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舒兰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稻香名城”的名片,在此契机之下结合地区优势,当地学校也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中,保持对祖辈生活记忆的留存和思想道德品格的坚守。所以提出“弘扬稻禾文化 树立教育品牌”的发展战略,通过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建立卓越品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对平安小学学校树立的三风一训进行全面诠释,进一步推广“合和文化”“智慧教育”的教学理念,给予孩子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关键词】“稻禾文化”;“智慧成长”;合和文化
在认真的分析我校的历史传统,分析理解当今教育的新形势,考量学校所处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在我校确立了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适合我校的“稻禾”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合和文化”的教育教学思想及模式。我们提出了“成德立行 智慧成长”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合和文化”“智慧教育”为基础的学校三风一训及完整的办学理念体系。
一、为什么把学校办学文化确定为“稻禾文化”?
(一)“稲禾”二字的本意和寓意
“稻”在造字的本义中指的是用石臼舂米,在用手从臼中掏出带糠的米抛在风中,让风吹走糠尘留下米粒。这就像我们的教育一样,我们的教育追求的就是蒙童养正,让孩子去掉身上的不良习惯,用教育和爱抹去孩子身上的蒙昧。
“禾”有苗的寓意,指学生。小学的孩子人生刚刚开始,就像田地里茁壮成长的“禾苗”,他们需要太多的养分和指导才能茁壮成长,未来收获人生的累累硕果。
(二)“稲禾”的引申意
“稻”引申为“道”,显性涵义指发展的道路,寓指为学生的智慧人生奠基。学校要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指引道路,铺就道路。小学教师应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基石,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引者;隐性涵义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农耕的指导思想,老子曰:“生而不为,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在教育上这是一种教育的价值观和师生观。“道”也是一种方式和方法,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成德立行 智慧成长”的提出
智慧成长即在智慧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理性、善性和灵性。理性的核心是“求真”,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善性的核心是“求善”,在于让学生学会协调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灵性的核心是“求美”,在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充满精神世界。这里的“智慧成长”,有别于“智能教育”。我们重点培养的不仅仅是能够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的少年儿童,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在处理人和事的时候,能够用一种智慧的方式、智慧的手段,这种智慧包含了学识智慧和人生智慧。
三、为什么学校要打造“合和文化”?
(一)“合和”的诠释
“合”本意指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都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合”是自然的、全面的,它包括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合等。“合”是一种方式和方法。师生相合,领导与教师相合,家庭与学校相合。这种“合”是在合作的基础上的一种内在的融合、融洽,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种互相的认同。
在《说文解字》“和”相应也,“应”当也。“和”有应该,应当之意。“和”是宇宙自然、社會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和实生物”即为“和”的最高审美义蕴提出了哲学依据。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二)“合和”的指导意义
1.教育教学倡导“合适”“和谐”。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课程,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我们国家是一个追求和平和谐的国家。学校发展更应该追求和谐发展。领导与教师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学校与家庭社会上级部门的和谐。这都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2.学校管理家校沟通倡导“合作”“和怡”。合作体现在学校和上级部门,学校和家庭之间,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通力合作。“和怡”意指温和、和谐、快乐。我们倡导学校的教师“工作着并快乐着,工作着并收获着”在这样的管理氛围中让我们教师找到工作的幸福。同时倡导在家庭中,在家校沟通上,在陪伴孩子上家长要保持“和怡”感受教育孩子,看着孩子成长的那种幸福和快乐。
3.学生发展倡导“合情”“和善”。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天赋和所擅长的事情也存在着不同。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自己深刻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力。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一颗未来职业的种子。教育不是机械的培养人才,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和培养过程要更多的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让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阶段性的教育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成为生涯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倡导“德”的教育,做“和善”的人,做有“德行”的人。追求“合情”的发展让学生发光发亮,追求“和善”的发展让学生德才兼备。
四、三风一训诠释
(一)校训:知行合一 和而不同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既是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也是行为上的一种指导。在看待事物对待事情上要善于细致的观察仔细的分析,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如今我国已经步入新的时代,国家各方面发展步入快车道,提倡万众创新,而这种创新就是要求我们要有不同的思考,独树一帜的想法。
(二)校风:和合众生 报德炀和
“抱德炀和”出自:《庄子·徐无鬼》:“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意指坚持道德实质,蕴育和平气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这就告诉我们:应该首先培养的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学生。我们学校虽地处小乡镇但我们的孩子应该有家国情怀,心怀天下。
(三)学风:通时合变 心醇气和
“心醇气和”出自唐·韩愈《答尉迟生书》。指心地纯朴,气质温和。形容人憨厚老实。告诉孩子们学习就要脚踏实地,放平心态,一步一步的求知,没有捷径,不能投机取巧。“通时合变”意指让我们的孩子做事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
(四)教风:言远合近 才怀隋和
“言远合近”出自汉·桓宽《盐铁论·论灾》:“夫道古者稽之今,言远者合之近。”谈论古时的事要结合今天的实际,说远处的事要结合眼前的事。引申为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不能只讲大道理和未来愿景,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才怀隋和”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形容具有罕见的才能。引申为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教育教学知识储备和技能,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孙延瑞.稻禾之死生——观云门舞集《稻禾》之所思所想[J].黄河之声,2018(18):140
(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中心小学校,吉林 舒兰 132600)
【关键词】“稻禾文化”;“智慧成长”;合和文化
在认真的分析我校的历史传统,分析理解当今教育的新形势,考量学校所处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在我校确立了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适合我校的“稻禾”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合和文化”的教育教学思想及模式。我们提出了“成德立行 智慧成长”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合和文化”“智慧教育”为基础的学校三风一训及完整的办学理念体系。
一、为什么把学校办学文化确定为“稻禾文化”?
(一)“稲禾”二字的本意和寓意
“稻”在造字的本义中指的是用石臼舂米,在用手从臼中掏出带糠的米抛在风中,让风吹走糠尘留下米粒。这就像我们的教育一样,我们的教育追求的就是蒙童养正,让孩子去掉身上的不良习惯,用教育和爱抹去孩子身上的蒙昧。
“禾”有苗的寓意,指学生。小学的孩子人生刚刚开始,就像田地里茁壮成长的“禾苗”,他们需要太多的养分和指导才能茁壮成长,未来收获人生的累累硕果。
(二)“稲禾”的引申意
“稻”引申为“道”,显性涵义指发展的道路,寓指为学生的智慧人生奠基。学校要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指引道路,铺就道路。小学教师应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基石,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引者;隐性涵义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农耕的指导思想,老子曰:“生而不为,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在教育上这是一种教育的价值观和师生观。“道”也是一种方式和方法,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成德立行 智慧成长”的提出
智慧成长即在智慧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理性、善性和灵性。理性的核心是“求真”,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善性的核心是“求善”,在于让学生学会协调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灵性的核心是“求美”,在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充满精神世界。这里的“智慧成长”,有别于“智能教育”。我们重点培养的不仅仅是能够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的少年儿童,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在处理人和事的时候,能够用一种智慧的方式、智慧的手段,这种智慧包含了学识智慧和人生智慧。
三、为什么学校要打造“合和文化”?
(一)“合和”的诠释
“合”本意指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都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合”是自然的、全面的,它包括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合等。“合”是一种方式和方法。师生相合,领导与教师相合,家庭与学校相合。这种“合”是在合作的基础上的一种内在的融合、融洽,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种互相的认同。
在《说文解字》“和”相应也,“应”当也。“和”有应该,应当之意。“和”是宇宙自然、社會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和实生物”即为“和”的最高审美义蕴提出了哲学依据。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二)“合和”的指导意义
1.教育教学倡导“合适”“和谐”。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课程,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我们国家是一个追求和平和谐的国家。学校发展更应该追求和谐发展。领导与教师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学校与家庭社会上级部门的和谐。这都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2.学校管理家校沟通倡导“合作”“和怡”。合作体现在学校和上级部门,学校和家庭之间,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通力合作。“和怡”意指温和、和谐、快乐。我们倡导学校的教师“工作着并快乐着,工作着并收获着”在这样的管理氛围中让我们教师找到工作的幸福。同时倡导在家庭中,在家校沟通上,在陪伴孩子上家长要保持“和怡”感受教育孩子,看着孩子成长的那种幸福和快乐。
3.学生发展倡导“合情”“和善”。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天赋和所擅长的事情也存在着不同。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自己深刻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力。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一颗未来职业的种子。教育不是机械的培养人才,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和培养过程要更多的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让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阶段性的教育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成为生涯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倡导“德”的教育,做“和善”的人,做有“德行”的人。追求“合情”的发展让学生发光发亮,追求“和善”的发展让学生德才兼备。
四、三风一训诠释
(一)校训:知行合一 和而不同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既是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也是行为上的一种指导。在看待事物对待事情上要善于细致的观察仔细的分析,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如今我国已经步入新的时代,国家各方面发展步入快车道,提倡万众创新,而这种创新就是要求我们要有不同的思考,独树一帜的想法。
(二)校风:和合众生 报德炀和
“抱德炀和”出自:《庄子·徐无鬼》:“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意指坚持道德实质,蕴育和平气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这就告诉我们:应该首先培养的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学生。我们学校虽地处小乡镇但我们的孩子应该有家国情怀,心怀天下。
(三)学风:通时合变 心醇气和
“心醇气和”出自唐·韩愈《答尉迟生书》。指心地纯朴,气质温和。形容人憨厚老实。告诉孩子们学习就要脚踏实地,放平心态,一步一步的求知,没有捷径,不能投机取巧。“通时合变”意指让我们的孩子做事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
(四)教风:言远合近 才怀隋和
“言远合近”出自汉·桓宽《盐铁论·论灾》:“夫道古者稽之今,言远者合之近。”谈论古时的事要结合今天的实际,说远处的事要结合眼前的事。引申为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不能只讲大道理和未来愿景,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才怀隋和”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形容具有罕见的才能。引申为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教育教学知识储备和技能,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孙延瑞.稻禾之死生——观云门舞集《稻禾》之所思所想[J].黄河之声,2018(18):140
(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中心小学校,吉林 舒兰 13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