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术话语权是话语体系的核心与关键,是权利与权力的统一,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学术话语权以其柔性的、非强制的力量发挥其引领的动力作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在中国特色的内在要求下,在时代和世界学术话语权不断发展的外在需求下,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必须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三化”的实践中,提升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在国际话语权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156-02
从古至今,学术话语权从未离开我们的视线。我国古代就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之类的古语。
一、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
学术话语权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点。没有学术话语权,学术话语体系就显得苍白、空洞、枯燥。对于学术话语权,因为侧重点不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会各有不同。郑杭生说:“何谓‘学术话语权’,简而言之,就是在学术领域中,说话权利和说话权力的统一,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也就是‘权’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一。”[1]根据郑杭生对学术话语权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他把学术话语权着重点放在“权”上,“权”是“利”与“力”的结合。“权利着重指行动者作为主体所具有的话语自由;权力则着重指主体作为权威话语者对客体的多方面影响。”[2]所以学术话语权是主体在学术领域的一种自由,一种影响。从话语权的原始意图来讲,学术话语权就是在学术领域,言语传播者通过言语表达的一种影响力与力量。
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不仅注重的是话语权的权利与权力,以实现“权”主客体方面相统一,形成一种影响力与力量,更加强调的是学术话语权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特殊性
(一)学术话语权的特征
学术话语权以柔性、无形的非强制性提升话语权在学术领域和社会中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作为‘权利’的学术话语权体现了权利的非强制性特征。”“提升了权利的吸引力、降低了权利的代价和成本。”[3]学术领域与其他领域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柔软性,非强制性。学术是自由的、流动的、新鲜的,而非局限的、死板的、落后的,所以强制性的学术话语权在学术领域只会使其变得没有生机,最后阻碍学术领域的进步,阻碍新术语的提出,最终影响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反之非强制性的学术话语权,可以提升学术话语权的吸引力,促进学术领域的发展,保证新的学术术语的提出,为完善学术话语体系保驾护航,也为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在国际学术话语权上的决定力与力量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学术话语权对学术领域和社会的引领作用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引领、术语的引领、研究方向的引领、学术判断标准的引领等等,其中学术话语权对意识形态的引领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其他引领作用得以发挥的基础、起点和根基,也是一切学术判断的标准。只有正确的引领学术领域的意识形态,才能保证学术术语的正确性,保证学术研究方向的正确性,保证学术领域判断标准的正确性。有正确意识形态的引领,正确学术术语的提出,正确研究的方向和道路,正确的判断标准,学术话语权的引领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二)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特征
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具有学术话语权的普遍特征: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以柔性、无形的非强制性提升话语权在学术领域和社会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引领整个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引领学术研究的风向标、术语、判断标准。但同时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又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特色,也就是中国风,即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实际。
中国风格是指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要有中国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来自中国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来自中国人民创造的优秀精神文明成果,来自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平发展的道路自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有中国风格的中国学术话语权,不仅能够活跃中国学术领域,而且将更有利于构建与完善中国话语体系,进而提升中国话语权的国际地位。
中国气派是指中国特色话语权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以易于人民群众接受。任何理论的实现都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接受,正如毛泽东所讲“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2]理论思想如此,学术话语权亦如此。所以,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必须为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掌握、运用,只有人民群众接受有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权,实现学术话语权利与权力,才能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发展。
中国实际就是指中国学术话语权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把当前现实重大问题作为中国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和结合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什么事物是永远停留在产生它的那个时代和阶段,而总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学术术语、主题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做到与人民群众的需要接轨,与世界的需要接轨。
三、实现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三化”
学术话语权的发展给我国的学术话语权建设提出了挑战。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如何促进学术领域大繁荣、大发展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到学术话语权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学术话语权的中国化
学术话语权中国化,就是指学术话语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实践性。实事求是毛泽东用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概况。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况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3] 历史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新的学术术语不断提出,更要求我们做到学术话语权中国化,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经济新常态是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经济停滞的长期化。而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4]经济新常态含义下的中国化,是西方学术术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也是学术话语权中国化的有力表现。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是学术话语权发展的必然,也是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本质要求。
(二)学术话语权的时代化
任何学术术语的产生都不是凭空捏造,都有产生它的时代印记。没有脱离时代的学术术语,没有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学术术语。学术术语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若是学术术语未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那么就不会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终将被历史抛弃,退出历史舞台。学术话语权时代化就是学术话语权与时代发展实际相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紧随时代步伐,印刻时代特征。
学术话语权的时代化,是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语言的时代化。内容的时代化不是对原有内容的抛弃,而是批判基础上的继承与坚持,发展与创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形式的时代化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内容,新颖的形式能够简单准确地反映内容,大胆创新学术话语权的表达形式,让学术话语权“穿新衣”。语言时代化就是对过于“咬文嚼字”的学术术语、“西方的话语形式转换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5]用时代化的语言对学术术语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促进学术术语的进步,巩固学术话语权的地位。
(三)学术话语权的大众化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实践主体,是人类文明的首创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中坚力量。
学术话语权大众化,是学术话语权群体大众化,是学术话语权利的大众化。每个独立学术个体都可以积极参与学术话语权的发展过程,活跃学术领域,发展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同时,学术话语权的大众化又可以依靠人民群众,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人民群众可以实现学术话语权大众化进程。
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是总的目的,是统领学术话语权时代化、大众化的总指挥,学术话语权时代化和大众化是学术话语权中国化的推动力。学术话语权时代化是学术话语权中国化、大众化的关键,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学术话语权中国化、大众化的顺利进行。学术话语权大众化是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和保障。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不可分割。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立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有效途,是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权体系的有力保障,是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国际地位的坚强后盾。
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实现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强大的动力作用,是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保证,更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把握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N].中国社科学报,2014-01-17.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8.
[4]凌闻.积极推动“术语的革命”[J].求是,2015(8).
[5]张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218.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关键词: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156-02
从古至今,学术话语权从未离开我们的视线。我国古代就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之类的古语。
一、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
学术话语权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点。没有学术话语权,学术话语体系就显得苍白、空洞、枯燥。对于学术话语权,因为侧重点不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会各有不同。郑杭生说:“何谓‘学术话语权’,简而言之,就是在学术领域中,说话权利和说话权力的统一,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也就是‘权’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一。”[1]根据郑杭生对学术话语权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他把学术话语权着重点放在“权”上,“权”是“利”与“力”的结合。“权利着重指行动者作为主体所具有的话语自由;权力则着重指主体作为权威话语者对客体的多方面影响。”[2]所以学术话语权是主体在学术领域的一种自由,一种影响。从话语权的原始意图来讲,学术话语权就是在学术领域,言语传播者通过言语表达的一种影响力与力量。
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不仅注重的是话语权的权利与权力,以实现“权”主客体方面相统一,形成一种影响力与力量,更加强调的是学术话语权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特殊性
(一)学术话语权的特征
学术话语权以柔性、无形的非强制性提升话语权在学术领域和社会中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作为‘权利’的学术话语权体现了权利的非强制性特征。”“提升了权利的吸引力、降低了权利的代价和成本。”[3]学术领域与其他领域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柔软性,非强制性。学术是自由的、流动的、新鲜的,而非局限的、死板的、落后的,所以强制性的学术话语权在学术领域只会使其变得没有生机,最后阻碍学术领域的进步,阻碍新术语的提出,最终影响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反之非强制性的学术话语权,可以提升学术话语权的吸引力,促进学术领域的发展,保证新的学术术语的提出,为完善学术话语体系保驾护航,也为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在国际学术话语权上的决定力与力量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学术话语权对学术领域和社会的引领作用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引领、术语的引领、研究方向的引领、学术判断标准的引领等等,其中学术话语权对意识形态的引领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其他引领作用得以发挥的基础、起点和根基,也是一切学术判断的标准。只有正确的引领学术领域的意识形态,才能保证学术术语的正确性,保证学术研究方向的正确性,保证学术领域判断标准的正确性。有正确意识形态的引领,正确学术术语的提出,正确研究的方向和道路,正确的判断标准,学术话语权的引领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二)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特征
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具有学术话语权的普遍特征: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以柔性、无形的非强制性提升话语权在学术领域和社会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引领整个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引领学术研究的风向标、术语、判断标准。但同时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又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特色,也就是中国风,即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实际。
中国风格是指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要有中国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来自中国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来自中国人民创造的优秀精神文明成果,来自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平发展的道路自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有中国风格的中国学术话语权,不仅能够活跃中国学术领域,而且将更有利于构建与完善中国话语体系,进而提升中国话语权的国际地位。
中国气派是指中国特色话语权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以易于人民群众接受。任何理论的实现都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接受,正如毛泽东所讲“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2]理论思想如此,学术话语权亦如此。所以,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必须为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掌握、运用,只有人民群众接受有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权,实现学术话语权利与权力,才能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发展。
中国实际就是指中国学术话语权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把当前现实重大问题作为中国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和结合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什么事物是永远停留在产生它的那个时代和阶段,而总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学术术语、主题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做到与人民群众的需要接轨,与世界的需要接轨。
三、实现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三化”
学术话语权的发展给我国的学术话语权建设提出了挑战。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如何促进学术领域大繁荣、大发展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到学术话语权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学术话语权的中国化
学术话语权中国化,就是指学术话语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实践性。实事求是毛泽东用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概况。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况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3] 历史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新的学术术语不断提出,更要求我们做到学术话语权中国化,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经济新常态是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经济停滞的长期化。而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4]经济新常态含义下的中国化,是西方学术术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也是学术话语权中国化的有力表现。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是学术话语权发展的必然,也是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本质要求。
(二)学术话语权的时代化
任何学术术语的产生都不是凭空捏造,都有产生它的时代印记。没有脱离时代的学术术语,没有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学术术语。学术术语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若是学术术语未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那么就不会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终将被历史抛弃,退出历史舞台。学术话语权时代化就是学术话语权与时代发展实际相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紧随时代步伐,印刻时代特征。
学术话语权的时代化,是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语言的时代化。内容的时代化不是对原有内容的抛弃,而是批判基础上的继承与坚持,发展与创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形式的时代化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内容,新颖的形式能够简单准确地反映内容,大胆创新学术话语权的表达形式,让学术话语权“穿新衣”。语言时代化就是对过于“咬文嚼字”的学术术语、“西方的话语形式转换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5]用时代化的语言对学术术语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促进学术术语的进步,巩固学术话语权的地位。
(三)学术话语权的大众化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实践主体,是人类文明的首创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中坚力量。
学术话语权大众化,是学术话语权群体大众化,是学术话语权利的大众化。每个独立学术个体都可以积极参与学术话语权的发展过程,活跃学术领域,发展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同时,学术话语权的大众化又可以依靠人民群众,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人民群众可以实现学术话语权大众化进程。
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是总的目的,是统领学术话语权时代化、大众化的总指挥,学术话语权时代化和大众化是学术话语权中国化的推动力。学术话语权时代化是学术话语权中国化、大众化的关键,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学术话语权中国化、大众化的顺利进行。学术话语权大众化是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和保障。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不可分割。学术话语权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立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有效途,是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权体系的有力保障,是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国际地位的坚强后盾。
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实现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强大的动力作用,是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保证,更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把握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N].中国社科学报,2014-01-17.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8.
[4]凌闻.积极推动“术语的革命”[J].求是,2015(8).
[5]张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218.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