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进行互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师生互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在创设问题情境中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答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师要认识到“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一起。问题情境策略的运用将课堂教学和社会环境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素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通道。问题情境一般有三类:
1.学习、家庭、社会各种生活中真实的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用于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能綜合提高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创造性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改变生活方式和提升生活质量。如在小学二年级的乘法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教室里整齐的座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出来。学生兴趣高涨,马上就有学生提出“班上一共有多少同学”的问题,并在认真数了每一行的人数及行数后,用正确的乘法算式解答了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又培养了小学生的集体观念。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情境。利用影视、摄像和媒体网络把眼前生活中不便展示的问题情境,在屏幕上逼真形象地展现出来,为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3.头脑中想象的问题情境。想象中的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学问题形象化、条理化,可以把预期解决的问题情境虚拟化。想象问题情境是品位调控教学的方便快捷方式。如在小学三年级语文《吹糖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抓住“飞起忙乱的脚步”“脚板下生风”“不一会儿就把小小的糖摊围了起来”想象孩子们的急迫和热切的心情,感受吹糖人师傅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的热望,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着文中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品味了文中的语言,体会到了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二、教师指导学生练习
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的练习扫除障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通过课堂巡视、作业、指名回答问题、让学生质疑、倾听交流等渠道发现学生的疑惑及疑难问题并进行指导。这种互动方式尤其常用于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学习经验不足,在练习过程中,往往会弄不清题的意思,有的明白题的意思但不会用恰当的方式解答,这都是他们练习的障碍。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点拨引导,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也在学习初期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练习内容应按懂、会、熟、巧的顺序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按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此外,练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学生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教师应该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想,要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引导。
比如,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阅读理解,再帮学生解答疑难。让学生想在前,听在后,并掌握一些古诗学习的方法。
四、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在对问题思考研究后进行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应参加讨论,及时了解情况。教师要注意倾听,对个别学生的独特思维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重点处、疑难处作重点讲解。
总之,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 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能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师生共同活动
师生共同参加活动可以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宽松愉快的、可以交互作用的互动教学环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在学生学习课文后,师生一起诵读课文,感悟品味;或师生围绕主题共唱一首歌,升华感情;或师生共同表演课本情景剧,深话主题,丰富语言;师生猜谜语识字,激发识字兴趣;数学课上,师生共同进行数的组成、分解和乘法口诀对口令练习等,既使学生较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教学互动,不再是单纯的对知识的训导,而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启迪性互动。师生互动方式,不只是学生主动向老师质疑、询问、请教并展示自己的学习品质,也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诱导思路、或激发情趣、或点拨方法、或帮助反思、或示例体验、或指导领悟。一句话,作为互动一方的教师重在启迪思维和调动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独立习得。这是师生教学互动的本质特点,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而不是成人的角度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一、在创设问题情境中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答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师要认识到“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一起。问题情境策略的运用将课堂教学和社会环境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素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通道。问题情境一般有三类:
1.学习、家庭、社会各种生活中真实的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用于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能綜合提高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创造性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改变生活方式和提升生活质量。如在小学二年级的乘法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教室里整齐的座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出来。学生兴趣高涨,马上就有学生提出“班上一共有多少同学”的问题,并在认真数了每一行的人数及行数后,用正确的乘法算式解答了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又培养了小学生的集体观念。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情境。利用影视、摄像和媒体网络把眼前生活中不便展示的问题情境,在屏幕上逼真形象地展现出来,为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3.头脑中想象的问题情境。想象中的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学问题形象化、条理化,可以把预期解决的问题情境虚拟化。想象问题情境是品位调控教学的方便快捷方式。如在小学三年级语文《吹糖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抓住“飞起忙乱的脚步”“脚板下生风”“不一会儿就把小小的糖摊围了起来”想象孩子们的急迫和热切的心情,感受吹糖人师傅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的热望,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着文中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品味了文中的语言,体会到了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二、教师指导学生练习
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的练习扫除障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通过课堂巡视、作业、指名回答问题、让学生质疑、倾听交流等渠道发现学生的疑惑及疑难问题并进行指导。这种互动方式尤其常用于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学习经验不足,在练习过程中,往往会弄不清题的意思,有的明白题的意思但不会用恰当的方式解答,这都是他们练习的障碍。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点拨引导,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也在学习初期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练习内容应按懂、会、熟、巧的顺序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按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此外,练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学生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教师应该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想,要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引导。
比如,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阅读理解,再帮学生解答疑难。让学生想在前,听在后,并掌握一些古诗学习的方法。
四、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在对问题思考研究后进行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应参加讨论,及时了解情况。教师要注意倾听,对个别学生的独特思维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重点处、疑难处作重点讲解。
总之,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 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能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师生共同活动
师生共同参加活动可以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宽松愉快的、可以交互作用的互动教学环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在学生学习课文后,师生一起诵读课文,感悟品味;或师生围绕主题共唱一首歌,升华感情;或师生共同表演课本情景剧,深话主题,丰富语言;师生猜谜语识字,激发识字兴趣;数学课上,师生共同进行数的组成、分解和乘法口诀对口令练习等,既使学生较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教学互动,不再是单纯的对知识的训导,而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启迪性互动。师生互动方式,不只是学生主动向老师质疑、询问、请教并展示自己的学习品质,也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诱导思路、或激发情趣、或点拨方法、或帮助反思、或示例体验、或指导领悟。一句话,作为互动一方的教师重在启迪思维和调动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独立习得。这是师生教学互动的本质特点,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而不是成人的角度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