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过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学习效果不佳,也影响了学生的实用技能以及未来的发展。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的软实力。本文笔者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论述,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创新 思维 培养 策略
一、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动性不够,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
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这个过程应是积极的、主动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性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标志,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是,目前数学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以自己的想法决定对一些问题不讲或一句话带过,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误认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全然不顾学生的已有学力,搭桥平坡,把一个问题可以解决的,非要列出两三个问题进行引导,逼着学生“走碎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教师从自身的角度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2、问题情境的设计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经常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有的已成了口头禅。这些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这类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随意性大,一节课多的课题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几个问题;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粗效提问,实效不高;让学生阐述观点、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3、部分教师的业务素质不高影响了培养的效果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把眼光更多的放在制定每一节课的目标上,然后扎扎实实地把它落实下去,而对教学目标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缺乏必要的论证,从而影响了教学的实效。以“绝对值”的新授课为例,其知识目标为:了解研究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掌握绝对值的概念(包括文字描述、符号表示及几何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了解绝对值是非负数这一性质。教材例题、练习和习题都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加以配置。但在教学时,许多教师都补充了以下类型的题目:(1)当a<3时,化简|a—3|;(2)化简|2a—3|;(3)化简|a 1| |a—2|。执教者都试图通过这样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学生除了机械模仿外,很难有实质性的领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畏难情绪溢于言表。究其原因,就是本身教学目标的确立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措施
1、运用教学技巧,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在教学中,可以巧设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1:讲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85的平方-84的平方,54的平方-46的平方,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学生暂时是不可能完成计算任务的。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抢答中,主持人语言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69和800,其速度之快,简直是不假思索。目睹这么快的速度算出结果,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为什么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莫非是天才?这时可板书下列形式让学生思考:
85 84=169 54 46=100 85的平方-84的平方=(85 84)(85-84)=169
85-84=1 54-46=8 54的平方-46的平方=(54 46)(54-46)=800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看出了两个数的平方差恰好等于这两个数之和乘以这两个数之差。于是学生知道了“天才”速算的其中奥妙,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在好奇心的刺激下,满怀乐趣地参与挑战智慧的教学活动,并且不自觉地把教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中。通过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了思维创造力。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思维创造力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将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激发好奇心和发现欲,使学生置身于渴望得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中。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以数学问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创新的环境和机会。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往往呈现螺旋发展的态势,原有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为进一步的学习又提供了契机。所谓“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也就是根据问题解决活动的发展态势,由问题引入知识,再由知识产生问题,通过进一步解决问题再产生新的发现,或者引起对前面问题的质疑,倒回来重新思考,因此把它看成是一个螺旋式的逐渐递进的过程。可见,这种问题模式重视以问题驱动教学,不仅要在新课导入部分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把数学问题贯穿于课堂始终,通过不断引发新的数学问题,使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携手并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层层深入的探索精神。
3、联系实际生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
参考文献:
[1]金贤.谈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策略《中国科技博览》 2009 第36期
[2]王巍.初中数学思维方法教学的基本途径《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第1期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创新 思维 培养 策略
一、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动性不够,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
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这个过程应是积极的、主动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性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标志,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是,目前数学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以自己的想法决定对一些问题不讲或一句话带过,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误认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全然不顾学生的已有学力,搭桥平坡,把一个问题可以解决的,非要列出两三个问题进行引导,逼着学生“走碎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教师从自身的角度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2、问题情境的设计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经常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有的已成了口头禅。这些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这类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随意性大,一节课多的课题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几个问题;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粗效提问,实效不高;让学生阐述观点、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3、部分教师的业务素质不高影响了培养的效果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把眼光更多的放在制定每一节课的目标上,然后扎扎实实地把它落实下去,而对教学目标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缺乏必要的论证,从而影响了教学的实效。以“绝对值”的新授课为例,其知识目标为:了解研究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掌握绝对值的概念(包括文字描述、符号表示及几何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了解绝对值是非负数这一性质。教材例题、练习和习题都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加以配置。但在教学时,许多教师都补充了以下类型的题目:(1)当a<3时,化简|a—3|;(2)化简|2a—3|;(3)化简|a 1| |a—2|。执教者都试图通过这样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学生除了机械模仿外,很难有实质性的领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畏难情绪溢于言表。究其原因,就是本身教学目标的确立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措施
1、运用教学技巧,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在教学中,可以巧设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1:讲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85的平方-84的平方,54的平方-46的平方,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学生暂时是不可能完成计算任务的。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抢答中,主持人语言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69和800,其速度之快,简直是不假思索。目睹这么快的速度算出结果,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为什么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莫非是天才?这时可板书下列形式让学生思考:
85 84=169 54 46=100 85的平方-84的平方=(85 84)(85-84)=169
85-84=1 54-46=8 54的平方-46的平方=(54 46)(54-46)=800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看出了两个数的平方差恰好等于这两个数之和乘以这两个数之差。于是学生知道了“天才”速算的其中奥妙,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在好奇心的刺激下,满怀乐趣地参与挑战智慧的教学活动,并且不自觉地把教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中。通过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了思维创造力。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思维创造力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将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激发好奇心和发现欲,使学生置身于渴望得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中。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以数学问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创新的环境和机会。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往往呈现螺旋发展的态势,原有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为进一步的学习又提供了契机。所谓“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也就是根据问题解决活动的发展态势,由问题引入知识,再由知识产生问题,通过进一步解决问题再产生新的发现,或者引起对前面问题的质疑,倒回来重新思考,因此把它看成是一个螺旋式的逐渐递进的过程。可见,这种问题模式重视以问题驱动教学,不仅要在新课导入部分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把数学问题贯穿于课堂始终,通过不断引发新的数学问题,使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携手并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层层深入的探索精神。
3、联系实际生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
参考文献:
[1]金贤.谈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策略《中国科技博览》 2009 第36期
[2]王巍.初中数学思维方法教学的基本途径《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