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农村地区创也投资环境改善以及国家大力推行的惠农政策等等,这些都促使农民工返乡兴业。本文就通过阐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历史背景、产生的意义出发,分析其现状及提出可行的政策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合作化组织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098-02
农民工作为经济理性人来到城市谋求就业,寻找更高的收入和改善生活水平,这不仅仅是单纯生存方面的理性选择,同样也是社会的理性选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导之下,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庞大的劳动力,农民工顺应这种时代的需求来到城市,在城市里他们大多活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行业和从事着城市居民不愿从事行业,再加上由于农村地区生产力低下,小农经济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人均耕地产出远不足以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作为经济理性人的农民进城务工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一、农民工返乡的背景和意义
(一)沿海产业升级,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产业、技术、经济结构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曾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得不向着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低廉、市场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大的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在历史上,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欧美转移到战后的日本和西德,在“亚洲四小龙”接手之后到达东盟和中国。在这个历史传递的过程中,新型经济体无不有着一段经济腾飞的历程。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产业转移实质上是把设备、技术、资金与内陆廉价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相结合,以达到继续维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这符合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经验。
(二)农村发展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机遇
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工业对农业的“剪刀差”政策,产生了工业对有限的社会可用资本的过度占有,以致投入到农业的资本严重不足,农业再生产能力受限,广大农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而如今我国的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85%以上,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83080亿元,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而且在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方针和国务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从中央到各地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都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在此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凭借在外务工的经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开阔了视眼、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了解市场动向他们可以高效率的利用当地资源,可以说在城市的打工经历是其返乡创业不可或缺的孵化器;另一方面,创业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劳动收入水平,而且其巨大的带动效应也是不容小觑的,农民工创业对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形成农村规模经济甚至推动小城镇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
创业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资源,包括像土地、资金、基础设施、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一定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和一定的自然资源保有量等。现行的农村土地政策,农民可以灵活地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转租使其成为创业的资本;而且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主要的金融机构包括像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了丰富的金融政策,再加上日益活跃的民间资本的介入,农村金融产品在规模和种类上都要好于以往;而农村的道路、水利、邮电建设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贵州省为例:在“十一五”期间,贵州省乡镇通油路达96.9%,建制村通公路达29.6%,公路网密度达85.0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水利累积投入达233.5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9倍,目前拥有1896座水库;随着农村义务教育费用的减免,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入学率稳步提高、同时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就業培训、成人教育也丰富了农民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人力资本的水平。新时期农民工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以及接受和运用现代化产品的能力都要比老一辈的农民要强得多。
(四)农业规模化和合作化的需要
资本往往忽视产出周期长、投资成本高、投资效益低的农村经济,由于农民的高度分散、产出剩余少,难以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外部主体面临着与大量分散农民直接交易成本过高的束缚。所以,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化建设将分散的小农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对于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十分关键。农民工返乡创业正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之一,创业具有带动性、示范性和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创业户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不仅能吸纳一定的劳动力,而且随着创业集群的扩大会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最终往往会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经济模式,这对于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十分有利,对于促进乡镇产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力都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民工返乡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整个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返乡创业同样也是返乡农民工的正常需求。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分析
虽说农民工具备高涨的创业激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创业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低
相对于社会其他劳动群体而言,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在外多从事低端产业,这不仅限制到他们创业的领域,同时对于创业后期产品的深加工、多元化以及产业的规模化都不利。
(二)资金扶持范围过窄
以贵阳市为例,贵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为了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的自主创业,2002年贵阳市设立了农民返乡创业专项帮扶资金,2009年再度提高扶持力度,规定: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最高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首次创业还可以获得500元至1000元的创业补贴资金。虽然小额担保贷款在创业初期有促进性,但是对于整个农民工帮扶需求而言,扶持的范围仍然过窄。
(三)后续投入资金不足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关系,许多农民工返乡创业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改造或者建设基础设施。虽然,他们在外地的打工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创业初期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项目中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缺乏后续资金,项目就会遇到瓶颈,不能扩大规模,形成产业化生产。
(四)产业技能指导有待加强
农民工在外务工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但是在返乡创业中由于自己是创业主体会需要运用到各种知识,如与经销商的谈判技巧、对市场的整体把握以及经营管理等等。可是,这在现实中政府往往不够重视,一些所谓的培训服务对农民工生产创业有多大实效还值得商榷,甚至还存在相关部门和不法培训机构合谋套取国家培训资金贪腐现象的发生,这不免让我们对于农民工的职业再教育感到担忧,长此以往将会对本来就困难重重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增添障碍。
三、政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扶持力度,从根本上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
万事开头难!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创业初期往往是最为艰难的时期。因此,当地政府、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只有在有利的政策环境、充足的资金条件和配套的设施下才能让农民工创业这颗种子深根发芽。
(二)推进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的战略
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与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相脱节,在农村实际劳动生产、技能教授方面显得十分薄弱,由于我国农村和城市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城乡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难免不能统筹兼顾。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根据需要为创业农民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显得十分重要。
(三)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制度
在市场经济下,资本是最求利益最大化的,而中国的小农资源有限,经济收益较少,在缺乏外部支持的情况下分散的农民单独进入市场由于较高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难以取得成功、形成规模。所以,发展农业合作制度,提高农民组织合作化程度,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提高乡镇经济竞争力的举措,也对有利于当地吸纳农民工的返乡创业。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郑金兰.三农手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9.
[2]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
[3]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合作化组织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098-02
农民工作为经济理性人来到城市谋求就业,寻找更高的收入和改善生活水平,这不仅仅是单纯生存方面的理性选择,同样也是社会的理性选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导之下,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庞大的劳动力,农民工顺应这种时代的需求来到城市,在城市里他们大多活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行业和从事着城市居民不愿从事行业,再加上由于农村地区生产力低下,小农经济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人均耕地产出远不足以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作为经济理性人的农民进城务工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一、农民工返乡的背景和意义
(一)沿海产业升级,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产业、技术、经济结构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曾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得不向着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低廉、市场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大的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在历史上,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欧美转移到战后的日本和西德,在“亚洲四小龙”接手之后到达东盟和中国。在这个历史传递的过程中,新型经济体无不有着一段经济腾飞的历程。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产业转移实质上是把设备、技术、资金与内陆廉价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相结合,以达到继续维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这符合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经验。
(二)农村发展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机遇
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工业对农业的“剪刀差”政策,产生了工业对有限的社会可用资本的过度占有,以致投入到农业的资本严重不足,农业再生产能力受限,广大农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而如今我国的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85%以上,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83080亿元,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而且在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方针和国务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从中央到各地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都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在此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凭借在外务工的经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开阔了视眼、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了解市场动向他们可以高效率的利用当地资源,可以说在城市的打工经历是其返乡创业不可或缺的孵化器;另一方面,创业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劳动收入水平,而且其巨大的带动效应也是不容小觑的,农民工创业对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形成农村规模经济甚至推动小城镇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
创业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资源,包括像土地、资金、基础设施、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一定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和一定的自然资源保有量等。现行的农村土地政策,农民可以灵活地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转租使其成为创业的资本;而且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主要的金融机构包括像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了丰富的金融政策,再加上日益活跃的民间资本的介入,农村金融产品在规模和种类上都要好于以往;而农村的道路、水利、邮电建设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贵州省为例:在“十一五”期间,贵州省乡镇通油路达96.9%,建制村通公路达29.6%,公路网密度达85.0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水利累积投入达233.5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9倍,目前拥有1896座水库;随着农村义务教育费用的减免,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入学率稳步提高、同时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就業培训、成人教育也丰富了农民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人力资本的水平。新时期农民工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以及接受和运用现代化产品的能力都要比老一辈的农民要强得多。
(四)农业规模化和合作化的需要
资本往往忽视产出周期长、投资成本高、投资效益低的农村经济,由于农民的高度分散、产出剩余少,难以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外部主体面临着与大量分散农民直接交易成本过高的束缚。所以,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化建设将分散的小农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对于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十分关键。农民工返乡创业正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之一,创业具有带动性、示范性和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创业户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不仅能吸纳一定的劳动力,而且随着创业集群的扩大会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最终往往会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经济模式,这对于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十分有利,对于促进乡镇产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力都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民工返乡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整个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返乡创业同样也是返乡农民工的正常需求。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分析
虽说农民工具备高涨的创业激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创业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低
相对于社会其他劳动群体而言,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在外多从事低端产业,这不仅限制到他们创业的领域,同时对于创业后期产品的深加工、多元化以及产业的规模化都不利。
(二)资金扶持范围过窄
以贵阳市为例,贵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为了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的自主创业,2002年贵阳市设立了农民返乡创业专项帮扶资金,2009年再度提高扶持力度,规定: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最高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首次创业还可以获得500元至1000元的创业补贴资金。虽然小额担保贷款在创业初期有促进性,但是对于整个农民工帮扶需求而言,扶持的范围仍然过窄。
(三)后续投入资金不足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关系,许多农民工返乡创业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改造或者建设基础设施。虽然,他们在外地的打工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创业初期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项目中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缺乏后续资金,项目就会遇到瓶颈,不能扩大规模,形成产业化生产。
(四)产业技能指导有待加强
农民工在外务工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但是在返乡创业中由于自己是创业主体会需要运用到各种知识,如与经销商的谈判技巧、对市场的整体把握以及经营管理等等。可是,这在现实中政府往往不够重视,一些所谓的培训服务对农民工生产创业有多大实效还值得商榷,甚至还存在相关部门和不法培训机构合谋套取国家培训资金贪腐现象的发生,这不免让我们对于农民工的职业再教育感到担忧,长此以往将会对本来就困难重重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增添障碍。
三、政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扶持力度,从根本上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
万事开头难!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创业初期往往是最为艰难的时期。因此,当地政府、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只有在有利的政策环境、充足的资金条件和配套的设施下才能让农民工创业这颗种子深根发芽。
(二)推进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的战略
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与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相脱节,在农村实际劳动生产、技能教授方面显得十分薄弱,由于我国农村和城市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城乡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难免不能统筹兼顾。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根据需要为创业农民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显得十分重要。
(三)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制度
在市场经济下,资本是最求利益最大化的,而中国的小农资源有限,经济收益较少,在缺乏外部支持的情况下分散的农民单独进入市场由于较高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难以取得成功、形成规模。所以,发展农业合作制度,提高农民组织合作化程度,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提高乡镇经济竞争力的举措,也对有利于当地吸纳农民工的返乡创业。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郑金兰.三农手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9.
[2]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
[3]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