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探源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upp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原为官职名
  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不是叫校长或教官,而是称“文学”,即负责人称为张文学、李文学等。
  汉武帝为选拔人才,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国每年举荐人才上京赶考,被举考官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
  魏晋后期,“文学”一词成为语言艺术的专用名词。史书上记载的曹丕“好文学,以著述为务”,即是现今所指的文学含义。
  “萧墙”是什么墙
  有一个成语叫“祸起萧墙”,现在大家还经常使用。那么,“萧墙”究竟是什么墙呢?
  萧墙,是古代国君宫室大门内(有人说是大门外)面对大门的门屏,又称“塞门”“屏”,和后代民居大门的照壁有点相似。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外人的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臣子要到宫室里晋见君王,进宫室首先要经过萧墙。所以萧墙之内指的就是宫内。
  《论语·季氏》中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他当时准备去攻打小国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勢力。孔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国内。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的宫内,也就是指的鲁国国君鲁哀公。孔子认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的专横跋扈,会寻机惩治季孙氏。后人根据这个典故,把内部祸乱称作“萧墙之祸”,或称为“祸起萧墙”。
  “足下”一词的来历
  《陈涉世家》中,占卜人对吴广说:“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其中的“足下”,文中注释为“古人对别人的敬称,指对方”。“足下”为什么会有如此古怪的解释?不少同学疑惑。下面我们先来听听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做君主之前为了躲避祸害,曾流亡出走。历经艰难,一道逃亡的臣子,大多另寻出路离他而去,仅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有一次,重耳饿晕过去了,其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臣子,为了救重耳,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充饥。
  后来,重耳执政以后,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经人提醒,晋文公忆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每次介子推都推辞不往,晋文公便亲自上门求请。
  可是当他来到介子推家时,却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大山。晋文公命御林军上山搜索,可还是没有找到。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孰料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都不见介子推的踪影。火灭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只见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被大火活活烧死。晋文公痛不欲生,趴在柳树上大哭。临走时,他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成木屐,以便在走动时能随时听到木屐的声音,提醒自己不忘恩情。每当想起介子推的时候,晋文公就拿起木屐来看看,口里还不停地叹道:“悲哉,足下!”
  后来,“足下”一词就固定下来,表示对对方的尊称,多用于书信中。
  “万岁”原本非皇帝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我们在古装电视剧里,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臣子叩见皇帝,第一句话都是“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子口中的“万岁爷”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就连明朝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虽然从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
  但是,“万岁”一词最早不是用于称呼皇帝的。
  在西周、春秋时,“万年无疆”“眉寿无疆”等是人们常用的颂词和祝福语。但它并不是对天子的赞颂,而是一种行文款式,凡铸鼎者皆可用。表示的只是传之子孙后代,永远私有之意。而“万岁”一词,是这些颂词、祝福语的发展和简化。
  从战国到汉初,“万岁”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中,但并非帝王专用。如《战国策·齐策》记载冯援在薛地替孟尝君收取债息,但有些贫民实在无力还息,冯援便自作主张,焚烧了债券,因此“民称万岁”。
  皇帝被称为“万岁”,始于汉武帝时。汉武帝独尊儒术,“万岁”也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春正月,汉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自此,“万岁”成为皇帝的专用称呼。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自称“万岁”。
  “终南捷径”的来历
  唐朝有个叫卢藏用的人,隐居在京城附近的终南山中做隐士。到中宗时因为隐士做出名了,被朝廷召去封了官。他长期担任着要职,依仗权势,为人骄纵。隐士是远离世俗名利的高士,隐士怎么会做官?会做官的人又怎么会是隐士?于是他就被人们讽称作“随驾隐士”。
  与此同时,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的司马承祯亦是名闻天下的高道。武则天曾召他到东都洛阳,降手敕赞美其高行,将回天台时,又特地派麟台监为他设宴饯行。景云二年,睿宗皇帝李旦又派承祯的哥哥到天台山把他请到皇宫里,咨询有关阴阳术数和养生、治国之道,深得睿宗赏识。睿宗意下希望他能留在宫中做官,但真正的高道司马承祯却坚持要求回天台山去。
  司马承祯将要回天台山时,与卢藏用碰见。“随驾隐士”劝他不要回去,指着终南山跟他说:“此中大有嘉处,何必非要回天台!”司马承祯鄙视他这种追名逐利的假隐士,更厌恶他为官后的所作所为,就心存讥讽地慢慢回答说:“依我看来,终南山无非是做官的捷径罢了!”
  现在人们用“终南捷径”来比喻求官或谋取名利的最近便、讨巧的途径。
  “犹豫”本指两种动物
  “犹豫”指做事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但在古代“犹”和“豫”分别是两种动物。
  “犹”,属猿猴类,又叫“犹猢”。犹性情多疑,一旦发现风吹草动,立刻爬到树上观察敌情。如果没有发现动静,它就从树上溜下来,四处张望,突然又生疑,再爬到树上观察……如此不停地折腾,毫不果断,一点儿主意也没有。
  “豫”属古象类。《道德经》中说“豫兮,若冬涉川”,这句话是说,“豫”这种古象行动就像在冬天穿过河流一样,可见其有多么小心翼翼。据说,“豫”虽身大力不亏,但是摇摇晃晃常遇事无主意;“犹”虽灵巧,却生性多疑。
  人们根据动物“犹”和“豫”的多疑无主见的生性,把它们合在一起,组成“犹豫不决”这个成语,以两种动物名字,比喻左思右想没有主见,前怕狼后怕虎进退维谷,更点明了无果断决定的特质。现在使用“犹豫不决”成语,再没人提起那两种动物了!
其他文献
村居rn⊙张舜民rn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碇斋,是宋代著名诗人.曾任秘阁校理、监察御史、吏部侍郎.
期刊
题大庾岭北驿rn⊙宋之问rn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这首诗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北驿时所作.诗人
期刊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期刊
学位
很多人以为,迷茫、颓废、“作”是属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专利。但你是否知道,这种青春期特有的迷茫现象,在200多年前也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盛极一时呢?  《浮士德》的作者——大文豪歌德在25岁时写过一部令自己声名大噪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一个年轻人,来到某个大城市“漂”,没有目标,四处游荡。在舞会上喜欢了一个女生,但人家有男朋友;在公务机关工作了一阵子,感觉教条约束下升职无望;
期刊
30多年前,我的老家只有一家新华书店。靠墙的书架很高,小人书封面朝外,雁翅般排开。柜台很低,我的个头也就比它略高,透过玻璃可以近距离看到最新的小人书。但也只是书的封面,绝对看不到内容。  我买小人书,得先掏出散碎银两,待店员大妈验明正身,方可翻翻。怎奈想买的书太多,银子有限,没等翻看第三本,大妈便“嗖”的一声将书夺走了。大妈出手之快、之准,堪比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唯一的新华书店在小城的中心地段。
期刊
目前我国服装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通过回顾我国服装教育的历史以及服装行业的现状和典型特征等几个方面,着重阐述我国服装教育特别是高等
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无数的植物和动物依赖湿地而生存。湿地的物理、生物和化学组成部分交互作用,使湿地在提供水资源、均化洪水、调节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审美体验、评价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荷塘月色》是中国散文史上经典美文,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合乎文本的立意,也合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需要。  为此,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学生围绕四、五、六三段对荷塘月色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