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巴黎美食 吃食是艺术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黎,素有浪漫的文化之都美称。不论是塞纳河畔秀丽的景色,还是西岱岛上古朴的民风,无不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挺拔的埃菲尔铁塔,壮观的凯旋门,神秘的卢浮宫,宏伟的巴黎圣母院……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与这些景观同样驰名世界的,就是法国的传统美食。它不仅以色、香、味、形俱佳而得到广泛赞誉,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独特饮食文化,已成为法兰西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工作的关系,曾有幸出席了一次法国朋友的宴请,令人难以忘怀。
  巴黎人晚餐时间,大多都在20点左右,有的甚至更晚。这跟我国的生活习惯有点差异,最初不适应真有点儿“饥饿难耐”之感。但出于礼貌,还是坚持了下来。到了餐馆,立刻被温馨而典雅的气氛所包围。豪华的装饰、柔和的灯光、低垂的绒帘点缀在墙上的装饰画,都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不难看出,这里的一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的。据说,连桌椅的摆放也很有讲究,不光是方便就餐者进出自由,还要迎合不同顾客的消费心理,空间也要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服务上面更是精益求精。这里不仅要求服务生能够为第一次光顾的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而且还要记住老客户的姓名及其喜好的餐桌位置。每当这些人来此就餐,他们都主动迎上前去招呼,使人倍感亲切。餐后的小费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在哪里用餐,饭后按总金额的百分之三至五付小费,已成为惯例。
  服务员大多为年轻的男士,也有年岁稍大但因工作出色而被长期留用的。他们普遍的特点就是动作麻利但不莽撞,态度亲切但不献媚,语调平缓但不拖拉。显然是经过很严格的训练后,才能正式“上岗”。
  在较正式的法国餐馆吃饭,餐具、酒具的配备使用都是一丝不苟的。吃什么样的菜用什么樣的刀叉,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每人面前都摆了两三套。酒杯也是一样。因为在这里吃食与饮品搭配是一门“艺术”。习惯上,餐前要喝一杯开胃酒;用餐过程中,如果吃肉要配干红葡萄酒,吃鱼虾一类的海味,要喝干白葡萄酒,餐后有些人还喜欢喝一点白兰地一类的烈性酒。每种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看着高矮胖瘦好几个酒杯放在跟前,还真让不胜酒力的人“肝儿颤”,不过好在这里不讲究“感情深,一口闷”。席间大家边吃边聊,酒只是起到助兴和调节气氛的作用,虽频频举杯,却都浅饮即止。保持餐桌上欢快的气氛,但又不至于过分喧闹。
  七荤八素的场面在西餐中是见不到的。饭菜做得虽精美可口,但量都不大。而且是吃完一道,才上下一道,菜谱也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三页,主菜不过十来种,一般是先上一些沙拉之类的冷盘,汤有浓浓的肉汤,也有清淡的蔬菜汤。然后是鱼肉之类的两三道主菜,其中法国人比较爱吃的有法式蜗牛、牡蛎、鹅肝等。主食以面包为主配上奶酪和鹅肝酱,最后是点心、冰淇淋等甜品,当侍者端上咖啡来的时候,就表示用餐结束了。简单的几道菜加上酒水,却要花上几百上千法郎。难怪法国朋友都说,这里不是平常百姓能经常光顾的地方,它的存在主要是服务于那些有钱人的。不仅大餐馆如此,就连那些装修考究点的小餐馆,想要吃上一顿普通的法式牛排、炸香肠加葡萄酒的套餐,也需一百法郎左右。所以近些年来,正宗的法式大餐,已越来越少有人问津。而经济实惠的日本寿司、意大利面条、甚至中国菜,倍受现代人的青睐。
  巴黎的美食,可以用“数不胜数”来形容。除本土的以外,世界其他地方美味佳肴也都可以尝到。但最受当地人推崇的,还是一些传统的法国菜。比如像名扬四海的法国蜗牛,就有几十种吃法。其实依我看,它无论是形状、大小、味道,都很像我国家庭或在小餐馆中常吃的田螺。肉虽不多,吃起来却津津有味,据说法国人每年要吃掉三亿多只蜗牛,由于生产数量有限,它的价格已上涨到每打几十法郎,但有时还是供不应求。
  巴黎人爱吃的另一种食品,就是鹅肝。它的吃法也有很多种,还可以做成鹅肝酱,是极好的佐餐佳品。法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鹅肝酱生产国和消费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要吃掉两千多吨。而且价格不菲,质量好的,要卖到每公斤七八百法郎。此外,品种繁多的奶酪也是巴黎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据说它是200多年前,由一个牧师发明的,现在已有360多个品种。当初戴高乐将军曾感叹道:“要治理好每天都有一种奶酪的国家是不容易的。”每当从法国朋友那里听到这句话,对方都表现出无比的自豪。难怪这里有“奶酪王国”之美称。
  面包,是人们朝夕相伴、必不可少的东西。走在巴黎的大街上,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怀中抱着几根长约五六十厘米,胳膊粗细的面包棍。这也是此地的一大特色。面包的种类很多,但人们日常吃的就那么几种。其具有外观金黄、内部质地松软、入口香脆适中的特点。半个世纪前,这里的面包都是用木炭烤出来的,火候全靠有经验的师傅来掌握。进入七八十年代以后,面包生产已逐渐走向自动化,从和面醒面,到入炉出炉,全由电脑控制。而且还可以对和好的面进行速冻,随时想吃,拿出来放进烤炉即可。烤炉也都改成了用电或者烧煤气的。但也有人对这种工厂化的生产方式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样做破坏了法国面包特有的香味,已不能算是正宗产品了。不管怎么说,自动化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大大地降低了成本。一根面包棍只卖几个法郎,一个人一顿还吃不了,真是既经济又实惠。而且在巴黎的餐厅用餐,面包是随时可以添加而不另收钱的。
  中国菜在巴黎也是深受欢迎的美食之一。有位法国朋友曾深有感触地讲:“法国菜欧洲第一,中国菜世界第一。”
  就连一向清高的法国人,了不得不在我们中国的美食跟前低头服输,这更说明了我们灿烂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极大的共鸣。据说,法国现在已有大大小小的餐包几千家,京、粤、川、鲁、潮汕、扬州等风味俱全。有的虽算不上很正宗,但能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吃到家乡菜,仍感以十分亲切。其实,在众多的中餐馆中,只有一少部分是中国人自己开的。多数是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后裔开的。他们大多是几十年前,从战争中逃到这里的。起初经营一些本地风味的小餐馆,但始终不景气。看到相邻的中餐馆很受欢迎,便也纷纷打起了中国菜的招牌。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最早多是浙江人,到此已有一个多世纪了。在这些华人开的餐馆中,不仅可以吃到温州的鱼圆汤、敲鱼面、汤圆,还能品尝到深受我国北方人喜爱的饺子和春卷。
  法国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的国家,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同时它又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大家庭。现在全国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外国移民的后代。这些人,使法兰西的历史文化更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就拿天天不可或缺的饮食来说,漫步巴黎街头,几乎可以看到五大洲各种风味的餐馆招牌。随着近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更多知名的饮食界的大亨们,把目光投向了巴黎这块宝地。这里不仅是艺术、商贸、娱乐方面的“世界之都”,更是餐饮、美食的“世界之都”。
其他文献
自言做尽七十二行的侯焕玲,做梦也没想过自己能冲进五光十色的娱乐圈,何况是以近七十岁的高龄才开展她的演艺事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她,吸毒、扮傻甚至乞丐的角色均曾演过。如今,侯焕玲已在娱乐圈奠定“甘草皇后”地位,未来更可能“担正”成为主角,勇闯事业高峰。  侯焕玲自少年时开始工作,直至六十多岁时因患胆结石才被迫停下来。她闲来没事便跑到老人中心听粤曲,机缘巧合下认识了一位“临记阿头”,领班见她精灵活泼便
期刊
張作霖起自草莽,说粗话习以为常,但他对自己重用并有所依赖的杨宇霆、王永江等人却从不粗蛮。有一次,张作霖和杨宇霆为一件事争论起来,张生气了,顺口说了“妈的”两个字。杨站起来说:“你骂谁?”张马上作揖赔罪道:“这是咱的口头话,一不留心溜出来了,敢是骂谁!”以至于后来胡适听说后感慨:“这个故事很美。”
期刊
艾则孜·艾迪里斯,这位普通的维吾尔族老人,四十八年如一日,默默地充实着自己的“红色收藏室”。他的收藏室有各个时期的党报、党刊,还有不同时期先进人物的事迹、照片……他以这种朴素的方式抒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2012年6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渭干乡帕合特勒克村像过节一样热闹。  艾则孜·艾迪里斯的“红色收藏室”搬进了新房,挂上了“新和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
期刊
每天清晨,住在武汉市武昌水果湖的郑启心准时在鸟鸣中醒来,净手焚香后,一天的書写生活正式开始。  细心看你会发现,在他笔下,呈现出的是一行行神秘的文字梵文,据说当年唐僧取回的真经全部用它写成。  8年来,这位72岁的清华理工科“老男生”与这古老语言相遇相知,日日书写,将这艰涩繁复的文字,化为绢帛上的美丽。  习梵文  “语言鬼才”退休不言老  1957年,17岁的郑启心从武汉十五中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
期刊
他俩又吵架了。年近七十岁的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四十多年。大大小小的架,谁也记不清吵了多少次。但是不管吵得如何热闹,最多不过两小时就能和好。他俩仿佛倒在一起的两杯水,吵架就像在这水面上划道儿一样,无论划得多深,一点儿痕迹也不会留下。  可是今天的吵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抽烟嘴,弄得纸
期刊
大瓮里的宫廷玉液  1923年,吴佩孚过五十大寿,许多人都给老吴送了价值不菲的礼物,而唯独冯玉祥却只送了他一坛子清水,并美其名曰“宮廷玉液”,纯天然、无污染的“圣水”。吴佩孚很无语,有人问:“冯将军,您这水是从哪里弄来的?”冯玉祥说:“玉泉山,天下第一大泉。”吴佩孚说:“从那么远的地方运来,真辛苦你的手下了。”这时,老冯的部下冒失地说:“不辛苦,就从我们营地的大瓮里舀的。  抢别人老婆的是张宗昌”
期刊
三月早春,在男友一次次的催促之下,我结束了手边的事务与北京的单身日子,满心欢喜飞去德国与心上人Guido团聚。  第二天清早,花园里深呼吸一大口微凉的潮空气,回头看一下这个对我还是完全陌生的大房子,竟感到自己像一条单薄的小溪,面对即将涌入的大川时忽一刹那的不可抗拒和惊慌。知道要见到她了,那个还没见过照片时就已经听了不少传闻的人。还没准备好,就被男朋友拖着手一直拖到楼上客厅的门口,他孩子似的兴奋地叫
期刊
夏天用手掏雨排,冬季顶风清积雪,环卫工人的辛苦付出,令她动容——  “星光下,晨曦里,環卫工人披征衣。雪花扑面将你迎,狂风为你奏新曲……”初见这段文字,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是一首韵律整齐的现代诗。其实,这是一名普通的居民刘大姐,为环卫工人谱写的歌曲,歌名叫《不能没有你》。  刘大姐家住大庆市红岗区创业庄,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  自从退休后,刘大姐就每天早早地起来锻炼。  夏天,天亮得早,5点钟她就出
期刊
美国有位作家某次到一家杂志社去领取稿费。他的文章已经发表,那稿费早就该付了。可是出纳却对他说:“真对不起,先生。支票已开好,但是经理还没有签字,领不到钱。”  “早就该付的款,他為什么不签字呢?”作家有些不耐烦了。  “他因为脚跌伤了,躺在床上。”  “啊!我真希望他的腿早点好。因为我想看他是用哪条腿签字的!”
期刊
日前,在陕西省商洛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前去慰问失能老人,并對商山中心敬老院建设曜阳托老所试点情况进行考察。据悉,“曜阳失能老人关爱计划”将在全国范围推广,惠及更多的特困失能老人。  工作人员首先前往商洛市丹凤县商山中心敬老院。当天下午,又前往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杨树林村特困家庭慰问失能老人。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江丹认真了解了商洛市老龄事业发展状况,并就在商山敬老院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