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一年级新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入学准备、学习品质与一年后课堂参与具有显著正相关;新生入学准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一年后学生课堂参与状况;学习品质在入学准备与一年后课堂参与之间发挥调节作用,高水平学习品质下学生入学准备状态对课堂参与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据此应重视儿童的入学准备和学习品质培养,并重视学生经验的内在积累和科学的发展过程.
【机 构】
: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11003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一年级新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入学准备、学习品质与一年后课堂参与具有显著正相关;新生入学准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一年后学生课堂参与状况;学习品质在入学准备与一年后课堂参与之间发挥调节作用,高水平学习品质下学生入学准备状态对课堂参与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据此应重视儿童的入学准备和学习品质培养,并重视学生经验的内在积累和科学的发展过程.
其他文献
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要依靠教师去实施.教师勾连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本研究从教师活力的意蕴出发,对教师活力内涵和产生的动因进行解读,通过分析教师活力的制约因素,提出以学校发展规划“研制—实施—评估”的三阶段激发教师活力的可行性和方法路径.
美国中小学反欺凌项目的设计开发经历了“引入”“改良”“原创”三个阶段,相继开发了“别嘲笑我”“走向尊重”“杜绝校园欺凌”“权利在于选择”等多个反欺凌干预防治项目,逐步形成了主动、长效的欺凌预防干预体系.对美国中小学反欺凌项目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欺凌理论研究,为设计开发我国中小学反欺凌项目提供理论依据.对建构有针对性的主动反欺凌项目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多方力量协同治理的全系统干预模式,创建安全的学校环境等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物法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以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院校中有过项目化学习经历的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素养包括四个维度:学习素养、设计素养、协作问题解决素养和评价与反馈素养.研究结果为教师培养与发展提供启示:第一,通过项目式教师教育,丰富教师自身的项目化学习体验;第二,通过循证式教师教育,提升教师的项目化学习设计、评价与研究能力;第三,通过混合式教师教育,提升教师的技术使用与学科整合能力.
叙事性课程评价是保证活动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内运用学习故事评价法时偏重“写故事”,以至于教师并不了解评价的真正过程.通过“大门”项目实例,可以了解运用学习故事进行正式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解决如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如何设计生成性活动课程的行动研究过程.
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是学校绩效与学校改进领域的一个中心话题.为了更好地理解校长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于2021年5月7日至9日举办校长论坛,主题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实证研究”.本期论坛中较为广泛的共识包括:校长工作应该坚持道德引领与业务领导并重;校长的幸福感有助于驱动领导力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探索“重视制度优势与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并重的校长支持体系.
“核心素养”“大概念”“大单元”“项目化学习”“关键挑战”“深度学习”“本质问题”……当前大家普遍感受到有一大波教学的新概念正强势来袭.有些人将之理解为一种“赶时髦”的现象,似乎过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新名词.实际上,概念的变换标志着思维的更新,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教育的大变革,而这场大变革体现为概念系统的整体性变换,意味着我们将要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来理解和实践教学.
随班就读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理顺和建立涵盖各方关键因素的高效区域支持系统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长期以来制约随班就读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了破解上述难题,走出区域原有整齐划一支持模式下低水平运作的现实困境,上海市闵行区基于区域狭长的地理结构特点,立足区域内学校间发展极不均衡带来的巨大差异需求,从问题入手,创新性地建立了区域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指标,以“融合文化、技术支持”为突破点,首创了“引导式、介入式、浸入式、互融式”四种区校联动支持模式,大幅提升了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模式科学、有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