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沉默的公益”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862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事情的人难免要受到议论,随着新公益推动更多人从边缘进入中心,他们遭受的议论也会越来越多。比如,近期就有一些议论的新动向。有作者写了《如何成为一名公益大咖》,描绘了公益的圈子构成。它用轻松的笔调写成,因为轻松以至于类似嘲讽。
  这么多做公益的想必都看到这个描写公益江湖的文章,有业者直言,“觉得恶心”。不是因为圈子恶心,而是觉得轻佻的笔调恶心。这种不适感,不独在这里体现。不止一家小机构在对深圳慈展会表达类似的“恶心”,而且在说到这个话题时,直言不讳。一些在各自公益圈内靠单打独斗搏出来的人士,开始表达这样的观点:什么什么事就是赢家通吃。他们的看法也许比较武断,展现了行业敏感,但在说这些论断时,他们是相信自己的,而将不信任投给他人—这些人可能是公益界的“新宠”,或者至少享有盛名。
  历史是有轮回的。至少在三年前,公益圈内的非议大多是民间公益指向官办慈善,后者哑口无言,只有挨批的份。而今呢,风水变化了,民间公益内部的评价更多样,而且有不忿的情绪在蔓延。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公益新秩序的动荡,而这样的情况,是好的吗?
  民间公益内部的评价分化,一个最大的动因是“跨界”的副产品。因为“跨界”,民营与官办出现了交错,在资源与人员往来上杂处,进而推动两下“拆墙”,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上述的议论,不论有没有道理,都是对这些“跨界”结果的道德述评。在开始提到的那篇文章中,作者用“有圈子”的事实判断来完成对“混圈子”的讥讽。尽管这个因果关系完全不是这样,有圈子不代表“混圈子”,但公益名利场的潜台词是一眼望穿的。没有跨界就没有这些,问题是,公益“跨界”能否为这样的后果负责?
  从前是官与民分头玩,各玩各的,现在是合到一起交际。过去是“两头真”:民办公益真心不想沾染官家机构,官家机构真心瞧不上民办公益。现在是“两头真”变成了一头冷、一头热。越来越多的大咖步入“共舞”的场地,而那些恪守传统的人,冷眼旁观。
  无论是去“跨界”的人,还是冷眼瞧着的,可能都没有错。或许,冷眼旁观的,甚至语带讥讽的,反而对公益的本真更有期盼。然而,他们无法处理这个新局面,这个自然不是他们的错。要问的是,“跨界”是目的还是手段,跨界之后,界限还重要吗?公益旧秩序没有完成退出动作,可能很难推掉,而新秩序还没有落成,新旧秩序交汇,“清场”动作迟迟无法完成。公益业者过去可以反求诸己:我可以为公益做些什么?如今要是再追问,心境恐怕已然不同,会有所犹疑:公益还值不值得我为它做些什么?
  大量的商业企业进入公益界,商业逻辑就是“赢家通吃”,它们要找最强大的合作者,按照市场规则去实现公益投资最大化。商家这样想,没有错。但公益伙伴这样顺从,是否合适?商业企业的法则作用在新旧秩序的变迁上,受其压迫而碎、而悬空的并非不重要。
  跨界之后,仍希望有些东西还能“回得来”。这些东西就是公益的发愿与初心,具体来说,各有侧重:充实社区、培育新力、模式更新、公益的公共性不减,诸如此类。“跨界”擦亮了什么?它又是否让某些价值或期许变得黯淡?讥讽的议论或许刺耳,但此间的“落寞”值得审视。
  有一万种理由让“跨界”、“共舞”永不停歇,此景甚好,足以忘了来处。谁也没有办法代替别人反省,不要做这样的无谓之举。可是,说好的天下为公之“公益”呢?说好的“公共性”呢?如果公益实境中的丰沛与贫瘠悬殊不是妄语,你可以低头看看实际站在哪边?
  过去在舆论界,同人为之努力的,是打捞“沉默的声音”,借“打捞”别人挽救自己,尽管这志向看上去有点傲娇。同理,现在的公益界,但凡对“同化合流”抱有挣扎意志的,是否也要打捞“沉没的公益”呢?从“沉默”到“沉没”,谁能确保一定会幸免?
  公益之事,对价值的持守与否,会不断磨炼那些自以为成熟、却常有裂痕的价值观。这不是什么警告,到底还是为了不沉。
其他文献
从北宋的一宗女性投毒案看司法独立  北宋元丰元年(1078)的春夏之际,舒州太湖县(今安徽省太湖县)发生了一宗震动朝野的投毒谋杀案。  这一年,前国子监博士、太湖县知县陈世儒的庶母去世了,陈世儒称母亲死于突发心口痛。本来这事也寻常,谁知六月份,一名从陈府逃了出来的奴婢,跑到开封府衙门,检控陈母并非死于急病,而是中毒而亡。  当时的开封府尹是苏颂,一位正直、持稳的官员,他也是北宋极有智慧的科学家,他
期刊
漫步池袋“文化史”  与六本木、表参道、下北泽等标签化的小资胜地不同,在一般日本人的心目中,池袋也许并不是那种超小资的地界。但池袋的一部文化史就摆在那儿。  与新宿、涩谷并称为三大都心之一,池袋站是东京都内最大的车站之一:有八条城铁(地铁)路线在此中转,每天吞吐近300万人,站内有上百个出口,店铺林立,恍如迷宫。  至少在中世,便有了池袋的地名。池袋跟新宿、涩谷一样,在“过度开发”的东京,也是为数
期刊
厌倦了教科书里的宏大叙事,有一天李远江突发奇想,他想让学生去挖掘“他的故事”(his story),让历史的记忆变得有温度,可触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书写者。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学生写史”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一直以来,我们的历史教育都是老师在不断向学生灌输一种模式化的历史观,学生学历史就是为了考试拿高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这个问题困扰了“半道出家”的历史老师李
期刊
2013年1月,吴稼祥的新书《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以下简称《公天下》)出版,这本书吴稼祥写了3年,胸怀天下,殚精竭虑。他谈论着“超大规模国家如何治理”,你当然可以将其看作一家之言,但对吴稼祥来说,这位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政府智囊的民间学者,其间凝缩的,是他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出路20年的思考。  书的封底赫然印着一句感言:“此书,朝成夕死可矣”。  2013年1月,吴稼祥的新书《公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朋友们见面都在谈新媒体和“纸媒危机”,人人争开微信公号,颇有当年人人开博客、开微博之势。公益圈也洋溢着自媒体热潮—不受传统媒介的约束,自己撰稿、吸引读者、建立“自媒体”,一幅美丽新世界的图景,颇有几分“乱花渐入迷人眼”之势。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感到自己优势不再,人心惶惶。如何参与社会的变化,如何面对跨界和转型,成为同行们热衷讨论的焦点。  一个新时代要来了吗?其实,对我们来说,这不
期刊
它的全称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成分为聚苯乙烯。在过去长达14年的被禁年月里,它有时候被煞有介事地印上“可降解”字样,大多数时候则非常低调地进入各大餐馆。现在,它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归,撩拨起口水无数。  这是一张颇有意思的漫画:画面上,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兜里揣着公章,嘴里哼着小曲儿,一只手轻而易举就扯断了一纸封条。  写有“封”、“禁”字样的封条,原本粘在一个一次性发泡餐盒之上。周边则是大多数不
期刊
今年5月底,我从北京转至上海驻站,开始关注华东地区的公益发展。朋友喜欢问:上海和北京有什么不一样?  “海派公益”高端洋气—比如我去采访一个公益性的话剧社团,发现这个社团的成员大多是跨国企业的白领、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海归。在上海,如果不知道社会企业,不强调创新精神,似乎就OUT了。  但上海公益圈最早给我的印象是:权利意识极强。在我从业的第一年,因为一篇报道出现问题,曾被当地一家知名社企问责。他们对
期刊
一、“小额信贷”——信用担保重建家园  这是川西平原难得一见的朗朗晴天。吴思千夫妇站在自家新房敞亮的庭院里,满心满眼的都是笑,身后是一整架刚收上来的蒜头,越过院墙和成排红色房顶的远处,西岭雪山白皑皑的峰脊在艳阳下发散着耀目的银光。  时间已来到2013年的5月,距离那一场天崩地裂的人间惨剧,已整整五年。从成都到什邡的这一路,道路平整开阔,农田一片青碧,当季的枇杷果垂坠枝头,式样统一的新建房舍沿村道
期刊
我的微信里关注了《中国财富》的公众账号。然而,并不是每一篇文章我都会细细阅读,时间和兴趣总难免倾斜。不过,有些文章,我会一字不落地读下去。上期它刊登的《罪与恕:公诉人杨斌的另类公益》简版曾先在微信发布,当时,我一字不落地读了一遍。后来,我又在《中国财富》上读了一遍完整版。  第一次读的时候,几乎落泪。第二次读,还是想落泪。  作为一名跑法治线的记者,必须面对太多的人间惨剧。但同时,在选择曝光罪恶,
期刊
陈向阳个子不高,很朴实,但性格里很有几分倔。这从他连续8年“背着马桶全国到处跑”、结果赔了几十万(元)的经历不难看出。  2002年春天,陈向阳以志愿者身份,来到甘肃天水尝试用尿水种苹果。然而,他每年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有机苹果,也跟当地每年盛产的数十万吨花牛苹果一样,始终难以找到好销路。幸运的是,从2010年起,因在自己老家做公益而结识陈向阳的地产大佬潘石屹,开始主动在微博上帮助吆喝售卖生态苹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