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雕像背后的泣血痴情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tol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的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建国60周年到来的日子里,笔者采访了一位特殊的雕塑家,他叫刘安文,从2002年起,刘安文倾注全部心血,痴心雕塑了50多尊邓小平雕像。这些雕塑作品中有头像、胸像、全身像、有立体圆雕、浮雕等,大的头部比真人还大,小的头像高度只有4厘米,为了做这些雕像,刘安文倾其所有,固守清贫,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举办一个名为“小平、您好”的雕塑展,来纪念和缅怀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光辉的一生。
  
  伟人南巡心生灵感
  
   刘安文今年50岁,家住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他的童年很不幸,3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不能行走,每天只能拖着残腿在地上爬,所以从他幼年起,便对亲密接触的泥土有了深厚的感情。刘安文也遗传了搞艺术的父亲的天赋和灵性,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用泥土搓捏人和动物,以及一些物品,看着心灵手巧的他这样爱好艺术,父亲决定教他学习舞台美术。在刘安文10岁时,他的绘画水平就已经非常出色了,经常发表作品并收到一些令他无比兴奋的稿费。这个时候的刘安文也变得特别有想法了,他发誓一定要站起来行走,同时要好好学习和钻研艺术。
   在12岁那年,刘安文接受了第一次手术治疗。在以后的10年里,他每年都要做一次大手术,来治疗他的小儿麻痹症。终于在26岁那年,历经身心阵痛后的刘安文终于可以站起来走路了,能直起腰走路的那一天,刘安文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举起双手,向着太阳的方向挥舞,那一刻,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升华了。
   能走路后,刘安文的人生也有了更新的目标,他决定要在艺术领域做出一番成绩来,也就在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于是他决定充电。1991年,刘安文来到深圳,开始了边打工边学习艺术的生活。在深圳市书画院,刘安文尽情地吸吮着艺术的营养。同时,来到特区后,刘安文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这种生活的巨变,带给了刘安文艺术的冲动,他一直在酝酿着如何来讴歌这火热的新生活。巧的是,1992年在深圳街头,刘安文有幸目睹了来此南巡的邓小平的伟人风采,面对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刘安文一下子有了灵感,他决定在自己艺术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一定要为邓小平雕像,来表现老人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建树的丰功伟绩。
   刘安文是一个做事情特别执著的人,对于心中定下的目标,他从不轻言放弃。
   长时间在外学习,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刘安文来说,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是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一直咬着牙坚持着。在深圳打工期间,刘安文又寻找机会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刘安文的艺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2003年,他参加了北京至秦皇岛奥林匹克大道360米浮雕墙《竞走》的制作。2004年,他设计制作了铁道部多功能厅大型浮雕壁画《人与自然》,同年12月,他设计制作了中央电视台满汉全席奖《伊尹奖》。2005年,他的作品《道德鼻祖——舜帝》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雕塑作品《最后一个百岁老红军孙毅将军像》被孙毅纪念馆保存。在此期间,他成为吉林省美术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协会会员、中国工艺协会会员,并出任双阳书画院副院长。
  
  痴心不改从头再来
  
   艺术水平精湛后,刘安文才开始以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制作伟人邓小平的雕像。
   从2002年初开始,刘安文开始制作邓小平雕像。为了节约制作成本,他的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家里完成的。刘安文的制作室非常狭小,设备也很简陋,工作时弥漫的粉尘和有毒气体常常呛得他喘不过气来,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坚持着、奋斗着。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刘安文刚开始做出来的十几个雕像很不成功,一方面是在制作过程中雕像破损严重,一方面是对人物的神情把握不准,有的过于张扬,有的过于拘谨。面对这样的失败,刘安文真是痛心疾首,这些失败的作品是他花费一年多时间做出来的,为此他也花光家里仅有的一万多块钱积蓄。其实刘安文家里生活很困难,一个孩子在读大学,一个孩子在读高中,这些年来他挣的微薄收入除了贴补家用,其余的全都花在了他的学习和创作上,结果换来的却是失败。
   在痛苦中苦苦思索了几天后,脾气倔强的刘安文做出了一个非常决定,他毅然砸碎了这些不成功的作品,开始了新的创作。为了更好地吃透人物的神情,更深刻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刘安文开始仔细研读邓小平著作和相关报道。同时,他还寻着伟人的足迹进行踏访,寻找创作灵感。为此,他到过长白山天池,感受邓小平当时在天地间虚怀若谷的胸襟,他还到过深圳仙湖植物园,在邓小平亲手种植的高山榕下久久伫立沉思,体味他的慈
  祥和温暖的泽爱……他还借了一架旧照相机,到地摊旧报刊中翻拍邓小平的图片资料,回来后加以研究。
  
  泣血丹心伟人情结
  
   刘安文在艺术上执著地追求着,这也让家人很不理解,甚至有怨言,在婚后的24年里,他与家人真正团聚的时间不足4年。早在2002年时,他还和妻子开了一家装璜材料商店,生意也算红火,可自从他开始制作邓小平雕像后,完全没时间打理装璜店的生意,最后没办法,妻子将装璜店关门停业了。面对艺术上的困境和家人的埋怨,刘安文丝毫没有动摇重新制作邓小平雕像的决心。他的执著精神也终于感动了家人,为了支持他,妻儿齐上阵,一起当起了他的助手,看到一件件成功的作品出来了,刘安文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2002年初到现在,刘安文付出了全部心血,制作了从青年时期到晚年时期的50多尊邓小平雕像,这每尊雕像,都是刘安文的心血结晶。这些作品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从作品数量上看,在国内外都是极为罕见的。刘安文还给每尊雕像起了贴切的名字,他把那尊邓小平和外孙子在一起看书的作品起名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把1984年国庆阅兵邓小平敬礼的雕像作品起名为“同志们好”,在这些作品中,比较大的就是那尊名为“百年小平”,作品中小平坐在沙发上,目光炯炯地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看着这些惟妙惟肖的作品,似乎我们就在伟人身边。
   目前,刘安文还有更新的打算,他想在经济条件允许后,继续制作高分子、仿真的邓小平雕像,同时,他希望自己制作完成的这些邓小平雕像能在全国进行巡展,然后捐给有关部门。在目睹刘安文制作的这一尊尊邓小平雕像时,我们除了有深深的崇敬和怀念,还会被他的一片泣血痴情所感染。
其他文献
多哈亚运会女子100米赛道上,印度姑娘努娅格外引人瞩目。虽然她不是“夺金”的热门人选,但这是她退役前的最后赛事,观众都希望这位30岁老将,能够用一枚奖牌为自己的运动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毕竟,此前她曾3次参加亚运,却3次与奖牌失之交臂。  然而,终点电子屏幕上定格的成绩,又一次残酷地显示着:她以极其微弱的差距与奖牌无缘。在场的许多观众掩面而泣,但努娅的脸上并没有遗憾神色,她张开双臂慢慢挥动,迷人
期刊
记者近日在中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研讨会上获悉,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132个,分别比上年增加25%和12%。  卫生部副部长刘谦说,近年来,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明显的成效。社区卫生服务是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交汇点,也是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除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外,城市免疫接种、儿童保
期刊
崔犇 冰雪风光 摄影作品选
期刊
李可染的山水画气象沉雄,韵致幽深,在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他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海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声誉。    求学生涯    李可染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厨师家庭,自幼喜欢写字画画。13岁时,拜在徐州画家钱食芝门下,学画山水。钱食芝很喜欢这个小弟子,曾在题画中称赞道:“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汝自鹏搏上,余惭鹢退飞。”16岁,考入上海美专师范科,22岁,他以同
期刊
爱德加·德加,1834年生于巴黎。他生来便是大资产阶级,是银行家奥古斯特·德加之子。他的祖父是个画家,因此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家庭。  他对古典主义的浓厚兴趣和他行为的谨慎似乎与出身十分合拍。不过,他那异常强烈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却又把他抛入革命阵营。德加是属于印象派的,因为他喜爱抓住瞬间、务求真实。但他在色彩分离方面,永远不曾达到那样的五彩缤纷,德加的画始终保留着严格的形。他的确同
期刊
从中医角度来说,春天的饮食是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的事情。因为这个季节阳气生发、生机盎然,但也是各种病菌和微生物繁殖、复苏的季节,疾病很容易流行,合理的饮食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多甘少酸是饮食原则。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曾指出,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指春天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点甘味的食品,以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很容易发生
期刊
唱歌  徐大中    英姿飒爽赛芳年,嘹亮歌声冲九天。  谁说古稀多暮气,晚霞灿烂照青山。
期刊
罗永发 梨园情 摄影作品选
期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首《游子吟》道出了千百年来母爱的大公与无私。5月11日,母亲节。  母亲,普天下最无私的人!我们无以回报,这精剪细琢的“福禄寿喜”代表了我们作为儿女的祝福,在这个全世界最伟大的节日里,祝全天下所有的母亲,一生平安。
期刊
2004年7月31日19时50分,老红军贺云卿在长春逝世,享年90岁。贺云卿是原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卫生部长、原吉林省卫生厅厅长、白求恩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贺老一生戎马倥偬,有许多传奇式的人生经历,最使他难忘的是他与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的五次人生奇缘。   以下是老人的生前讲述。   1929年,年仅15岁的我在江西莲花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红一方面军红五军三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