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黎,素有浪漫的文化之都美称。不论是塞纳河畔秀丽的景色,还是西岱岛上古朴的民风,无不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挺拔的埃菲尔铁塔,壮观的凯旋门,神秘的卢浮宫,宏伟的巴黎圣母院……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与这些景观同样驰名世界的,就是法国的传统美食。它不仅以色、香、味、形俱佳而得到广泛赞誉,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独特饮食文化,已成为法兰西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工作的关系,曾有幸出席了一次法国朋友的宴请,令人难以忘怀。
巴黎人晚餐时间,大多都在20点左右,有的甚至更晚。这跟我国的生活习惯有点差异,最初不适应真有点儿“饥饿难耐”之感。但出于礼貌,还是坚持了下来。到了餐馆,立刻被温馨而典雅的气氛所包围。豪华的装饰、柔和的灯光、低垂的绒帘点缀在墙上的装饰画,都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不难看出,这里的一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的。据说,连桌椅的摆放也很有讲究,不光是方便就餐者进出自由,还要迎合不同顾客的消费心理,空间也要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服务上面更是精益求精。这里不仅要求服务生能够为第一次光顾的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而且还要记住老客户的姓名及其喜好的餐桌位置。每当这些人来此就餐,他们都主动迎上前去招呼,使人倍感亲切。餐后的小费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在哪里用餐,饭后按总金额的百分之三至五付小费,已成为惯例。
服务员大多为年轻的男士,也有年岁稍大但因工作出色而被长期留用的。他们普遍的特点就是动作麻利但不莽撞,态度亲切但不献媚,语调平缓但不拖拉。显然是经过很严格的训练后,才能正式“上岗”。
在较正式的法国餐馆吃饭,餐具、酒具的配备使用都是一丝不苟的。吃什么样的菜用什么樣的刀叉,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每人面前都摆了两三套。酒杯也是一样。因为在这里吃食与饮品搭配是一门“艺术”。习惯上,餐前要喝一杯开胃酒;用餐过程中,如果吃肉要配干红葡萄酒,吃鱼虾一类的海味,要喝干白葡萄酒,餐后有些人还喜欢喝一点白兰地一类的烈性酒。每种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看着高矮胖瘦好几个酒杯放在跟前,还真让不胜酒力的人“肝儿颤”,不过好在这里不讲究“感情深,一口闷”。席间大家边吃边聊,酒只是起到助兴和调节气氛的作用,虽频频举杯,却都浅饮即止。保持餐桌上欢快的气氛,但又不至于过分喧闹。
七荤八素的场面在西餐中是见不到的。饭菜做得虽精美可口,但量都不大。而且是吃完一道,才上下一道,菜谱也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三页,主菜不过十来种,一般是先上一些沙拉之类的冷盘,汤有浓浓的肉汤,也有清淡的蔬菜汤。然后是鱼肉之类的两三道主菜,其中法国人比较爱吃的有法式蜗牛、牡蛎、鹅肝等。主食以面包为主配上奶酪和鹅肝酱,最后是点心、冰淇淋等甜品,当侍者端上咖啡来的时候,就表示用餐结束了。简单的几道菜加上酒水,却要花上几百上千法郎。难怪法国朋友都说,这里不是平常百姓能经常光顾的地方,它的存在主要是服务于那些有钱人的。不仅大餐馆如此,就连那些装修考究点的小餐馆,想要吃上一顿普通的法式牛排、炸香肠加葡萄酒的套餐,也需一百法郎左右。所以近些年来,正宗的法式大餐,已越来越少有人问津。而经济实惠的日本寿司、意大利面条、甚至中国菜,倍受现代人的青睐。
巴黎的美食,可以用“数不胜数”来形容。除本土的以外,世界其他地方美味佳肴也都可以尝到。但最受当地人推崇的,还是一些传统的法国菜。比如像名扬四海的法国蜗牛,就有几十种吃法。其实依我看,它无论是形状、大小、味道,都很像我国家庭或在小餐馆中常吃的田螺。肉虽不多,吃起来却津津有味,据说法国人每年要吃掉三亿多只蜗牛,由于生产数量有限,它的价格已上涨到每打几十法郎,但有时还是供不应求。
巴黎人爱吃的另一种食品,就是鹅肝。它的吃法也有很多种,还可以做成鹅肝酱,是极好的佐餐佳品。法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鹅肝酱生产国和消费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要吃掉两千多吨。而且价格不菲,质量好的,要卖到每公斤七八百法郎。此外,品种繁多的奶酪也是巴黎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据说它是200多年前,由一个牧师发明的,现在已有360多个品种。当初戴高乐将军曾感叹道:“要治理好每天都有一种奶酪的国家是不容易的。”每当从法国朋友那里听到这句话,对方都表现出无比的自豪。难怪这里有“奶酪王国”之美称。
面包,是人们朝夕相伴、必不可少的东西。走在巴黎的大街上,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怀中抱着几根长约五六十厘米,胳膊粗细的面包棍。这也是此地的一大特色。面包的种类很多,但人们日常吃的就那么几种。其具有外观金黄、内部质地松软、入口香脆适中的特点。半个世纪前,这里的面包都是用木炭烤出来的,火候全靠有经验的师傅来掌握。进入七八十年代以后,面包生产已逐渐走向自动化,从和面醒面,到入炉出炉,全由电脑控制。而且还可以对和好的面进行速冻,随时想吃,拿出来放进烤炉即可。烤炉也都改成了用电或者烧煤气的。但也有人对这种工厂化的生产方式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样做破坏了法国面包特有的香味,已不能算是正宗产品了。不管怎么说,自动化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大大地降低了成本。一根面包棍只卖几个法郎,一个人一顿还吃不了,真是既经济又实惠。而且在巴黎的餐厅用餐,面包是随时可以添加而不另收钱的。
中国菜在巴黎也是深受欢迎的美食之一。有位法国朋友曾深有感触地讲:“法国菜欧洲第一,中国菜世界第一。”
就连一向清高的法国人,了不得不在我们中国的美食跟前低头服输,这更说明了我们灿烂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极大的共鸣。据说,法国现在已有大大小小的餐包几千家,京、粤、川、鲁、潮汕、扬州等风味俱全。有的虽算不上很正宗,但能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吃到家乡菜,仍感以十分亲切。其实,在众多的中餐馆中,只有一少部分是中国人自己开的。多数是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后裔开的。他们大多是几十年前,从战争中逃到这里的。起初经营一些本地风味的小餐馆,但始终不景气。看到相邻的中餐馆很受欢迎,便也纷纷打起了中国菜的招牌。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最早多是浙江人,到此已有一个多世纪了。在这些华人开的餐馆中,不仅可以吃到温州的鱼圆汤、敲鱼面、汤圆,还能品尝到深受我国北方人喜爱的饺子和春卷。
法国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的国家,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同时它又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大家庭。现在全国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外国移民的后代。这些人,使法兰西的历史文化更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就拿天天不可或缺的饮食来说,漫步巴黎街头,几乎可以看到五大洲各种风味的餐馆招牌。随着近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更多知名的饮食界的大亨们,把目光投向了巴黎这块宝地。这里不仅是艺术、商贸、娱乐方面的“世界之都”,更是餐饮、美食的“世界之都”。
巴黎人晚餐时间,大多都在20点左右,有的甚至更晚。这跟我国的生活习惯有点差异,最初不适应真有点儿“饥饿难耐”之感。但出于礼貌,还是坚持了下来。到了餐馆,立刻被温馨而典雅的气氛所包围。豪华的装饰、柔和的灯光、低垂的绒帘点缀在墙上的装饰画,都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不难看出,这里的一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的。据说,连桌椅的摆放也很有讲究,不光是方便就餐者进出自由,还要迎合不同顾客的消费心理,空间也要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服务上面更是精益求精。这里不仅要求服务生能够为第一次光顾的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而且还要记住老客户的姓名及其喜好的餐桌位置。每当这些人来此就餐,他们都主动迎上前去招呼,使人倍感亲切。餐后的小费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在哪里用餐,饭后按总金额的百分之三至五付小费,已成为惯例。
服务员大多为年轻的男士,也有年岁稍大但因工作出色而被长期留用的。他们普遍的特点就是动作麻利但不莽撞,态度亲切但不献媚,语调平缓但不拖拉。显然是经过很严格的训练后,才能正式“上岗”。
在较正式的法国餐馆吃饭,餐具、酒具的配备使用都是一丝不苟的。吃什么样的菜用什么樣的刀叉,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每人面前都摆了两三套。酒杯也是一样。因为在这里吃食与饮品搭配是一门“艺术”。习惯上,餐前要喝一杯开胃酒;用餐过程中,如果吃肉要配干红葡萄酒,吃鱼虾一类的海味,要喝干白葡萄酒,餐后有些人还喜欢喝一点白兰地一类的烈性酒。每种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看着高矮胖瘦好几个酒杯放在跟前,还真让不胜酒力的人“肝儿颤”,不过好在这里不讲究“感情深,一口闷”。席间大家边吃边聊,酒只是起到助兴和调节气氛的作用,虽频频举杯,却都浅饮即止。保持餐桌上欢快的气氛,但又不至于过分喧闹。
七荤八素的场面在西餐中是见不到的。饭菜做得虽精美可口,但量都不大。而且是吃完一道,才上下一道,菜谱也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三页,主菜不过十来种,一般是先上一些沙拉之类的冷盘,汤有浓浓的肉汤,也有清淡的蔬菜汤。然后是鱼肉之类的两三道主菜,其中法国人比较爱吃的有法式蜗牛、牡蛎、鹅肝等。主食以面包为主配上奶酪和鹅肝酱,最后是点心、冰淇淋等甜品,当侍者端上咖啡来的时候,就表示用餐结束了。简单的几道菜加上酒水,却要花上几百上千法郎。难怪法国朋友都说,这里不是平常百姓能经常光顾的地方,它的存在主要是服务于那些有钱人的。不仅大餐馆如此,就连那些装修考究点的小餐馆,想要吃上一顿普通的法式牛排、炸香肠加葡萄酒的套餐,也需一百法郎左右。所以近些年来,正宗的法式大餐,已越来越少有人问津。而经济实惠的日本寿司、意大利面条、甚至中国菜,倍受现代人的青睐。
巴黎的美食,可以用“数不胜数”来形容。除本土的以外,世界其他地方美味佳肴也都可以尝到。但最受当地人推崇的,还是一些传统的法国菜。比如像名扬四海的法国蜗牛,就有几十种吃法。其实依我看,它无论是形状、大小、味道,都很像我国家庭或在小餐馆中常吃的田螺。肉虽不多,吃起来却津津有味,据说法国人每年要吃掉三亿多只蜗牛,由于生产数量有限,它的价格已上涨到每打几十法郎,但有时还是供不应求。
巴黎人爱吃的另一种食品,就是鹅肝。它的吃法也有很多种,还可以做成鹅肝酱,是极好的佐餐佳品。法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鹅肝酱生产国和消费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要吃掉两千多吨。而且价格不菲,质量好的,要卖到每公斤七八百法郎。此外,品种繁多的奶酪也是巴黎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据说它是200多年前,由一个牧师发明的,现在已有360多个品种。当初戴高乐将军曾感叹道:“要治理好每天都有一种奶酪的国家是不容易的。”每当从法国朋友那里听到这句话,对方都表现出无比的自豪。难怪这里有“奶酪王国”之美称。
面包,是人们朝夕相伴、必不可少的东西。走在巴黎的大街上,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怀中抱着几根长约五六十厘米,胳膊粗细的面包棍。这也是此地的一大特色。面包的种类很多,但人们日常吃的就那么几种。其具有外观金黄、内部质地松软、入口香脆适中的特点。半个世纪前,这里的面包都是用木炭烤出来的,火候全靠有经验的师傅来掌握。进入七八十年代以后,面包生产已逐渐走向自动化,从和面醒面,到入炉出炉,全由电脑控制。而且还可以对和好的面进行速冻,随时想吃,拿出来放进烤炉即可。烤炉也都改成了用电或者烧煤气的。但也有人对这种工厂化的生产方式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样做破坏了法国面包特有的香味,已不能算是正宗产品了。不管怎么说,自动化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大大地降低了成本。一根面包棍只卖几个法郎,一个人一顿还吃不了,真是既经济又实惠。而且在巴黎的餐厅用餐,面包是随时可以添加而不另收钱的。
中国菜在巴黎也是深受欢迎的美食之一。有位法国朋友曾深有感触地讲:“法国菜欧洲第一,中国菜世界第一。”
就连一向清高的法国人,了不得不在我们中国的美食跟前低头服输,这更说明了我们灿烂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极大的共鸣。据说,法国现在已有大大小小的餐包几千家,京、粤、川、鲁、潮汕、扬州等风味俱全。有的虽算不上很正宗,但能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吃到家乡菜,仍感以十分亲切。其实,在众多的中餐馆中,只有一少部分是中国人自己开的。多数是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后裔开的。他们大多是几十年前,从战争中逃到这里的。起初经营一些本地风味的小餐馆,但始终不景气。看到相邻的中餐馆很受欢迎,便也纷纷打起了中国菜的招牌。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最早多是浙江人,到此已有一个多世纪了。在这些华人开的餐馆中,不仅可以吃到温州的鱼圆汤、敲鱼面、汤圆,还能品尝到深受我国北方人喜爱的饺子和春卷。
法国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的国家,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同时它又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大家庭。现在全国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外国移民的后代。这些人,使法兰西的历史文化更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就拿天天不可或缺的饮食来说,漫步巴黎街头,几乎可以看到五大洲各种风味的餐馆招牌。随着近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更多知名的饮食界的大亨们,把目光投向了巴黎这块宝地。这里不仅是艺术、商贸、娱乐方面的“世界之都”,更是餐饮、美食的“世界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