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主要虫害有三化螟、稻飞虱、纵卷叶螟和稻蝽蟓等,粤东地区的水稻病虫害较为严重的是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别称为苞叶虫、卷叶虫等,是中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各稻区。在粤东地区除为害水稻外,还可取食甘蔗以及狗尾草、蟋蟀草、茅草、芦苇等杂草。
1生物学特性
1.1发生代数
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代数,因纬度和海拔高度所造成的气候、食料情况而异。一般在气候温暖,栽稻季节长,食料丰富时,则各虫态历期短,一年发生的代数多。据验证,我国东半部自北向南,该虫的发生代数逐渐增加,可分为五个发生区域,分别是:北方区、江淮区、江岭区、岭南区和南海区。粤东位于广东省东部,与福建省相邻,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每年有早造和晚造双季稻,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9~11代,是稻纵卷叶螟为害区,给水稻生产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
1.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约18毫米,灰黄色,前翅的前缘和外缘有灰黑色宽带,翅中部有3条黑色横纹,中间1条较粗短。雄蛾在这条短纹上近前缘处有1黑色眼状纹和毛簇。后翅亦有2条灰黑色横纹。卵:近椭圆形,扁平,长约1毫米,宽0.5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有1黑点。幼虫:一般5龄,老熟时体长15—18毫米。头部褐色,胸腹部初为绿色,后变黄绿色,老熟时带浅红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螺形黑纹,中、后胸背面各有明显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被蛹:长约9毫米,腹部第5—7节近前缘处有1黑褐色细横隆线,尾部尖,上生8根钩刺,蛹外常有白色薄茧。
1.3生活习性
稻纵卷叶螟成虫(蛾)白天喜在茂密的稻田潜藏,也可在草丛及其他旱作田栖息,一遇惊动即飞起,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对白炽灯光趋性较强。产卵有趋嫩绿习性,喜在生长嫩绿、叶宽软披的叶片正反面产卵。初孵幼虫先在心叶内取食叶肉,出现半透明的小白点;2龄时则爬至叶尖附近,吐丝将叶尖卷成小苞,藏在苞内食叶肉,受害處出现白斑。以后虫苞加大,单叶被吃去1/4以上时,幼虫即转移,另结新苞为害。老熟幼虫少数留在原苞内化蛹,多数爬到稻丛下部稻叶上、稻茎之间或叶鞘内化蛹,然后产卵,完成一个世代过程。一年一般发生9-11代,以第二代(6月至7月上旬)和第五代(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多发代,为害早造和晚造水稻功能叶。
2发生条件
2.1气候。适温高湿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活和繁殖。一般孵卵期日平均温度22-28℃。雨日多、雨量大,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成虫交配、产卵和卵的孵化,幼虫成活率高,当代就可能大发生。如长期高温干燥,成虫寿命短,产卵少,幼虫孵化率低,并因有利天敌的活动、繁殖和寄生,则虫量发生程度减轻。
2.2栽培制度和水肥管理。凡种植品种复杂,田间水稻生育期参差不齐,各代稻纵卷叶螟都有充足的食料,繁殖率和成活率就相应提高,发生量加大;水稻肥水管理不当,容易引起水稻的贪青疯长,也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繁殖为害。
2.3天敌。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很多,控制作用很强。卵期的主要天敌是稻螟赤眼蜂;幼虫期以稻纵卷叶螟绒茧蜂为主。因此保护和利用天敌十分重要。
3防治方法
粤东地区在每年的5、6月份和8、9月份,天气高温多雨,非常适合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因此,要结合粤东地区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开展防治,主要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
3.1农业防治
3.1.1清除杂草
冬季和早春结合积肥治螟,挖光草子留种田的稻根,捡净春花田的外露稻根,特别注意清除河边、塘边、田边、沟边的杂草,堆沤积肥,做到治虫积肥一举两得。
3.1.2利用水稻抗性选用抗病虫高产良种,结合合理施肥,防止水稻前期猛发嫩绿,后期恋青迟熟,使水稻生长正常,适期成熟,对减轻为害有一定作用。
3.1.3抓紧夏收,减少第三代虫源
根据调查,早稻开始收刈时,第三代成虫羽化还属少数,随着夏收时间的推迟,从早稻田羽化的蛾子逐日增加。早稻旺收期调查,蛾子羽化率为16%,尚未羽化的蛹在收刈、脱粒、稻草搬运和稻田翻耕过程中死亡,到8月份调查还未收刈的迟熟早稻,羽化率上升到60.9%。由此可见,抓紧夏收,并及时翻耕或把稻根踏入泥中,将它消灭在羽化之前,对减少第三代虫源,减轻晚稻受害有一定作用。
3.1.4灌水灭蛹
稻纵卷叶螟一般在稻丛基部化蛹较多。据水稻孕穗期调查,幼虫在稻丛离土面高8厘米以下化蛹的占70~86%。因此,在幼虫快化蛹时,结合搁田放燥田水,或仅留薄皮水,使化蛹部位降低,等到大部分幼虫化蛹时,再灌水10-12厘米,保持3天,可消灭大量虫蛹。
3.2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可采用40%福戈WG6-10克/667m2兑水喷雾,也可用25%杀虫双水剂200ml/667m2兑水60kg喷雾。为了确保防治效果,应保持田间约5厘米的水层,晴天应在早晨或傍晚施药,并做到均匀周到。
3.3生物防治
3.3.1天敌。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是专门寄生于纵卷叶螟低龄幼虫期的一种优势种天敌;赤眼蜂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是寄生稻纵卷叶螟的主要蜂种。
3.3.2以菌治虫。用杀螟杆菌、青虫菌等细菌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每亩用100~150克(每克菌粉含活孢子100亿以上),加水60~75公斤喷雾(土法生产的菌粉,可按含菌量推算)。喷雾时加入药量0.1%的洗衣粉或茶枯粉(即茶子饼粉)作湿润剂,可提高防治效果。
3.4灯光防治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点黑光灯诱杀害虫。据调查表明,点灯对压低稻纵卷叶螟虫口基数的效果在60%左右,再配合进行“查虫”挑治,可缩小用药面积,充分发挥灯光防治的作用,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单位:521000广东省潮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1生物学特性
1.1发生代数
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代数,因纬度和海拔高度所造成的气候、食料情况而异。一般在气候温暖,栽稻季节长,食料丰富时,则各虫态历期短,一年发生的代数多。据验证,我国东半部自北向南,该虫的发生代数逐渐增加,可分为五个发生区域,分别是:北方区、江淮区、江岭区、岭南区和南海区。粤东位于广东省东部,与福建省相邻,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每年有早造和晚造双季稻,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9~11代,是稻纵卷叶螟为害区,给水稻生产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
1.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约18毫米,灰黄色,前翅的前缘和外缘有灰黑色宽带,翅中部有3条黑色横纹,中间1条较粗短。雄蛾在这条短纹上近前缘处有1黑色眼状纹和毛簇。后翅亦有2条灰黑色横纹。卵:近椭圆形,扁平,长约1毫米,宽0.5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有1黑点。幼虫:一般5龄,老熟时体长15—18毫米。头部褐色,胸腹部初为绿色,后变黄绿色,老熟时带浅红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螺形黑纹,中、后胸背面各有明显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被蛹:长约9毫米,腹部第5—7节近前缘处有1黑褐色细横隆线,尾部尖,上生8根钩刺,蛹外常有白色薄茧。
1.3生活习性
稻纵卷叶螟成虫(蛾)白天喜在茂密的稻田潜藏,也可在草丛及其他旱作田栖息,一遇惊动即飞起,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对白炽灯光趋性较强。产卵有趋嫩绿习性,喜在生长嫩绿、叶宽软披的叶片正反面产卵。初孵幼虫先在心叶内取食叶肉,出现半透明的小白点;2龄时则爬至叶尖附近,吐丝将叶尖卷成小苞,藏在苞内食叶肉,受害處出现白斑。以后虫苞加大,单叶被吃去1/4以上时,幼虫即转移,另结新苞为害。老熟幼虫少数留在原苞内化蛹,多数爬到稻丛下部稻叶上、稻茎之间或叶鞘内化蛹,然后产卵,完成一个世代过程。一年一般发生9-11代,以第二代(6月至7月上旬)和第五代(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多发代,为害早造和晚造水稻功能叶。
2发生条件
2.1气候。适温高湿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活和繁殖。一般孵卵期日平均温度22-28℃。雨日多、雨量大,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成虫交配、产卵和卵的孵化,幼虫成活率高,当代就可能大发生。如长期高温干燥,成虫寿命短,产卵少,幼虫孵化率低,并因有利天敌的活动、繁殖和寄生,则虫量发生程度减轻。
2.2栽培制度和水肥管理。凡种植品种复杂,田间水稻生育期参差不齐,各代稻纵卷叶螟都有充足的食料,繁殖率和成活率就相应提高,发生量加大;水稻肥水管理不当,容易引起水稻的贪青疯长,也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繁殖为害。
2.3天敌。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很多,控制作用很强。卵期的主要天敌是稻螟赤眼蜂;幼虫期以稻纵卷叶螟绒茧蜂为主。因此保护和利用天敌十分重要。
3防治方法
粤东地区在每年的5、6月份和8、9月份,天气高温多雨,非常适合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因此,要结合粤东地区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开展防治,主要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
3.1农业防治
3.1.1清除杂草
冬季和早春结合积肥治螟,挖光草子留种田的稻根,捡净春花田的外露稻根,特别注意清除河边、塘边、田边、沟边的杂草,堆沤积肥,做到治虫积肥一举两得。
3.1.2利用水稻抗性选用抗病虫高产良种,结合合理施肥,防止水稻前期猛发嫩绿,后期恋青迟熟,使水稻生长正常,适期成熟,对减轻为害有一定作用。
3.1.3抓紧夏收,减少第三代虫源
根据调查,早稻开始收刈时,第三代成虫羽化还属少数,随着夏收时间的推迟,从早稻田羽化的蛾子逐日增加。早稻旺收期调查,蛾子羽化率为16%,尚未羽化的蛹在收刈、脱粒、稻草搬运和稻田翻耕过程中死亡,到8月份调查还未收刈的迟熟早稻,羽化率上升到60.9%。由此可见,抓紧夏收,并及时翻耕或把稻根踏入泥中,将它消灭在羽化之前,对减少第三代虫源,减轻晚稻受害有一定作用。
3.1.4灌水灭蛹
稻纵卷叶螟一般在稻丛基部化蛹较多。据水稻孕穗期调查,幼虫在稻丛离土面高8厘米以下化蛹的占70~86%。因此,在幼虫快化蛹时,结合搁田放燥田水,或仅留薄皮水,使化蛹部位降低,等到大部分幼虫化蛹时,再灌水10-12厘米,保持3天,可消灭大量虫蛹。
3.2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可采用40%福戈WG6-10克/667m2兑水喷雾,也可用25%杀虫双水剂200ml/667m2兑水60kg喷雾。为了确保防治效果,应保持田间约5厘米的水层,晴天应在早晨或傍晚施药,并做到均匀周到。
3.3生物防治
3.3.1天敌。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是专门寄生于纵卷叶螟低龄幼虫期的一种优势种天敌;赤眼蜂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是寄生稻纵卷叶螟的主要蜂种。
3.3.2以菌治虫。用杀螟杆菌、青虫菌等细菌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每亩用100~150克(每克菌粉含活孢子100亿以上),加水60~75公斤喷雾(土法生产的菌粉,可按含菌量推算)。喷雾时加入药量0.1%的洗衣粉或茶枯粉(即茶子饼粉)作湿润剂,可提高防治效果。
3.4灯光防治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点黑光灯诱杀害虫。据调查表明,点灯对压低稻纵卷叶螟虫口基数的效果在60%左右,再配合进行“查虫”挑治,可缩小用药面积,充分发挥灯光防治的作用,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单位:521000广东省潮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