明白了通常之外的两种情况。“再乘,说得很精炼,谁能把它的意思扩展开来?”学生经过思考,基本上能还原成:按照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紧紧地抓住关键字眼,引导学生思索,让学生在探索的脉络中将抽象的内化成了形象易感知的知识。又如在教学“加法的结合律”时,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之后,问学生,这里为什么要用“三个数相加”,而不用“几个数相加”?引导学生思考、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如果是几个数相加,后面的文字不便于叙述;如果是几个数相加,我们把其中的任两个数相加,就可能交换了加数的位置,用到了交换律,就不完全是加法的结合律了。通过学生讨论、探索,使学生理清脉络,明确了结合律中不能调换加数的位置,为后面学习乘法结合律的运用作了铺垫,突破了难点,进一步深化了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过程。
  总之,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我们既要创造性的教,又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切切实实使得他们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中专信息技术课是传授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课程,它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主题相一致。上好信息技术课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  关键词:中专信息技术 课教学方法  当下是信息技术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中专学生熟练掌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其重要。那么中专信息技术课怎样上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既会学习又懂创新的信息
摘要:本文从“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想问 敢问 好问 会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摘要:结合近年来的高考,从高考理科综合卷分析报告看,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基本概念不清;(2)设计实验能力不强;(3)试题阅读理解能力弱;(4)文字表达能力差;(5)专业术语应用不熟悉。或称为六个“不够”:审题不够仔细,书写不够规范,基础不够扎实,思维不够灵活,表达不够清楚,实验不够重视。事实上这几个方面通过复习策略的调整,是会得到很大程度改进的。下文结合考纲,浅谈高中生物学科的全面复习
进入初三最后一个月,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完成了第一第二轮的复习。而数学这一科,作为中考的得分大户,在中考前的最后一个月,应该怎样合理的制定复习计划,让最后一个月的复习更有效率和有针对性呢?本文针对最后一个月的中考数学复习,提出有效的备考策略和复习建议。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果把中考当着一场战役的话,数学考试就是其中的一场战争,那么,在打仗之前,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所谓知己知彼,百战
摘要:进入高中后,学生将会见识更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学到更为深刻的物理知识,进一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增进对科学精神的陶冶。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刚步人中学的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还存在初中阶段已形成的习惯,主要表现为重识记而轻分析综合。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也是可能的。  
摘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设 教学情境 
摘要:在冰心翻译的纪伯伦的《论孩子》中有这样的话:“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爱,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训练学生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教师的观点,做一个合格的模仿者,而应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所以,有效的高中政治课堂应当是师生双方“心动大于行动”,思维的火花在师生的互动中不断地闪烁,应当有碰撞、有异见、有争论、有质疑。  关键词:高中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