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传统的束缚”——美国媒体所反映的五四时期中西交流与新文化运动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nxy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前后的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美国新闻媒体也关注到了这些变化,并进行了报道和分析.美国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反映了中国在历史转折时期教育与文化的变迁,以及可能对中国未来所发生的影响.美国媒体关注了西方思想家的影响、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进步的推动以及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在政治上,中国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但是也可能就是这个政治的不稳定,中央政府的衰弱,给中国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主要角色创造了机会.
其他文献
儒学现代化的开端,应追溯到唐宋之交的推陈出新,也就是说,宋学中就已经包含了现代性的核心要素.宋学是中华帝国时代现代转型的理论形态,它与欧洲现代化是同质的、同构的,是人类共同的历史进程的一种样态,且其最核心的精神都是个体性.这种判断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的儒学形态,也有助于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审视和反思一般性的现代性问题.
适应性发展既是中文音乐剧现今的发展规律,也是其未来的发展依据.中文音乐剧的发展需要不断地适应中国文化语境,成为既没有剥离音乐剧艺术传统内核,又具有鲜活中国文化元素,同时符合观众审美与市场需求的舞台戏剧形式.欧亚音乐剧分别在各自不同文化背景推动下,在经典音乐剧基础上发展出具备自身创作规律与表演特色的新形式,中文音乐剧也在其蜕变中逐渐获得稳定欣赏群体的普遍认可.
唐代帝王们普遍好乐、爱乐,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更是有众多帝王亲自参与音乐创作活动.纵观初唐、盛唐以及中晚唐这三个时期帝王们的音乐创作活动,其独自或参与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庞大,种类丰富,风格多样,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可谓是独树一帜.唐帝王们的音乐创作活动折射出了他们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抱负,同时帝王亲自参与音乐创作的这一行为强有力地促进了唐代音乐的繁盛发展,并诞生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有几个环节很容易被误读,影响人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声无哀乐”之“声”究竟是仅指自然之声,还是也包括音乐之声?嵇康在何种意义上认为音乐能够“歌其事”“舞其功”?文章提出“躁静”概念,其意义如何,与“哀乐”有何区别?最后一轮问答中关于“移风易俗”“心本体”“郑卫之音”的论述是否与前文矛盾?等等.本文对此一一辨析,认为嵇康在以上环节的论证前后相洽,逻辑严密,无自相矛盾,是一篇典型的自律论音乐美学论文.《声无哀乐论》的论证也有可议之处,如对音乐唤起的情感类型未作进一步的区分,是为不足.
音乐剧的角色化演唱,是指运用风格各异的演唱方法在音乐剧舞台上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和手段.本文将结合音乐剧《爱·文姬》中蔡文姬的部分唱段,以不同唱法与人物形象、人物心声是否贴合为标准,对音乐剧的角色化演唱进行阐述.
发生在明清之际的蜀难由“晚明蜀难”和“易代蜀难”两个历史阶段构成.期间,作为四川地方社会主体的蜀民惨遭杀戮和伤害,其受祸之惨酷,不仅旷古罕见,也为国内同时期其他地区所不及.传统士人对这一悲剧的检讨,大多建立在浅表的认识层面上,将其归结为“天怒人怨”两个方面.本文透过历史表象,洞悉此次蜀难既是明代制度败坏的产物,又是17世纪极端气候变化的结果.
古代的医疗队伍中,寺院和僧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僧医一方面学法习禅,另一方面还兼顾医学事业,他们有着僧人和医生的双重身份,不仅弘扬佛法还行医救人,尤其是在古代瘟疫爆发时起很大作用.佛教慈爱怜悯的教义在僧医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僧医推动着佛教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