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走失在乌镇
旅游开发后的乌镇,把这个古老城市的风貌腐蚀掉了。沿路是做旧明显的古建筑、商业气息浓郁的门店,让人索然无味。还好,乌镇的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日光倾城的感觉已经延续了千百年。行走在这个镇上的商业街,高朋满座的餐馆,游人如织的古街,随处可见各种肤色、各种年龄的人们说笑着、体会着都市之外的返璞归真。
我最崇敬路途中那些年迈的游客,他们略带豪气地背上旅行包,拿着地图或者旅行指南,把自己交给一颗年少的心,带领自己去往未知的地方。历经年岁打磨和生活历练让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自我人生价值观,或许这次旅行是去实现自己少年时的梦想,那些曾想过环游世界的人们,在此刻完成着少时的宏愿。每每看到他们,都觉得时间在此刻变得年轻,每每想到都觉得身体中有种激情在叫嚣着要迸发。
生活远比想象中的还要痛苦,有人曾经这样讲过。我的时间在每一个节点都在流逝,那些和我擦身而过的人们,那些路过乌镇的人们,那些年轻而又美丽的外来者……都轻轻举起相机拍下属于自己的时间,积攒起自己人生中的微小片段,借此来供老去的自己回忆曾经走过的路,爬过的山、邂逅的人和美丽的情事,回忆痛苦生活中曾体会过的别样幸福。
夜晚的乌镇天气微凉,但在夏季,这样的气候或许恰到好处。酷热之后有微风的小小洗礼是无比惬意。高大古老的街树下,鲜少打扫而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微黄的落叶,踩下去咯吱咯吱地发出响声,心底竟因此升起薄薄的欢愉。与古建筑相互交织着的银行、服装店、街道拐角的小饰品店,先前看得无比突兀的这些现代文明,在此刻都让人心中涌出无限欢喜。
镇中的古建筑群中,青石板的路旁躺着一条长满苔藓的溪流,发出清脆的水声。我在夜晚迎着小溪流往前走,看到了越来越稀少的古老小屋,因为远离风景区显得有些寂静,倒像是被冷落了一般。附近有一个小小的矗立着十字架的古老基督教堂,正好匹配了这被冷落了的黄叶满地。
这是一个速食社会,所以我们用白驹过隙、岁月如梭、光阴荏苒来形容时间,慢节奏的生活态度被认为是浪费光阴。然而这种快速的节奏能真的跟得上时间么?跟得上时间的,并非速度,而是心态。生命应当有所张弛,这就像是在繁忙工作中的一次小憩,这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享受时间,让你我的人生变得充盈起来。
我的时间在乌镇的日出日落中,开始展现出不同的意义。与珍惜或者浪费时间无关,是在奔腾不息的生命洪流中永驻的一处安宁,这是对自己身体,乃至心灵本身的真诚。
家有少年初长成
我曾幻想过,我的十八岁必定是有一次蜕变的成人礼。但是当这一天来临,平平静静,亦是周末,我也和往常一样去上香,礼佛,拜忏。依旧和无数个周末一样,并无二致。除去收到很多祝福的短信,吃了长寿面,收到了很多礼物。我没有多少欣喜,亦无一点悲伤。不过,我向来真诚地对待你们,我的过去,现在,还有将来。
有时候,我觉得体内就像有着另外一个我。一个安静温暖,一个聒噪炽热。有时两个人又交织在一起,一个做饭给一个人吃,一个人写作给一个人看,一个人悲伤给一个人述说。我并不觉得这样是悲伤或是落寞,相反我更为喜欢这种状态。
六年前,卿老师告诉我:平平淡淡才是真。呵,我当然知道自己还没达到这个境界,佛教里叫做“自在”。?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勘破?权利、情爱、金钱,哪一样能勘破;父母、亲友、爱人,哪一样能放下;生活、困顿、富足,哪一个又能自在。所以,还是安安心心地做一个俗人罢。但是,我怕,怕岁月改变的不仅仅是容颜,还有纯净如初的心志。也怕,时间赠我以皱纹,而不予我以智慧。好在,现在依旧心智如初,也不算太笨。
前几天,去师父寺院上香,问他:为何不快乐?师父说:因为不完美。然后,师父捻着佛珠,念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无有恐怖。随后离开。我一直不明白,为何师父经常念道这些话。或许,我该舍弃一些东西了。舍弃那些不切实际的虚荣,自我感觉的骄傲、焦虑、嫉妒和攀比。像西藏五体投地的磕头人,像泰国顶礼布施的佛教徒,那是深入骨髓和血液的虔诚和安宁。
张爱玲说得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些年来,我看到的世界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残缺和丑陋的。上天在我不懂生之可贵的那些年月,给了我一个放大镜,把一切丑陋、悲伤、不完美无限地放大,让我过得太艰辛。但是我不抱怨,也感谢它在十八年的时光中,让我体会到生之可贵。不论遭遇怎样的命运,都是生命的考验,都是这辈子该还的业。
我想,如果可以重来,我亦会重新来过。并不是我有多讨厌过去的自己,而是我想从得到生命的那一刻,就坚信生之美好。即便现在,我亦喜欢曾伴随我度过最美的十八年的自己,那些时日的我,依旧心地善良,比任何人定义的词汇都要好。我喜欢那时冲动、执著、不谙世事的我,我保护了他十八年。我感谢那时的自己,为了得到,为了舍弃,为了慈悲,为了执著。这些过往的种种都经过心房,在心脏上刻下印记,当血液经此流过,带入全身。时时都得念着,离不得,逃不得,曰之“命”。还有那些途径我生命的呓语者,经历着我年年岁岁,看透我的不美好,或不离不弃,或笑着走开。我要对这些过往的人或事说声“谢谢”,谢谢这些年经过的欢愉和悲伤。
家有少年初长成。不知明日生命之舟行驶在何处。
起风,便顺风前行;浪平,便随波逐流。终有一天是能上岸的。
心无挂碍,无挂碍,无有恐怖。
外婆
我出生,外婆放下家里的一切,决定自己来带我。于是,她独自坐了近一天的火车赶到这个潮湿的南方城市。
外婆患有很严重的风湿,南方的梅雨季节无疑是她最不能忍受的,剧烈的疼痛总会使她在床上翻来覆去。为了我,她无言地忍受了这一切。我是个很难带的孩子,这是母亲回忆这段时光时说的一句话。我会很晚都不睡,或者一晚上起来很多次,起来就一直哭。一岁之前,外婆基本上每晚都不能睡,实在累了也只能在床边打个盹。而且经常半夜要为我热牛奶。只有白天我睡的时候,她才能稍微安稳地睡会儿。
一岁,我学会了走路。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在学走路的那些日子里,我从未摔过。她找了很多人,才做成了她需要的一种板凳。我不知道,那板凳到底怎样帮助了我,反正,我学会了走路,没有经历磕磕绊绊。三岁,该上幼儿园了。外婆坚决反对把我送去幼儿园,她认为那里是“虐待”孩子的地方,因为有好多孩子都哭着不想去幼儿园。为此,她和父母冷战了两个月。最终我还是被送进了幼儿园,外婆就坚持每天走路接送我。她颠着小脚,慢慢地走着。而我不懂事,总是走得很急或者干脆小跑,外婆就不得不急急忙忙地追我。对她的小脚,这是一种怎样的煎熬,我不知道。而她一年一年地接送我,毫无怨言。五岁,我喜欢甜食。外婆说,买来的甜食没有营养。于是,她为我做甜食。她是典型的农村妇女,没读过书,更不可能识字。为了我,她学会了用烤箱、电锅……渐渐地我不再喜欢那些颜色暗淡的食物,外婆开始不安。后来,她听说小孩子喜欢吃色彩艳丽的食物。外婆就用榨汁机把蔬菜、水果等艳丽的汁水混合着做零食给我吃。她说,水果、蔬菜干净。七岁,我不再喜欢她为我做的零食。牙齿频繁的疼痛,让我开始厌倦甜食的味道。于是,我开始不再吃她做的零食。很多次以后,她怀疑是自己做得不好,于是,她开始很认真地改良她做的零食,改变颜色、形状……后来,她喃喃地说:“长大了,应该就不再贪嘴了。”她再一次开始不安,为如何爱我不安。 后来,我开始有了小伙伴,不再赖着她。再后来,我离开她的怀抱,开始一个人睡。她变得更加的少言,总会时不时地发呆,喃喃地说着一些我不懂的话。她一天一天消瘦下去,六十多岁的身体已经不能再承受太多的忧虑。加上她恋家恋得厉害,在我十岁的时候,她回到了家乡。 我的童年,一直在她浓浓的爱中无忧无虑地度过,而她,就这样疼痛地老去……
成长随想
从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2012年是我开始写作的第七个年头。2007年,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叫《青春不散场》,那时候少年作家还不像现在这么多,这本书起印也在两万册左右。那时候我便想把自己以后所有的作品集全部定名为这个名字。然而,《青春不散场》第二版上市以后,我决定终止这个名字。我知道,站在迈向青年的端口,少时的稚嫩终究是要抛掉的,虽然仅仅是一个名字,却代表着我写作上一个时期的过去。
2010年,我开始慢慢放下笔,做编辑、做杂志策划人。记得刚刚到公司的时候,我想要好好工作,让别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认同我,于是,我就向一位大牌作者约稿。我像索命一样催他,打电话、发消息……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结果他的八篇稿子在二审时被毙掉四篇,终审后就留下了一篇,还要返修……当时我特茫然,不知道该如何跟他说。过了很久,他打电话给我,没有责备,反而安慰我,他说他以前做编辑也这样……让我很感动。
渐渐地,我在公司成了前辈,开始叫比我年龄大很多的同事为新人,认识自己刚刚写作时所崇拜的作家,而他们有些稿子也经我手运作,往日谦卑的心志已不复存在。除了几个签了合约的专栏,这一年我几乎把曾经热爱的文字放置一旁。长时间的专栏写作,让我灵感匮乏,思想愈渐随意,觉得自己无法迎合市场。最终,我告诉同事,不用等我的小说了,先付印别人的吧。然后,我决定潜心学佛和看书。学佛的时日,师傅教给我佛的教育,在我迷茫和困惑的时候给我帮助与答案。我开始信轮回,信因果,也开始深刻地思考人生。接着,我把国内外古典哲学大师的著作都看了。回来之后,很多人都说我变了,不再锋利,变得有耐心了……
2012年,我在公司担任出版人,做了第一套丛书。我一边忙学业,一边忙工作,体重直减至84斤。以前一直觉得当出版人、做图书会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但当自己真正开始工作时,才发现这行的不易,也深知赚钱的辛苦。有一次,我问一个写手写一篇稿子的价格,他说300元。我再次确定,是一万字?他说是的。我沉默良久,曾经,我写一个专栏300元/千字,就算写的是小说,拿得最低的也是80元/千字。或许我不知道这个社会原来有很多杂志,也有很多爱看杂志的小孩儿。我只是知道,有很多作者在廉价处理自己的梦想。又或许不是廉价吧,我每天大概都能收到近三十封邮件,有些写手太过于功利,很多邮件都是批量发送给多个编辑,也许这是一种“方法”,却违背起码做人的道德。
小时候,我和现在的小孩子一样无数次憧憬过长大成人,这意味着,可以随便吃糖、可以玩耍到很晚、可以随意看电视……不过,当真正成年的时候,我明白,成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担当,拥有像我们父辈一样的担当,承担起我们作为公民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我认认真真思考过自己的前程,我相信在我思想浅薄的日子里,我从未列入作家这个行列,我也从未认为自己就是个文人。我想到过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却独独没有现在这一种。
阴差阳错也许比如愿以偿更让人成长。愿前程似锦,因为前面的路还很长。
下期看点:
她爱独处,爱看书,爱篆刻,爱编导,也爱搞七搞八。她曾在中学校园中的“百家讲坛”——“竹溪人文讲堂”上崭露头角,也曾获得有中国校园电视领域“奥斯卡”之称的“金犊奖”最佳导演奖……在多项文学比赛中夺冠的她却不想要“‘90后’新锐小作家”的标签。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2012年第11期《未来文坛》——贾彬彬
麦兜兜
他是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极细的射手座,学习在哲学,爱好在文学,工作在出版。和大多数“90后”作家不同的是,麦兜兜一直坚持阳光写作。
因为喜欢香港知名卡通人物“麦兜”,所以取网名、笔名为“麦兜兜”。1993年生,《城视》《教育周刊》《男人志》等杂志专栏作家,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笔会中心文学创作专业一级作家,锦瑟文丛执行主编,二级糕点师。出版《青春不散场》《行走日本》等个人著作多部,并有部分作品在台湾、香港等地发行。作品《父母》入选语文读本。曾获冰心文学奖、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向日葵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奖。
旅游开发后的乌镇,把这个古老城市的风貌腐蚀掉了。沿路是做旧明显的古建筑、商业气息浓郁的门店,让人索然无味。还好,乌镇的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日光倾城的感觉已经延续了千百年。行走在这个镇上的商业街,高朋满座的餐馆,游人如织的古街,随处可见各种肤色、各种年龄的人们说笑着、体会着都市之外的返璞归真。
我最崇敬路途中那些年迈的游客,他们略带豪气地背上旅行包,拿着地图或者旅行指南,把自己交给一颗年少的心,带领自己去往未知的地方。历经年岁打磨和生活历练让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自我人生价值观,或许这次旅行是去实现自己少年时的梦想,那些曾想过环游世界的人们,在此刻完成着少时的宏愿。每每看到他们,都觉得时间在此刻变得年轻,每每想到都觉得身体中有种激情在叫嚣着要迸发。
生活远比想象中的还要痛苦,有人曾经这样讲过。我的时间在每一个节点都在流逝,那些和我擦身而过的人们,那些路过乌镇的人们,那些年轻而又美丽的外来者……都轻轻举起相机拍下属于自己的时间,积攒起自己人生中的微小片段,借此来供老去的自己回忆曾经走过的路,爬过的山、邂逅的人和美丽的情事,回忆痛苦生活中曾体会过的别样幸福。
夜晚的乌镇天气微凉,但在夏季,这样的气候或许恰到好处。酷热之后有微风的小小洗礼是无比惬意。高大古老的街树下,鲜少打扫而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微黄的落叶,踩下去咯吱咯吱地发出响声,心底竟因此升起薄薄的欢愉。与古建筑相互交织着的银行、服装店、街道拐角的小饰品店,先前看得无比突兀的这些现代文明,在此刻都让人心中涌出无限欢喜。
镇中的古建筑群中,青石板的路旁躺着一条长满苔藓的溪流,发出清脆的水声。我在夜晚迎着小溪流往前走,看到了越来越稀少的古老小屋,因为远离风景区显得有些寂静,倒像是被冷落了一般。附近有一个小小的矗立着十字架的古老基督教堂,正好匹配了这被冷落了的黄叶满地。
这是一个速食社会,所以我们用白驹过隙、岁月如梭、光阴荏苒来形容时间,慢节奏的生活态度被认为是浪费光阴。然而这种快速的节奏能真的跟得上时间么?跟得上时间的,并非速度,而是心态。生命应当有所张弛,这就像是在繁忙工作中的一次小憩,这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享受时间,让你我的人生变得充盈起来。
我的时间在乌镇的日出日落中,开始展现出不同的意义。与珍惜或者浪费时间无关,是在奔腾不息的生命洪流中永驻的一处安宁,这是对自己身体,乃至心灵本身的真诚。
家有少年初长成
我曾幻想过,我的十八岁必定是有一次蜕变的成人礼。但是当这一天来临,平平静静,亦是周末,我也和往常一样去上香,礼佛,拜忏。依旧和无数个周末一样,并无二致。除去收到很多祝福的短信,吃了长寿面,收到了很多礼物。我没有多少欣喜,亦无一点悲伤。不过,我向来真诚地对待你们,我的过去,现在,还有将来。
有时候,我觉得体内就像有着另外一个我。一个安静温暖,一个聒噪炽热。有时两个人又交织在一起,一个做饭给一个人吃,一个人写作给一个人看,一个人悲伤给一个人述说。我并不觉得这样是悲伤或是落寞,相反我更为喜欢这种状态。
六年前,卿老师告诉我:平平淡淡才是真。呵,我当然知道自己还没达到这个境界,佛教里叫做“自在”。?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勘破?权利、情爱、金钱,哪一样能勘破;父母、亲友、爱人,哪一样能放下;生活、困顿、富足,哪一个又能自在。所以,还是安安心心地做一个俗人罢。但是,我怕,怕岁月改变的不仅仅是容颜,还有纯净如初的心志。也怕,时间赠我以皱纹,而不予我以智慧。好在,现在依旧心智如初,也不算太笨。
前几天,去师父寺院上香,问他:为何不快乐?师父说:因为不完美。然后,师父捻着佛珠,念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无有恐怖。随后离开。我一直不明白,为何师父经常念道这些话。或许,我该舍弃一些东西了。舍弃那些不切实际的虚荣,自我感觉的骄傲、焦虑、嫉妒和攀比。像西藏五体投地的磕头人,像泰国顶礼布施的佛教徒,那是深入骨髓和血液的虔诚和安宁。
张爱玲说得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些年来,我看到的世界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残缺和丑陋的。上天在我不懂生之可贵的那些年月,给了我一个放大镜,把一切丑陋、悲伤、不完美无限地放大,让我过得太艰辛。但是我不抱怨,也感谢它在十八年的时光中,让我体会到生之可贵。不论遭遇怎样的命运,都是生命的考验,都是这辈子该还的业。
我想,如果可以重来,我亦会重新来过。并不是我有多讨厌过去的自己,而是我想从得到生命的那一刻,就坚信生之美好。即便现在,我亦喜欢曾伴随我度过最美的十八年的自己,那些时日的我,依旧心地善良,比任何人定义的词汇都要好。我喜欢那时冲动、执著、不谙世事的我,我保护了他十八年。我感谢那时的自己,为了得到,为了舍弃,为了慈悲,为了执著。这些过往的种种都经过心房,在心脏上刻下印记,当血液经此流过,带入全身。时时都得念着,离不得,逃不得,曰之“命”。还有那些途径我生命的呓语者,经历着我年年岁岁,看透我的不美好,或不离不弃,或笑着走开。我要对这些过往的人或事说声“谢谢”,谢谢这些年经过的欢愉和悲伤。
家有少年初长成。不知明日生命之舟行驶在何处。
起风,便顺风前行;浪平,便随波逐流。终有一天是能上岸的。
心无挂碍,无挂碍,无有恐怖。
外婆
我出生,外婆放下家里的一切,决定自己来带我。于是,她独自坐了近一天的火车赶到这个潮湿的南方城市。
外婆患有很严重的风湿,南方的梅雨季节无疑是她最不能忍受的,剧烈的疼痛总会使她在床上翻来覆去。为了我,她无言地忍受了这一切。我是个很难带的孩子,这是母亲回忆这段时光时说的一句话。我会很晚都不睡,或者一晚上起来很多次,起来就一直哭。一岁之前,外婆基本上每晚都不能睡,实在累了也只能在床边打个盹。而且经常半夜要为我热牛奶。只有白天我睡的时候,她才能稍微安稳地睡会儿。
一岁,我学会了走路。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在学走路的那些日子里,我从未摔过。她找了很多人,才做成了她需要的一种板凳。我不知道,那板凳到底怎样帮助了我,反正,我学会了走路,没有经历磕磕绊绊。三岁,该上幼儿园了。外婆坚决反对把我送去幼儿园,她认为那里是“虐待”孩子的地方,因为有好多孩子都哭着不想去幼儿园。为此,她和父母冷战了两个月。最终我还是被送进了幼儿园,外婆就坚持每天走路接送我。她颠着小脚,慢慢地走着。而我不懂事,总是走得很急或者干脆小跑,外婆就不得不急急忙忙地追我。对她的小脚,这是一种怎样的煎熬,我不知道。而她一年一年地接送我,毫无怨言。五岁,我喜欢甜食。外婆说,买来的甜食没有营养。于是,她为我做甜食。她是典型的农村妇女,没读过书,更不可能识字。为了我,她学会了用烤箱、电锅……渐渐地我不再喜欢那些颜色暗淡的食物,外婆开始不安。后来,她听说小孩子喜欢吃色彩艳丽的食物。外婆就用榨汁机把蔬菜、水果等艳丽的汁水混合着做零食给我吃。她说,水果、蔬菜干净。七岁,我不再喜欢她为我做的零食。牙齿频繁的疼痛,让我开始厌倦甜食的味道。于是,我开始不再吃她做的零食。很多次以后,她怀疑是自己做得不好,于是,她开始很认真地改良她做的零食,改变颜色、形状……后来,她喃喃地说:“长大了,应该就不再贪嘴了。”她再一次开始不安,为如何爱我不安。 后来,我开始有了小伙伴,不再赖着她。再后来,我离开她的怀抱,开始一个人睡。她变得更加的少言,总会时不时地发呆,喃喃地说着一些我不懂的话。她一天一天消瘦下去,六十多岁的身体已经不能再承受太多的忧虑。加上她恋家恋得厉害,在我十岁的时候,她回到了家乡。 我的童年,一直在她浓浓的爱中无忧无虑地度过,而她,就这样疼痛地老去……
成长随想
从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2012年是我开始写作的第七个年头。2007年,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叫《青春不散场》,那时候少年作家还不像现在这么多,这本书起印也在两万册左右。那时候我便想把自己以后所有的作品集全部定名为这个名字。然而,《青春不散场》第二版上市以后,我决定终止这个名字。我知道,站在迈向青年的端口,少时的稚嫩终究是要抛掉的,虽然仅仅是一个名字,却代表着我写作上一个时期的过去。
2010年,我开始慢慢放下笔,做编辑、做杂志策划人。记得刚刚到公司的时候,我想要好好工作,让别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认同我,于是,我就向一位大牌作者约稿。我像索命一样催他,打电话、发消息……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结果他的八篇稿子在二审时被毙掉四篇,终审后就留下了一篇,还要返修……当时我特茫然,不知道该如何跟他说。过了很久,他打电话给我,没有责备,反而安慰我,他说他以前做编辑也这样……让我很感动。
渐渐地,我在公司成了前辈,开始叫比我年龄大很多的同事为新人,认识自己刚刚写作时所崇拜的作家,而他们有些稿子也经我手运作,往日谦卑的心志已不复存在。除了几个签了合约的专栏,这一年我几乎把曾经热爱的文字放置一旁。长时间的专栏写作,让我灵感匮乏,思想愈渐随意,觉得自己无法迎合市场。最终,我告诉同事,不用等我的小说了,先付印别人的吧。然后,我决定潜心学佛和看书。学佛的时日,师傅教给我佛的教育,在我迷茫和困惑的时候给我帮助与答案。我开始信轮回,信因果,也开始深刻地思考人生。接着,我把国内外古典哲学大师的著作都看了。回来之后,很多人都说我变了,不再锋利,变得有耐心了……
2012年,我在公司担任出版人,做了第一套丛书。我一边忙学业,一边忙工作,体重直减至84斤。以前一直觉得当出版人、做图书会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但当自己真正开始工作时,才发现这行的不易,也深知赚钱的辛苦。有一次,我问一个写手写一篇稿子的价格,他说300元。我再次确定,是一万字?他说是的。我沉默良久,曾经,我写一个专栏300元/千字,就算写的是小说,拿得最低的也是80元/千字。或许我不知道这个社会原来有很多杂志,也有很多爱看杂志的小孩儿。我只是知道,有很多作者在廉价处理自己的梦想。又或许不是廉价吧,我每天大概都能收到近三十封邮件,有些写手太过于功利,很多邮件都是批量发送给多个编辑,也许这是一种“方法”,却违背起码做人的道德。
小时候,我和现在的小孩子一样无数次憧憬过长大成人,这意味着,可以随便吃糖、可以玩耍到很晚、可以随意看电视……不过,当真正成年的时候,我明白,成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担当,拥有像我们父辈一样的担当,承担起我们作为公民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我认认真真思考过自己的前程,我相信在我思想浅薄的日子里,我从未列入作家这个行列,我也从未认为自己就是个文人。我想到过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却独独没有现在这一种。
阴差阳错也许比如愿以偿更让人成长。愿前程似锦,因为前面的路还很长。
下期看点:
她爱独处,爱看书,爱篆刻,爱编导,也爱搞七搞八。她曾在中学校园中的“百家讲坛”——“竹溪人文讲堂”上崭露头角,也曾获得有中国校园电视领域“奥斯卡”之称的“金犊奖”最佳导演奖……在多项文学比赛中夺冠的她却不想要“‘90后’新锐小作家”的标签。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2012年第11期《未来文坛》——贾彬彬
麦兜兜
他是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极细的射手座,学习在哲学,爱好在文学,工作在出版。和大多数“90后”作家不同的是,麦兜兜一直坚持阳光写作。
因为喜欢香港知名卡通人物“麦兜”,所以取网名、笔名为“麦兜兜”。1993年生,《城视》《教育周刊》《男人志》等杂志专栏作家,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笔会中心文学创作专业一级作家,锦瑟文丛执行主编,二级糕点师。出版《青春不散场》《行走日本》等个人著作多部,并有部分作品在台湾、香港等地发行。作品《父母》入选语文读本。曾获冰心文学奖、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向日葵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