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中共历史的出版物,在图书市场上一直就是很受读者关注的一个方面。与此连带的,关于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图书,都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读书界·近年来的有影响的出版事件,莫过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以下简称《党史》二卷)的出版发行。这本约90万字的巨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8年开始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的重要历程。本书的读者对象是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中共历史研究者,而实际上,由于史料翔实,评述客观,持论权威,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读者延展到社科学者、各级公务员及企事业管理干部、高校学生。本书的发行也获得了逾百万套的良好成绩。这本书的持续影响效应是,以中共历史的基本著作为核心,各种类型的中共历史图书呈现出丰富精彩的景观。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注释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5月以下简称《注释集》),是一本阅读理解《党史》二卷的辅助读物。本书根据《党史》二卷中提到的重要事件、人物、会议、组织、理论观点等,梳理确定了185个条目,依照条目在《党史》二卷各编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对每个条目作了较为具体的介绍和阐释。《党史》二卷是史论结合,而这本《注释集》则集中于史料的梳理和阐释,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细节,都有准确详尽的介绍,比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收回外国兵营地产,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四马分肥”,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珍宝岛事件,“乒乓外交”,唐山大地震,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等等。这些历史细节,俨然《党史》二卷故事汇,生动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特点,是《党史》二卷的精彩注脚,丰富着《党史》二卷的理论魅力,增强了《党史》二卷的阅读效果。即便是作为一本中共历史普及读物来读,这本书也是很有阅读吸引力和阅读价值的。
章百家主编的《历史大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90年90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1月),汇集了数十位中共历史和中国近代史专家学者,运用历史研究新成果,从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中,依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选择了90个重大事件或重大问题,按照专家学者的研究专长分别撰写。专家学者加盟到这本书的写作当中,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愿望:“改革开放以来党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以往被掩盖的真相已被披露,许多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已经厘清,当时的内容和范围也有了极大的拓展;但是,许多新成果还停留在党史圈内,并未走向社会,为一般人所知晓。于是,编写一本通俗的党史书,把众多新成果集中介绍给广大读者,就成为我们共同的心愿。”(章百家序)这本为普通读者而撰写的通俗读物,似乎无意在迎接建党90周年宣传高潮中凑热闹,而是在热闹半年以后,从容出版,悄然行世,编著者自信,这本书90个专题各成独立篇章,集合在一起,就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共简史。结果,这部书一年之内竟连续三次重印,受到对中共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广泛欢迎。
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合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日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6月),以每日记事的形式,辑录了中共历史上的32000个重要事件,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自身建设史当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小情,全面、集中、扼要地记录在365个自然日历里,帮助怀着浓厚兴趣“学党史、知党情”的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了解党史上未知的事,详究党史上略知的事,重温党史上已知的事,不断丰富党史知识,使之成为自身厚实的思想材料和文化财富。这本书出版半年连续重印五次,发行三万册以上,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党史知识工具书。
史鉴编著的《党史上的凡人小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6月),则是另辟蹊径,按照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历程,择取重大历史发展关头小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细细描述,借以呈现中共历史发展及中共推动社会进步对于普通民众的深远影响,表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一个又一个发展目标,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理想。这一本反映小人物在大时代命运变迁的小书,以亲切感人,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
李颖的《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6月),从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史料里,梳理筛选出99个小故事或小问题,勾勒出历次党代会的大致面貌。与通常讲述历次党代会的高头讲章不同,这一回的梳理和记述,着眼于细节阐释和描述,比如:一大:“国家主席、烈士、叛徒、被判死刑的汉奸……一大代表的迥异人生”;二大:“个人回忆与档案记载相左——毛泽东是否参加了二大仍是个谜”;三大:“毛泽东首次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四大:“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五大:“遭到严厉批评的陈独秀为何仍连任党的总书记”;六大:“为何远赴国外召开,会址究竟在莫斯科哪里”;七大:“相隔17年之久的党代会一开就是50天”;八大:“长期滞留莫斯科不肯回国的王明怎么会再次当选中央委员”;九大:“毛泽东力挺朱德、陈毅当九大代表,划去女儿李讷的名字”;十大:“最后一次参加党代会的毛泽东坐着目送代表们先退场”;十一大:“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十二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十三大:“‘三老’半退和‘四老’全退是怎么回事”;十四大:“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十五大:“庄严宣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十六大:“江泽民:‘我诚心诚意地把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这个班交给锦涛同志’”;十七大:“首次网络全球直播党代会”。将背景不同、准备各异、各具特色的历次党代会,具体入微地表现出来,“告诉人们一些以前不知道或没注意到的内幕细节,挖掘一些或著名或普通的历史人物在党代会上的表现,同时力求突出现场感,使读者能在轻松的阅读中,对整个党代会有一个比较立体全面的感知。”而中共新史料的大量解密,也使本书梳理筛选和记述增色不少,真正让读者有了“重返历史现场”的阅读感觉。所谓天下旧闻,总是鲜活生动,党史的细节就是这样呈现出精彩魅力的。 丁晓平的《王明中毒事件调查》(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2月),也是运用新史料,从党史细节着手,揭示重大党史事件的重要历史纪实作品。正如中共历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专家郭德宏所言:“自王明遗著《中共五十年》(原名《中共半世纪与叛徒毛泽东》)1975年由苏联国家书籍出版社出版以来,‘王明中毒事件’一直被境外出版物作为歪曲丑化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污蔑毛泽东的一个重大事件,他们使用造谣诽谤、无中生有、断章取义、颠倒是非等手段,欺骗那些善良的不了解真实历史的人们,在国际和国内人民群众中间散布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感,恶意攻击和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为了澄清事实,还原‘王明中毒事件’的真相,丁晓兵在利用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查阅了近千万字的史料和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遍访了目前依然健在的多位当事人和见证者,去伪存真,沙里淘金,辩证分析,用四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这项‘调查’工作,以确凿的史实彻底澄清了这个长期被境外出版物用来歪曲丑化中共党史和否定毛泽东的事件。”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左’右‘左’——王明中毒事件背景考察”,“中篇人有病,天知否?——王明中毒事件调查报告”,“下篇大江东去,浪淘尽——王明中毒事件后续影响”,分别从王明来到延安右倾言行、王明与毛泽东的思想路线斗争、王明拒不接受组织教育等,分析论证所谓“王明中毒事件”的子虚乌有,记述王明逃避批评教育、企图搞宗派主义小团体、冀望共产国际或斯大林为其撑腰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说明王明时隔三十年后,竟然杜撰捏造出一个“王明中毒事件”,目的就是在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交恶的情况下,污蔑丑化中共和毛泽东,向苏联买好献媚。从挖掘历史细节,作者得出结论:“王明在革命上的‘纸上谈兵’,没有把中国革命的实际和中国国情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有机结合,注定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也必然遭到在经历过革命的挫折和失败之后走向务实的毛泽东的坚决反对,从而在不断的党内思想路线的斗争中败下阵来。”“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这是王明的悲剧。”鲜活生动的党史细节的梳理运用,让作者看所谓“王明中毒事件”,对于王明这个历史人物,反倒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同样是运用既有史料和新史料,选取一个新的角度,或可做出新的研究成果,或能为读者展示一个别开生面的阅读景观。金冲及的《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从全局性的作战指导方面,通过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推演分析毛泽东和蒋介石指挥军事行动特点,从毛泽东注重实事求是,注重民主集中和指挥员的临机处置,而蒋介石主观与实际脱离,且一味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得出结论:作为掌握全局的统帅必须具有正确的战略视野和思维能力,能够从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的高度着眼,深思熟虑,多谋善断,使行动有着明确而坚定的方向感,并能妥善应对种种复杂局面。而王相坤的《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3月),站在新的时代环境里,利用中共历史及中国近代史不断解密的史料和不断深入的研究成果,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敌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逐渐认识到蒋介石既有与中共及革命人民为敌的一面,也有具有民族感情,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兴旺努力的一面,由此深入思考研究,梳理整理出八个方面的专题,进行细致描述,勾勒出蒋介石与毛泽东为民族进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互相合作,互相影响的一些具体事例线索,从而展示了在几十年的政治军事对峙里,相互之间在共同愿望主导下的一些默契配合。比如:共同支持孙中山民主革命,共同开启第二次国共合作,都在倡导抗日持久战,共同面对雅尔塔协议侵犯中国权益,以及内战以后都在应对美国“两个中国”图谋,反对“台独”,谋求国家和平统一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近代史、中共历史研究以及党史宣传教育的资政育人,也就是以史鉴今,让人们可以开广阔视野、启迪心智、增益思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学术研究会更上层楼,面向普通民众的学术成果普及教育,也会创造出全新的表现视角和思维视野,引领着对于中共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走向更为睿智的思考,获得更为开阔的胸怀,拓展更为丰富的思想天地。
2013-06-12北京芙蓉里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注释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5月以下简称《注释集》),是一本阅读理解《党史》二卷的辅助读物。本书根据《党史》二卷中提到的重要事件、人物、会议、组织、理论观点等,梳理确定了185个条目,依照条目在《党史》二卷各编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对每个条目作了较为具体的介绍和阐释。《党史》二卷是史论结合,而这本《注释集》则集中于史料的梳理和阐释,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细节,都有准确详尽的介绍,比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收回外国兵营地产,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四马分肥”,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珍宝岛事件,“乒乓外交”,唐山大地震,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等等。这些历史细节,俨然《党史》二卷故事汇,生动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特点,是《党史》二卷的精彩注脚,丰富着《党史》二卷的理论魅力,增强了《党史》二卷的阅读效果。即便是作为一本中共历史普及读物来读,这本书也是很有阅读吸引力和阅读价值的。
章百家主编的《历史大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90年90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1月),汇集了数十位中共历史和中国近代史专家学者,运用历史研究新成果,从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中,依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选择了90个重大事件或重大问题,按照专家学者的研究专长分别撰写。专家学者加盟到这本书的写作当中,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愿望:“改革开放以来党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以往被掩盖的真相已被披露,许多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已经厘清,当时的内容和范围也有了极大的拓展;但是,许多新成果还停留在党史圈内,并未走向社会,为一般人所知晓。于是,编写一本通俗的党史书,把众多新成果集中介绍给广大读者,就成为我们共同的心愿。”(章百家序)这本为普通读者而撰写的通俗读物,似乎无意在迎接建党90周年宣传高潮中凑热闹,而是在热闹半年以后,从容出版,悄然行世,编著者自信,这本书90个专题各成独立篇章,集合在一起,就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共简史。结果,这部书一年之内竟连续三次重印,受到对中共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广泛欢迎。
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合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日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6月),以每日记事的形式,辑录了中共历史上的32000个重要事件,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自身建设史当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小情,全面、集中、扼要地记录在365个自然日历里,帮助怀着浓厚兴趣“学党史、知党情”的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了解党史上未知的事,详究党史上略知的事,重温党史上已知的事,不断丰富党史知识,使之成为自身厚实的思想材料和文化财富。这本书出版半年连续重印五次,发行三万册以上,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党史知识工具书。
史鉴编著的《党史上的凡人小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6月),则是另辟蹊径,按照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历程,择取重大历史发展关头小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细细描述,借以呈现中共历史发展及中共推动社会进步对于普通民众的深远影响,表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一个又一个发展目标,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理想。这一本反映小人物在大时代命运变迁的小书,以亲切感人,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
李颖的《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6月),从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史料里,梳理筛选出99个小故事或小问题,勾勒出历次党代会的大致面貌。与通常讲述历次党代会的高头讲章不同,这一回的梳理和记述,着眼于细节阐释和描述,比如:一大:“国家主席、烈士、叛徒、被判死刑的汉奸……一大代表的迥异人生”;二大:“个人回忆与档案记载相左——毛泽东是否参加了二大仍是个谜”;三大:“毛泽东首次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四大:“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五大:“遭到严厉批评的陈独秀为何仍连任党的总书记”;六大:“为何远赴国外召开,会址究竟在莫斯科哪里”;七大:“相隔17年之久的党代会一开就是50天”;八大:“长期滞留莫斯科不肯回国的王明怎么会再次当选中央委员”;九大:“毛泽东力挺朱德、陈毅当九大代表,划去女儿李讷的名字”;十大:“最后一次参加党代会的毛泽东坐着目送代表们先退场”;十一大:“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十二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十三大:“‘三老’半退和‘四老’全退是怎么回事”;十四大:“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十五大:“庄严宣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十六大:“江泽民:‘我诚心诚意地把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这个班交给锦涛同志’”;十七大:“首次网络全球直播党代会”。将背景不同、准备各异、各具特色的历次党代会,具体入微地表现出来,“告诉人们一些以前不知道或没注意到的内幕细节,挖掘一些或著名或普通的历史人物在党代会上的表现,同时力求突出现场感,使读者能在轻松的阅读中,对整个党代会有一个比较立体全面的感知。”而中共新史料的大量解密,也使本书梳理筛选和记述增色不少,真正让读者有了“重返历史现场”的阅读感觉。所谓天下旧闻,总是鲜活生动,党史的细节就是这样呈现出精彩魅力的。 丁晓平的《王明中毒事件调查》(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2月),也是运用新史料,从党史细节着手,揭示重大党史事件的重要历史纪实作品。正如中共历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专家郭德宏所言:“自王明遗著《中共五十年》(原名《中共半世纪与叛徒毛泽东》)1975年由苏联国家书籍出版社出版以来,‘王明中毒事件’一直被境外出版物作为歪曲丑化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污蔑毛泽东的一个重大事件,他们使用造谣诽谤、无中生有、断章取义、颠倒是非等手段,欺骗那些善良的不了解真实历史的人们,在国际和国内人民群众中间散布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感,恶意攻击和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为了澄清事实,还原‘王明中毒事件’的真相,丁晓兵在利用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查阅了近千万字的史料和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遍访了目前依然健在的多位当事人和见证者,去伪存真,沙里淘金,辩证分析,用四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这项‘调查’工作,以确凿的史实彻底澄清了这个长期被境外出版物用来歪曲丑化中共党史和否定毛泽东的事件。”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左’右‘左’——王明中毒事件背景考察”,“中篇人有病,天知否?——王明中毒事件调查报告”,“下篇大江东去,浪淘尽——王明中毒事件后续影响”,分别从王明来到延安右倾言行、王明与毛泽东的思想路线斗争、王明拒不接受组织教育等,分析论证所谓“王明中毒事件”的子虚乌有,记述王明逃避批评教育、企图搞宗派主义小团体、冀望共产国际或斯大林为其撑腰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说明王明时隔三十年后,竟然杜撰捏造出一个“王明中毒事件”,目的就是在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交恶的情况下,污蔑丑化中共和毛泽东,向苏联买好献媚。从挖掘历史细节,作者得出结论:“王明在革命上的‘纸上谈兵’,没有把中国革命的实际和中国国情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有机结合,注定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也必然遭到在经历过革命的挫折和失败之后走向务实的毛泽东的坚决反对,从而在不断的党内思想路线的斗争中败下阵来。”“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这是王明的悲剧。”鲜活生动的党史细节的梳理运用,让作者看所谓“王明中毒事件”,对于王明这个历史人物,反倒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同样是运用既有史料和新史料,选取一个新的角度,或可做出新的研究成果,或能为读者展示一个别开生面的阅读景观。金冲及的《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从全局性的作战指导方面,通过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推演分析毛泽东和蒋介石指挥军事行动特点,从毛泽东注重实事求是,注重民主集中和指挥员的临机处置,而蒋介石主观与实际脱离,且一味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得出结论:作为掌握全局的统帅必须具有正确的战略视野和思维能力,能够从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的高度着眼,深思熟虑,多谋善断,使行动有着明确而坚定的方向感,并能妥善应对种种复杂局面。而王相坤的《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3月),站在新的时代环境里,利用中共历史及中国近代史不断解密的史料和不断深入的研究成果,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敌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逐渐认识到蒋介石既有与中共及革命人民为敌的一面,也有具有民族感情,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兴旺努力的一面,由此深入思考研究,梳理整理出八个方面的专题,进行细致描述,勾勒出蒋介石与毛泽东为民族进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互相合作,互相影响的一些具体事例线索,从而展示了在几十年的政治军事对峙里,相互之间在共同愿望主导下的一些默契配合。比如:共同支持孙中山民主革命,共同开启第二次国共合作,都在倡导抗日持久战,共同面对雅尔塔协议侵犯中国权益,以及内战以后都在应对美国“两个中国”图谋,反对“台独”,谋求国家和平统一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近代史、中共历史研究以及党史宣传教育的资政育人,也就是以史鉴今,让人们可以开广阔视野、启迪心智、增益思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学术研究会更上层楼,面向普通民众的学术成果普及教育,也会创造出全新的表现视角和思维视野,引领着对于中共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走向更为睿智的思考,获得更为开阔的胸怀,拓展更为丰富的思想天地。
2013-06-12北京芙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