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一提作文便愁眉苦脸;老师怕改作文,改作文犹如“移山”,费时费力,效果却并不明显。作文普遍存在写人叙事不生动,结构层次不清楚,文理不通顺等毛病。
使作文走入尴尬境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是老师急于求在。训练时从立意、谋篇到遣词造句面面俱到,且字数一般不得少于600。大多数学生完成这样一篇作文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其次,由于一次作文花费的时间多,而语文又不能光上写作课,写作次数只能减少。每学期仅六至八次作文,训练重点又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所以,学生尽管有写作素材,却难以把“生米做成熟饭”,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文章质量差除了练习太少之外,还有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很难取得成功。在多次失败的刺激下,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越是厌倦越不肯用心写,越写不好就越厌倦,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首先得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必须重新认识“作文”这一概念。作文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技能。它是由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反复练习。所以我们平常的作文训练大可不必要求面面俱到,弄得学生对作文畏如狮虎。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变作文整体训练为重点突出的局部训练。这样既可解决单位作文费时的问题,又不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细水长流,最终达到集腋成裘的目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即说话能力。说话是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语言交际活动,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式交流思想,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语言交际活动,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式交流思想,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语言材料,把思想内容用外部语言和体态的形式表达出来。说话能力差的学生往往词不达意、思路紊乱。写作的最低层次是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说都说不好,还谈什么写作能力的提高呢?要提高说话能力,必须多练。可以在课前或课后,进述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复述。为了便于复述,故事不能太难、太长。先是要求学生重复,习惯以后可提高难度,让他们根据故事中心进心删减,讲出故事梗概。久而久之,就可以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提高。
二、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离不开想象。现实生活提供给写作的材料丰富多彩,但要经过加工改造,通过想象加以扩展和重新组合,才能使文章更好地反映生活。缺乏想象力的文章,必然是文思呆滞,语言贫乏。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有了想象,笔下人物才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景物才会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柳永的《雨霖铃》就是通过想象把寒蝉、长亭、杨柳、残月这些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浓浓的离愁别绪言生动可感,中现眼前。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借用梦境来大胆想象,描写神奇境界,表达了不事权贵的叛逆精神和对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基础做起。先指出一个景物,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有关联想的知识进行联想。如看到圆,可以想到中秋明月,进而可以想到家人团聚之乐,可以想到为国戌边,不能享受家人团聚之乐的边防将士。看到红色,可以想到火焰,想到温暖,想到活力……学生养成了联想的习惯,想象力自然丰富。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欣赏一些意境优美的古诗词。中国古诗词语言凝练,意蕴深远,可让学生根据古诗描绘景物或编一则小故事。如读张继的《枫桥夜泊》,可让学生写“秋江夜泊图”,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写“田园风光图”。
三、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写作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思维过程。从材料的搜集到主题的提炼,语言的选用都离不开缜密的思考。作文的过程,就是“搜集材料——思维加工——转化为语言文章”的过程。学生写作必须通过思维活动对材料进行鉴别、筛选,概括出要表达的中心,根据主题选材,明确所途述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叙述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叙述的结构层次,最后选用恰不的文字表达。中心不突出、层次混乱、顺序不清、段落之间衔拉不紧、词不达意,这些都是逻辑思维欠佳造成的。训练学生思想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列提纲,而且最好是材料作文提纲。给出一则材料,先让学生概括立意。如:有人做了一个实验。用铁链拴住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的100个环扣中,99个完好,只有一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条狗都拴不住。根据上述材料,可以概括出立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习小而为之。小事不小,忽视小事,会因小失大。再根据这些立意去搜集、筛选论据,然后确立结构层次,最后遣词造句,列出提纲。每列一次提纲,都是一个思维训练过程。
化整为零的训练方法通常以片断的形式出现,且不必拘泥字数多少,学生一般乐意接受,而且花费时间不多,容易坚持。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都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作文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不如让我们细水长流、集腋成裘,从局部训练中慢慢积成。
使作文走入尴尬境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是老师急于求在。训练时从立意、谋篇到遣词造句面面俱到,且字数一般不得少于600。大多数学生完成这样一篇作文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其次,由于一次作文花费的时间多,而语文又不能光上写作课,写作次数只能减少。每学期仅六至八次作文,训练重点又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所以,学生尽管有写作素材,却难以把“生米做成熟饭”,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文章质量差除了练习太少之外,还有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很难取得成功。在多次失败的刺激下,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越是厌倦越不肯用心写,越写不好就越厌倦,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首先得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必须重新认识“作文”这一概念。作文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技能。它是由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反复练习。所以我们平常的作文训练大可不必要求面面俱到,弄得学生对作文畏如狮虎。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变作文整体训练为重点突出的局部训练。这样既可解决单位作文费时的问题,又不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细水长流,最终达到集腋成裘的目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即说话能力。说话是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语言交际活动,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式交流思想,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语言交际活动,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式交流思想,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语言材料,把思想内容用外部语言和体态的形式表达出来。说话能力差的学生往往词不达意、思路紊乱。写作的最低层次是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说都说不好,还谈什么写作能力的提高呢?要提高说话能力,必须多练。可以在课前或课后,进述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复述。为了便于复述,故事不能太难、太长。先是要求学生重复,习惯以后可提高难度,让他们根据故事中心进心删减,讲出故事梗概。久而久之,就可以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提高。
二、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离不开想象。现实生活提供给写作的材料丰富多彩,但要经过加工改造,通过想象加以扩展和重新组合,才能使文章更好地反映生活。缺乏想象力的文章,必然是文思呆滞,语言贫乏。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有了想象,笔下人物才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景物才会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柳永的《雨霖铃》就是通过想象把寒蝉、长亭、杨柳、残月这些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浓浓的离愁别绪言生动可感,中现眼前。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借用梦境来大胆想象,描写神奇境界,表达了不事权贵的叛逆精神和对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基础做起。先指出一个景物,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有关联想的知识进行联想。如看到圆,可以想到中秋明月,进而可以想到家人团聚之乐,可以想到为国戌边,不能享受家人团聚之乐的边防将士。看到红色,可以想到火焰,想到温暖,想到活力……学生养成了联想的习惯,想象力自然丰富。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欣赏一些意境优美的古诗词。中国古诗词语言凝练,意蕴深远,可让学生根据古诗描绘景物或编一则小故事。如读张继的《枫桥夜泊》,可让学生写“秋江夜泊图”,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写“田园风光图”。
三、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写作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思维过程。从材料的搜集到主题的提炼,语言的选用都离不开缜密的思考。作文的过程,就是“搜集材料——思维加工——转化为语言文章”的过程。学生写作必须通过思维活动对材料进行鉴别、筛选,概括出要表达的中心,根据主题选材,明确所途述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叙述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叙述的结构层次,最后选用恰不的文字表达。中心不突出、层次混乱、顺序不清、段落之间衔拉不紧、词不达意,这些都是逻辑思维欠佳造成的。训练学生思想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列提纲,而且最好是材料作文提纲。给出一则材料,先让学生概括立意。如:有人做了一个实验。用铁链拴住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的100个环扣中,99个完好,只有一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条狗都拴不住。根据上述材料,可以概括出立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习小而为之。小事不小,忽视小事,会因小失大。再根据这些立意去搜集、筛选论据,然后确立结构层次,最后遣词造句,列出提纲。每列一次提纲,都是一个思维训练过程。
化整为零的训练方法通常以片断的形式出现,且不必拘泥字数多少,学生一般乐意接受,而且花费时间不多,容易坚持。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都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作文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不如让我们细水长流、集腋成裘,从局部训练中慢慢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