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公投:欧盟的用户体验报告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bo2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人早已习惯了享受民主制度带来的好处,同样,英国人也早就学会了接受和努力修正民主制度可能带来的缺陷。公投结果公布后,这两天英国媒体上也有大量反思本次公投的文章与观点讨论,但是几乎没有任何主流媒体或任何一位负责任的评论人士把矛头对准民主制度本身。
  英国当地时间6月23日,3000多万英国民众投出了选票,以52%的支持“脱欧”对48%的支持“留欧”,对欧盟说再见。
  这个结果是出乎绝大多数人意料的。在各地陆续开票之前,哪怕是最乐观的脱欧派,也很难想到自己的阵营最终会以4个百分点(近130万票)的优势胜出。超过1700万人支持脱欧,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这都不是一个不起眼的数字;而超过70%的投票率,更是创下20年来英国所有全国性选举的新高。
  公投前,留欧阵营发动了潮水般的攻势,英国几乎所有的企业巨头、资本大鳄、大学校长、律师公会、医生、科学家,甚至像贝克汉姆、J.K.罗琳这样的英国明星人物,全都明确站队表示支持留欧;作为英国央行的英格兰银行还罕见地发声警告“退欧”将对英国经济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再加上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英国民众不可能不清楚“退欧”意味着什么。但是,与事先所谓“中间选民更倾向于在最后投票维持现状”所预料的不同,在明确已知“退欧”风险的情况下,大多数英国人依然选择用手中的选票,对欧盟和欧洲一体化带给他们的“用户体验”,投出了差评。

天然“疑欧”


  英国的民族主体构成,是来自欧洲大陆的盎格鲁-萨克逊人。大不列颠岛上真正的原住民族凯尔特人历经数千年挤压,早已迁居到了苏格兰高地、外岛和北威尔士的山区,其语言和文化传统也所剩无几。
  不过,尽管百姓的祖宗是欧陆人,王室的祖宗更是一群只会说法语的诺曼贵族,英国历史上却从来不缺乏所谓“欧洲怀疑论”(Eurosceptic)的声音。中世纪,英国远离战乱频仍的欧陆,逐渐在岛上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和语言认同;宗教改革运动中,英格兰王室脱离了来自欧洲大陆的天主教会传统,形成了以英王为信仰核心的圣公会体系;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率先建立了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生产体系,并用商业力量(伴随着武力)征服了地球上近四分之一的土地,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虽然也不乏交流和贸易往来,但欧洲大陆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是作为英国的对手和竞争者存在的。
  19世纪初,当英国带头击败法皇拿破仑,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强国后,就坚定奉行着所谓“光荣孤立”和“大陆均势”的政策。英国对分裂和战乱中的欧洲大陆事务兴趣索然,相反,却一直警惕着一个统一的欧洲,挑战英国的地位。在整个19世纪的历史上,英国的欧陆政策简单总结起来就是“联合欧陆老二打欧陆老大,保证自己是世界老大”。而到了1907年,恰是英国正式介入欧洲,与法俄签订三国协约,最终挑起了一战,让英国从维多利亚时代的神坛上跌落。
  二战后,德国分裂,法国逐渐成为了欧洲事务的主导力量。戴高乐总统时时不忘压制英国,这导致英国直到戴高乐去世后的1973年,才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可是自从撒切尔夫人1979年任首相以来,英国政策再次转向为积极推进和美国的关系,反对臃肿的官僚政府机构,积极推动减税,打压工会力量。而这些政治理念几乎都与欧洲大陆的现状大相径庭。
  对于欧洲一体化最重要的两大基石:货币(欧元)和边境管控(申根协定)的一体化,英国更是兴趣索然。当然,如果要说英国当时就预测到了今天的欧债危机和难民潮,未免过于夸张,但后来的事实的确证明,英国当年拒绝欧元和申根协定,最起码让自己在因欧债危机、难民潮所引发的欧陆混乱中,尽量做到了独善其身,减弱了这些混乱对英国的冲击。
  初到英国的外国人会很容易发现,在(英式)英语的语境中,如果说到“Europe/European”这个词,几乎都是仅指“欧洲大陆”,而将自己排除在外。不论你赞赏这是“光荣孤立”,或者讥讽这是“岛民心态”,生活在海岛上的英国人,就是一个天然“欧洲怀疑论者”。因此,除了彻彻底底“闷声发大财”的永久中立国瑞士从不考虑加入欧盟之外,今天是英国第一个站出来对欧盟说不,并不出乎意料。

究竟是谁在赌博?


  在本次公投之后,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自己将在2016年10月份之前辞去首相职务。很多媒体分析称,卡梅伦不审慎的决定,让他输掉了这场政治豪赌,也断送了自己的首相生涯。然而它们没有考虑到的是,究竟是谁首先将人民的利益压上赌桌?欧盟到底是不是值得信任?
  不妨来看看欧元的例子。早在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前,欧洲各国的政治家已经开始了一场赌博。他们自信地宣称,在1999年欧元启动之前,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逐渐趋同,各经济体的生产效率会大体上保持一致。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过度的自信完全压倒了经济的理性权衡,时至今日,即使是欧元区国家仍远远达不到相同的经济发展程度,遑论东欧的非欧元区国家。欧洲各国之间的差距甚至越拉越大,趋同之说完全破产。英国前首相梅杰曾回忆道,当英国对未来的欧元区接纳希腊等国提出异议时,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坚称“你不能把诞生过柏拉图的国家拒之门外”。
  果不出预料,欧元诞生后,南欧部分国家在低利率的刺激下无节制地借贷和支出,政客用福利换取选票,而对民众的挥霍无度却从未有规劝或制止。即使是德国和法国,也突破了自己带头设定的“各国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3%”的上限,可是它们却并未遭受来自欧盟的任何惩罚。
  而且,欧洲货币一体化最愚蠢的设计,莫过于采用了一种违背基本经济常识的方式,即给予各国制定自己财政政策的主权,却剥夺了各国对本国流通货币的控制力,将其收归一个统一的欧洲央行负责。
  按道理来说,既然有自贸区,无法征收关税,南部欧洲国家可以通过让本币贬值来增加出口,获得竞争力,但统一的货币政策让他们折断了一条腿:他们无法调整利率。反观德国,生产效率高,商品竞争力强,让其在欧元区内积累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同时统一的欧元又让德国完全无须担心巨额贸易顺差可能带来的本币升值。这种良性循环的确为德国经济带来了飞速的发展。有数据表明,如果德国今天放弃欧元,改用回马克,新的德国马克币值将迅速飙升30%。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欧洲内部巨大的不平衡,部分南部欧洲国家惊人的失业率,也正是欧洲一体化带来的负面效应。这种差距是相当客观的,绝不会因某些人宏伟的政治理想而有任何改变。   如果想要挽救欧元区,有三种可能的手段:通过转移支付抵消地区差距(就是让德国帮希腊还钱);建立统一的财政联盟(就是剥夺各国政府决定自己如何花钱的权利);把无力清偿债务的国家(如希腊)赶出欧元区。但很显然,第一种方法德国不会同意;第二种方法侵犯主权,会导致各国民主制度的彻底崩溃;至于第三种方法,对不起,欧元区没有任何“开除”的机制,所以这甚至都不能算是个方法。
6月25日,在英国首都伦敦街头,—名抗议者手举标语抗议英国“脱欧”公投结果。

  笔者无意去怀疑欧元区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受益者德国是不是有什么“企图”,但是这不妨碍不少英国选民,尤其是亲身经历、或者听父辈讲述过那段不堪回首的二战历史的老人们,对一个由德国领导的欧洲始终存有一份戒心。总之,1991年英国以否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相威胁,坚持不放弃英镑,而至于那些言必称“柏拉图”的理想主义政客,最后让每一名欧洲人都付出了代价。
  究竟是谁在赌博,一目了然。

移民、移民、移民


  移民问题可谓是本次公投中最受关注的议题。选前的民调显示,明确表示支持脱欧的民众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来自欧盟内的移民问题是他们做出选择的最主要原因。而就此问题,双方阵营论辩之激烈,可谓无与伦比。
  英国从没有加入申根协议,相信这一点让不少身在中国却对英国文化、建筑、历史、艺术心向往之的朋友耿耿于怀。这里澄清一点,英国从来都是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和商务人士,但是英国从来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
  单从人口密度的角度而言,英国远超中国,与日本相若。对英国人而言,过度的移民净流入,对国家现有秩序造成的冲击是难以承受的。但已经拒绝了欧元和申根协议的英国,不可能再对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通过的《罗马条约》说不。而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恰是《罗马条约》的精髓,也是欧盟的基石。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罗马条约》都是一个不错的政策。但是,欧盟在本世纪初不负责任的东扩,再次给自己埋下了危机。众所周知,新入盟的东欧国家,几乎全都是冷战后经历了混乱和转型的前共产主义国家。2004年加入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罗的海三国,还算有着和欧洲较为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即使在冷战时期,也是华约阵营中的佼佼者。而2007年入盟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两国,与西欧国家间的差距可谓巨大。经济上,两国的人均GDP都只有数千美元,仅为波捷匈等国的一半,尚不及英国的五分之一;文化上,两国均为东正教国家,历史上都长期游离于欧洲的主流文明之外;教育水平上,两国的平均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尤其外语教育的相对缺乏,更使得其一般国民难以在西欧发达国家从事相对高阶的工作。
  根据2014年的数据,在英国目前生活着超过300万的欧盟移民(指仅持有来源国国籍者,不包括已获得英国国籍的移民),约占英国人口总数的5%,仅波兰和罗马尼亚两国就超过100万。诚然,这些移民中的大多数都在英国辛勤工作、消费、纳税,为英国经济发展贡献着力量,也填补了很多英国人已放弃从事的低端劳动力的缺口,但是这其中也不乏一部分人,正是看准了英国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而前来。
  此外,移民的生育率明显高于英国本地人。短短10年内,英国的公立学校中,欧盟移民的子女已经开始挤占着本地学生的学额。英国的医疗系统几乎全由国家财政支出的“国民健康服务”(NHS)买单,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NHS原本就已不堪重负,这些年又多了一些身患慢性疾病的欧洲移民,出于种种原因来到英国接受治疗,这更是对英国人引以为豪的NHS系统造成近乎毁灭性的冲击。初级医生和护士,因不堪工作劳累和薪资不足,近年已多次发动罢工。
  根据欧盟的条约规则,欧盟内部的移民在所有欧盟国家都享有几乎完全等同于本国居民的权利。他们可以自由出入边境,无限期居住,工作无须申请签证,医疗、教育、失业保障全部比照本国公民待遇。在苏格兰,大学甚至实行着近乎荒谬的“歧视本国公民”的学费政策,欧盟学生和苏格兰本土学生缴纳同样低廉的学费,每年不足2000英镑(约合人民币1.8万元),而来自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学生的学费则高达每年9000英镑。
  以上种种,客观上对英国的民族和文化认同的确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笔者身为移民,既能体会到英国社会相互尊重包容的理念,但也能感受到英国人对于自己的语言、文化、历史、制度、生活方式的强烈的珍视情绪。这种情绪,越是老人就越是明显,当等待住院的队伍排得越来越长时,他们中有一些人就难免觉得自己受到了自己国家的“歧视”和背叛。
  对非欧盟国家的移民,政府可以通过发放签证进行总量控制,超过半年的签证,一般都要求申请人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提供资金担保。不加入申根区,同样也只能保证对非欧盟公民进行单独的边境管理。但是对于来自欧盟的移民,因为欧盟条约的规则,完全不可能有任何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本次公投前的多场辩论中,留欧派的诸多领袖,包括首相卡梅伦,都承诺将通过限制欧盟公民在来英的前四年申请福利,并保证“如果他们失业超过半年,英国政府将请他们回国”,然而,这个承诺被脱欧派多次攻击为“事实上几乎不可能实施的政策”。因为无论是遣送他们,还是禁止他们再次入境,客观上都和欧盟条约相违。
  本次公投过后,笔者看到一些舆论认为来自中东和北非的难民是英国人产生恐惧心理并投票退欧的主要原因。这其实是个误解,事实上在英国主流的媒体上,对“难民”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什么讨论。因为英国对难民提供人道主义的援助和庇护,是依据联合国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的。而且,英国绝大多数人民对于真正受战乱影响,尤其是被IS(“伊斯兰国”)赶出家园的叙利亚人民,是有着相当程度的同情的。英国长期以来一直对难民实施甄别政策,目的是为了识别出其中的“出于经济目的的移民”。从去年以来,这些“难民”大量涌入英国的问题客观存在,但这的确不是通过退出欧盟就可以有效解决的。

一次退货而已


  在全球化的时代,英国通过公投做出脱欧的决定,无疑是与每个人的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英镑汇率的跳水,股市的震荡,都是市场做出的理性反应。
  但也有很多人是抱着围观的心态看待这次公投。苏格兰在2014年刚刚举行过一次独立公投——堂堂“统独问题”,居然就由本地区的民众投票决定,当时也是触动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不到两年之内,又玩这个游戏,而且居然还“一不小心”玩成功了,这更是让很多看客摸不着头脑:英国这到底是怎么了?
  笔者也认同,公投绝不是决定国家事务的最佳方式,甚至可以说,公投是民主制度诸多表现形式中最差的一种。普通民众不是受过职业训练的政客,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有自己的教育背景、专业、工作和兴趣爱好,而这些都不是政治。那么,将一项具体的国家事务交给公民投票决定,是不负责任的,也会让民众两极化,造成相当程度的社会撕裂。
  英国是代议民主制的鼻祖,也是保守主义政治的大本营,众多政治先贤都对全民民主制度极为警惕。何况英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家的主权从来都不在人民,而在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将国家事务交付公投,在英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状况。英国的每一次公投,无论两年前的苏格兰独立公投,还是这次的退欧公投,全都需要议会单独立法,法律只能用一次,随后就作废。而且法理上严格地说,公投的结果并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而只有参考价值,政府可以不听这个意见,议会也可以完全无视这个结果。当然,现代的民主政治实践中,不会有哪个政府敢于这样忤逆民众的意见。
  但是,当社会出现了一种强烈的、要求做出重大改变的声音时,且呼声越来越大,比如英国民众要求终止已经延续超过40年的欧盟成员的地位,如果不通过公投,而是通过民选议员投票做出决定,且不要说有多大比例的议员最后敢于投下改变的一票,就算这个脱欧议案最终在议会通过了,那些支持留欧的民众可能坦然接受这个结果吗?正如笔者认识的一位支持脱欧的英国一所大学的政治学系教授所言:“我们承认,公投是最糟的方式,但是如果没有公投,恐怕那些坚定支持退欧的人将一直呼吁下去,而他们的愿望将永远无法有效地被付诸表决。这不是民主。”
  而且,和每天把“精神”“主义”“战略”“时代”等等词汇挂在嘴边的精英阶层不同,对于普通的英国民众来说,本次公投的确更像是一次对“欧盟”这个产品的用户体验报告:尝了、试了,不好吃、不好用,或者还不错但是太贵,那么作为消费者,他可以摇头不买走开,买了也可以退货;退不了,给个差评之后扔了总可以吧?
  在西方政治学的普遍认知中,民主制度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就是选民都是出于个体的利益投票,其偏好的加总达至一个结果,而每个人只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宏观战略也好,国家利益也罢,它们投射在每个公民的个体利益上的影子有大有小,脱离个体的体验谈总体的规划,本身就违背了民主政治的本质。一切政策最终服务的对象都是人,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又决定了没有任何一项宏观政策可能让一个庞大共同体内的所有人满意。此时,如果我们承认,人所被赋予的价值是至高且平等的,那么一个无法让多数人分享正面感受的政策,就很难被称之为一个好政策。
  
  这是笔者在英国修读本科课程时就学到的基础理论,也是一条并不复杂的逻辑链。在本次公投过后,的确有一些人士对所谓“民粹”“暴民政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甚至有人引用了英国自由主义思想泰斗级人物约翰·密尔的观点,半开玩笑地提议应该让大学生和教授们享有两票投票权,这样就可以逆转那130万票的差距。
  笔者认为,开玩笑无妨,当真就不必了。无论是选举还是公投,每个合资格的选民都有且仅有一票,银行家、律师或科学家的一票,并不比工人、农民或渔夫的一票更有价值。反而恰恰是一些人鼓吹的那种不切实际的政治理想主义、少部分精英对资源和话语权的双重垄断,以及对民众声音的长期漠视甚至蔑视,才是造成社会撕裂的根源。这直接导致了这次退欧公投的逆势通过。
  国际政府,是一个理论,如同世界上的诸多政治理论一样,它并不天然正确;欧洲的一体化,并不比一国的孤立主义享有更高的正义价值;至于欧盟,它是一场伟大而崇高的政治理想的试验;但是既然是试验,就没有人可以保证一定成功,适时停止下来,撤出实验室,也许可以避免一场失控的爆炸对试验参与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英国人民对于自己的民主制度,是存有一份天然的骄傲的。这里是代议民主制度的发源地,数百年来,历经风雨、崛起、辉煌、战乱、重生,民主制作为英国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从未有过哪怕一丝的动摇。任何独裁的企图或者外来的干涉,不论是国王还是法西斯,都会被敏锐的英国人迅速唾弃和挞伐。
  英国人早已习惯了享受民主制度带来的好处,同样,英国人也早就学会了接受和努力修正民主制度可能带来的缺陷。公投结果公布后,这两天英国媒体上也有大量反思本次公投的文章与观点讨论,但是几乎没有任何主流媒体或任何一位负责任的评论人士把矛头对准民主制度本身。
  至于网上那份已经超过三百万人签名的所谓“重投请愿”,不可能实行,甚至连提交议会辩论的价值也没有。因为就算民主出了问题,法治的底线也不应再触碰:根据决定进行本次公投的《欧洲公投法案》,公投结果已经生效,任何再试图推翻此次公投结果的提议都是非法的。当然,严格意义上说,议会可以不听这个结果,也可以再立法举行第二次公投,但无论怎样,都一定会触发英国的宪政危机。最少在目前,这种请愿看不到任何可行性。
  不过,眼下的喧嚣终会慢慢平静,而公投远远不是终点。首先,执政的保守党需要在10月前选出一名新党首来担任首相,替换卡梅伦,并组成新内阁。而新一届政府需要代表英国与欧盟展开为期两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与拉锯,议会对于具体的退欧事宜,依然要一项项进行讨论、辩论和表决。在谈判期间,英国仍是完整意义上的欧盟成员国,权利义务都不变。笔者相信,在这两年中,英国会寻找出一套今后和欧盟用新的模式相处的办法。而此时,事无巨细的新政策,浩如烟海的新文件,正是各个领域受过专业训练的精英人士大展身手的机会。
  民主,从来不是52%的人对48%的人的压迫和强制,而是一种关于沟通、谈判、辩论、共识甚至妥协的艺术。
  英国和欧盟只不过是在尝试一次分手,但并非就此形同陌路,一切都还在路上。
其他文献
9月4日晚,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熊熊大火烧了整整一座城池。不过不必担心,这是为纪念 “伦敦大火灾”350周年的行为艺术。  这场名为“燃烧的伦敦”的活动,是纪念的重头戏。艺术家们筹划了几个月,终于在一条驳船上,搭出了整整120米长的微缩伦敦。整个模型用全木头打造,上面密密麻麻堆了200栋各种房屋和建筑,不但打造了17世纪的天际线,建筑还使用了中世纪风格,模仿着当年伦敦的密度。  这么庞大而精美的艺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的儿子,在位23年(公元前179-前155年)。他在文帝十三年时下诏书废除肉刑。在他以前的秦朝用严刑峻法防止百姓造反,受刑的人不计其数,路上常有断胳膊没腿或额上刺字的犯人。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但刑法未改。到了文帝时,文帝感到肉刑太不人道,下诏书废除。  肉刑有四种:墨(刺黑字于额)、劓(割鼻子)、剕(断脚)、宫(去势)。文帝十三年时一名叫淳于意的太仓令(官名)有罪,被解送到京师,
中国石化将“输血”和“造血”结合,使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1500元提高到了两万元  “面对低油价和市场需求疲软严峻挑战,中国石化坚持价值创造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首要目标,开拓进取,积极作为,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新进步,切实履行了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中国石化党组成员徐槟在中国石化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6月7日,中国石化《中国石化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病毒学家大卫·康纳等人首先在网上公布寨卡病毒感染恒河猴动物试验数据的行为,意味着生物医学已经正式踏入大科技的门槛。与此相类似,中国研究人员也借寨卡的防治和研究而展现大科技的研究思路  近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病毒学家大卫·康纳(David O’ Connor)研究团队用寨卡病毒感染猴子进行试验,并在网上公开了首批数据。他们的这一行为改变了研究人员过去只在学术期刊上
读者来信  在理顺医患关系之前,一些原本细微的环节都被无形地放大了。说了那么多年医改,究竟该怎么改?毕竟优秀的医生就这么多,先进的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大城市,这些资源在哪儿,我当然会带着孩子奔向哪儿。(浩浩的老爸)  记者手记  两会也应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当下的热词,其核心是指淘汰过剩产能,通过创新和改革提供有效供给。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会也应该进行供给侧改革,让代表委员更专心,记者更
从1978年到2016年的38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9.6%的增速增长,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如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言,“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而这一现象难以用既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加以解释。  也正是在中国强势崛起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也在不断被唤醒,这在学术领域表现为一种学术自觉,在它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中国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
同一天,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办公室和朝鲜官方媒体正式就联合国副秘书长费尔特曼访朝发布了消息。  12月5日至8日,联合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秘书长费尔特曼对朝鲜进行了访问,并同朝鲜外务相李勇浩、外务省副相朴明国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这是副秘书长级别的联合国高级官员6年多来首次访问朝鲜。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办公室12月9日对外发布的通报中称,双方都认为目前半岛局势是当今世界最紧张、最危险的和平与安全问题。费
2016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国、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曾经的新兴市场明星巴西,如今正陷入政经双重危机。总统会不会被弹劾,经济能不能走出泥潭,都牵扯到半年后的奥运会。  3月13日,巴西320多个城镇掀起反总统罗塞夫的示威游行。据巴西主流媒体《环球报》网站统计,示威游行参加者超过350万人。圣保罗市的游行人数创下历史之最,甚至超过1984年推翻巴西军政府时的规模。  被诟病的罗塞夫号称巴西“铁娘子”,在20
“12月18日,受访者陈文英,采访者卢彦名,南京,中国。” 美国南加州大学大屠杀基金会(USC Shoah Foundation)的视频文件及后期制作主管扎克在镜头前打了场记板后,采访开始。  90岁的陈文英背对着客厅的窗户,斜坐在轮椅上,黯红色棉袄裹着老人瘦小的身体,略显臃肿。她女儿说,不久前,老人因不慎摔倒骨折了。  客厅里除了陈文英,只有作为采访者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研究员卢彦名博士以及摄影师
所有这些乍看与阿尔勒这个古老小城完全不搭的现代  与工业一面,都离不开今日阿尔勒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普罗旺斯明媚的地中海阳光与色彩,曾经吸引过塞尚、梵高、莫奈、毕加索、夏加尔等艺术家的到来。梵高的著名画作《夜间露天咖啡馆》,原型就在阿尔勒的弗洛姆广场上。  不过在阿尔勒当了30年导游的阿涅斯告诉我,本地人一般不到这家咖啡馆坐,倒是喜欢在旁边不起眼的馆子里喝咖啡,翻报纸。她告诉我,梵高笔下的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