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而且深信不疑的教育真理。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是否抓住了这一真理,并实实在在的付诸予行动?事实不容乐观。在现行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始终像一个无形的框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将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形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自主探究才能得以施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开放教学环境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师生的双向活动往往被老师所垄断。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由教师说了算,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非常少。有些课堂上总是充满着一问一答的场面,表面热热闹闹,但细心体会就会发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是肤浅的和被动的。可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启发意义,学生的回答也不是建立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甚至有些问答纯属烘托气氛;第二,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而不是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学生参与的只是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他们的自主探究又从何谈起。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把课堂真正放开,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所要学的知识及方法。教师所起的作用就像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让他们尽情的去表演,而教师则应从台上走到台下,进行到位而不是越位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自主探究知识产生的整个过程,思维及潜在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二、自主探究中激励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就是构建眼前不存在(或对创造者来说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就需要想象。学生在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思维能力在想象中得以升华。教学中抓住学生思维特点,努力培养并激励儿童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法宝。
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8份、16分、32份,分别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由(1)━(3)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这时我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展开想象,将圆等分成64分、128分、256份┅的情景。学生想了两分钟后,一学生说:这样分下去,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了一个很小的点,无所谓弧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这样无限的拼,无限的想象,达到化曲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开放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形成
开放的思维能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达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例如,在课堂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给你一个硬币,请你找出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方法及工具根据需要自己选择。结果出现如下几种测量方法:
有的说:我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条线段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点就是它的圆心。另一个学生说:我把硬币放在直尺边沿上,再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在硬币的两边一夹,可得出直径的长度。有的说:我先用笔把硬币的轮廓画下来,再剪成一个圆,对折,既能找到他的直径,又能找到它的圆心。还有的说:我先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再画出正方形的对角线,找到圆心,通过圆心画出直径,最后用尺子量出直径的长度。┅┅学生找到的方法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这一系列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这样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创造的空间里自由翱翔。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实质。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一、转变教学观念,开放教学环境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师生的双向活动往往被老师所垄断。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由教师说了算,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非常少。有些课堂上总是充满着一问一答的场面,表面热热闹闹,但细心体会就会发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是肤浅的和被动的。可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启发意义,学生的回答也不是建立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甚至有些问答纯属烘托气氛;第二,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而不是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学生参与的只是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他们的自主探究又从何谈起。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把课堂真正放开,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所要学的知识及方法。教师所起的作用就像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让他们尽情的去表演,而教师则应从台上走到台下,进行到位而不是越位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自主探究知识产生的整个过程,思维及潜在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二、自主探究中激励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就是构建眼前不存在(或对创造者来说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就需要想象。学生在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思维能力在想象中得以升华。教学中抓住学生思维特点,努力培养并激励儿童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法宝。
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8份、16分、32份,分别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由(1)━(3)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这时我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展开想象,将圆等分成64分、128分、256份┅的情景。学生想了两分钟后,一学生说:这样分下去,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了一个很小的点,无所谓弧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这样无限的拼,无限的想象,达到化曲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开放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形成
开放的思维能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达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例如,在课堂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给你一个硬币,请你找出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方法及工具根据需要自己选择。结果出现如下几种测量方法:
有的说:我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条线段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点就是它的圆心。另一个学生说:我把硬币放在直尺边沿上,再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在硬币的两边一夹,可得出直径的长度。有的说:我先用笔把硬币的轮廓画下来,再剪成一个圆,对折,既能找到他的直径,又能找到它的圆心。还有的说:我先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再画出正方形的对角线,找到圆心,通过圆心画出直径,最后用尺子量出直径的长度。┅┅学生找到的方法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这一系列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这样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创造的空间里自由翱翔。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实质。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