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师生沟通的原则
师生沟通中,通常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由教师来引导学生。而赢得学生的信服、接纳是师生沟通效能的先决条件。根据研究,沟通关系的形成有二:一是因情趣关系(喜欢、尊敬、仰慕)而形成,以人格、专业知能为基础;二是因隶属、因果关系(行政、规定、法定权威)而形成,以行政关系,表面权威为条件。前者在关系的形成效果上较后者为佳,即是以德服人型的教师。为求有效的沟通,教师方面应从以下几个大方向着手。
首先是了解学生。教师需先对学生之身心特质、个性、喜好有所了解;只有知道学生个别的差异,不同的要求,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此外,还要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了解他们的感受。
其次是有效的引导。“引导”并不是老师决定学生表达的方向,或限制学生表达的范围和程度,而是协助学生作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表达。有效的引导,是以鼓励性和启示性的语言来引发学生的问题,作更多的且更有效的表达。以学生现有的能力、程度为基础,不超过其认知水平,语意要明确,表达清楚,避免误会。
二、师生沟通的技巧
1.专心的倾听。沟通是讯息的传递过程,因此特别讲求听及说的有效运作。“听”包括三层次,而第三层次是为专心的倾听,其现象为(1)具有相当理想的听讲互通网络,彼此的响应效果很好;(2)听者能抓住讲者所提出问题的核心,并且以理性的态度提出适当的反应和引导,使听讲者之间一直有持续性的沟通机会;(3)除能真正听到问题核心之外,更能体会讲者肢体、语言和内心的感受而形成有效的沟通。亦即包括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倾听,因此,为求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老师要在沟通过程中有专心倾听的条件和技巧。有效的沟通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以学生现有的能力和认知水平为引导基础,不超越其认知和语意了解的程度。
(2)多使用接纳性的语言,即鼓励和启示性的用语,尽可能避免使用批评或责备的语气。
(3)以简短的话,如对、好、是、原来如此和适当的肢体动作,如点头、目光接触、身体稍微前倾表示专心和接纳来鼓励学生继续表达”等。
(4)多用开放式的问句,少用封闭式的问句,亦即以什么、怎么、如何、你的意思是…、根据你的经验……等开放引导问句来问话。
理性的影响。师生沟通的目的,即在以教师为主体下设法去影响学生,因此在影响的过程中应以理性为基础,其技巧为:
(1)先容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而不要一开始就苛求或批评学生,以免影响情绪而造成沟通的短路。
(2)语意要明确,表达要清晰,以免对方会错意,形成误会或冲突。
(3)如果彼此有争论,不要语带讽刺或羞辱对方。沟通是要在彼此尊重下才能有效进行。同时,争议时应论事不论人,更不翻旧账,也不把事情作相关性的扩散。
(4)态度的改变。借外在力量和奖惩作用或社会压力发生效果,但以内在认知和情感作用的自动调整为佳,其技巧有:
(5)允许学生质疑,并提供学生可参考的资料或文献,以扩大其认知范围,尤其是敏感问题。
(6)安排实际的生活或活动情境,如团体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以亲身体验来自动调整认知,改变态度。
(7)给予实际的正向模仿或认同机会,亦即教师透过实际的推力,如实际的指导、示范方法的提供,使学生有所参照、遵循,而非光说不练,流于形式上的教训。
三、 案例
背景:一所学校要求学生在午休过后,以排队方式准时进教室。
原先处理方式:教师每一天中午不得不出去以命令的方式,强迫一群缓慢聚集、心不甘情不愿的高年级学生到齐排队,等到进入教室,教师因为已浪费十分钟而已经无法对学生保持和颜悦色,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当上课铃响时我们是否要继续玩耍?”学生:“不。”教师继续问:“同学们,当上课铃响时我们该怎们办?” 学生:“排队。”教师接着问:“从今以后,教师不再吼你们,你们快点进来,好吗?”学生:“好。”隔天,情况依然。
新的处理方式:教师停止发问,而是告诉他们,教师是多么厌倦为了排队向他们吼叫。然后教师听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倾诉说他们讨厌在烈日下排队等教师并质疑排队的必要性,不明白为何不能铃一响就进教室。教师发现要学生排队的理由除了惯例以外没有其它理由,于是教师和学生决定把彼此的需要找出来;教师提出希望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教室;学生提出希望避免在烈日下的运动场等候教师。最后教师采纳学生提出的意见:铃声一响,学生就从运动场走向教室,而教师也从教师休息室走向教室 ,一起进教室,实施效果良好,学生准时进教室,并且大家避免了因此事心情不佳,而度过愉快的下午。
分析:
教师并未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需要,只是单方面的发出“你们必须——”的信息与学生沟通,但当教师发出“你们必须——”信息时,不但是为了学生具有与你抵触的情绪而责怪学生,也是在推脱对自己内在感受(心烦)的责任,“你们必须——”信息也同时是在否定学生,教师并未试着去找出为何学生不能准时进教室的原因,学生也未提出自己的需要,问题依旧持续。
教师要发出的情绪信息与学生沟通,并站在学生的立场鼓励他们提出意见,以积极倾听(解读学生发出的信息)的方式去找出此问题真正的症结,并寻求到共识。(作者单位:江西省宜黄县二都小学)
□责任编辑:李雪姣
师生沟通中,通常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由教师来引导学生。而赢得学生的信服、接纳是师生沟通效能的先决条件。根据研究,沟通关系的形成有二:一是因情趣关系(喜欢、尊敬、仰慕)而形成,以人格、专业知能为基础;二是因隶属、因果关系(行政、规定、法定权威)而形成,以行政关系,表面权威为条件。前者在关系的形成效果上较后者为佳,即是以德服人型的教师。为求有效的沟通,教师方面应从以下几个大方向着手。
首先是了解学生。教师需先对学生之身心特质、个性、喜好有所了解;只有知道学生个别的差异,不同的要求,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此外,还要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了解他们的感受。
其次是有效的引导。“引导”并不是老师决定学生表达的方向,或限制学生表达的范围和程度,而是协助学生作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表达。有效的引导,是以鼓励性和启示性的语言来引发学生的问题,作更多的且更有效的表达。以学生现有的能力、程度为基础,不超过其认知水平,语意要明确,表达清楚,避免误会。
二、师生沟通的技巧
1.专心的倾听。沟通是讯息的传递过程,因此特别讲求听及说的有效运作。“听”包括三层次,而第三层次是为专心的倾听,其现象为(1)具有相当理想的听讲互通网络,彼此的响应效果很好;(2)听者能抓住讲者所提出问题的核心,并且以理性的态度提出适当的反应和引导,使听讲者之间一直有持续性的沟通机会;(3)除能真正听到问题核心之外,更能体会讲者肢体、语言和内心的感受而形成有效的沟通。亦即包括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倾听,因此,为求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老师要在沟通过程中有专心倾听的条件和技巧。有效的沟通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以学生现有的能力和认知水平为引导基础,不超越其认知和语意了解的程度。
(2)多使用接纳性的语言,即鼓励和启示性的用语,尽可能避免使用批评或责备的语气。
(3)以简短的话,如对、好、是、原来如此和适当的肢体动作,如点头、目光接触、身体稍微前倾表示专心和接纳来鼓励学生继续表达”等。
(4)多用开放式的问句,少用封闭式的问句,亦即以什么、怎么、如何、你的意思是…、根据你的经验……等开放引导问句来问话。
理性的影响。师生沟通的目的,即在以教师为主体下设法去影响学生,因此在影响的过程中应以理性为基础,其技巧为:
(1)先容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而不要一开始就苛求或批评学生,以免影响情绪而造成沟通的短路。
(2)语意要明确,表达要清晰,以免对方会错意,形成误会或冲突。
(3)如果彼此有争论,不要语带讽刺或羞辱对方。沟通是要在彼此尊重下才能有效进行。同时,争议时应论事不论人,更不翻旧账,也不把事情作相关性的扩散。
(4)态度的改变。借外在力量和奖惩作用或社会压力发生效果,但以内在认知和情感作用的自动调整为佳,其技巧有:
(5)允许学生质疑,并提供学生可参考的资料或文献,以扩大其认知范围,尤其是敏感问题。
(6)安排实际的生活或活动情境,如团体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以亲身体验来自动调整认知,改变态度。
(7)给予实际的正向模仿或认同机会,亦即教师透过实际的推力,如实际的指导、示范方法的提供,使学生有所参照、遵循,而非光说不练,流于形式上的教训。
三、 案例
背景:一所学校要求学生在午休过后,以排队方式准时进教室。
原先处理方式:教师每一天中午不得不出去以命令的方式,强迫一群缓慢聚集、心不甘情不愿的高年级学生到齐排队,等到进入教室,教师因为已浪费十分钟而已经无法对学生保持和颜悦色,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当上课铃响时我们是否要继续玩耍?”学生:“不。”教师继续问:“同学们,当上课铃响时我们该怎们办?” 学生:“排队。”教师接着问:“从今以后,教师不再吼你们,你们快点进来,好吗?”学生:“好。”隔天,情况依然。
新的处理方式:教师停止发问,而是告诉他们,教师是多么厌倦为了排队向他们吼叫。然后教师听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倾诉说他们讨厌在烈日下排队等教师并质疑排队的必要性,不明白为何不能铃一响就进教室。教师发现要学生排队的理由除了惯例以外没有其它理由,于是教师和学生决定把彼此的需要找出来;教师提出希望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教室;学生提出希望避免在烈日下的运动场等候教师。最后教师采纳学生提出的意见:铃声一响,学生就从运动场走向教室,而教师也从教师休息室走向教室 ,一起进教室,实施效果良好,学生准时进教室,并且大家避免了因此事心情不佳,而度过愉快的下午。
分析:
教师并未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需要,只是单方面的发出“你们必须——”的信息与学生沟通,但当教师发出“你们必须——”信息时,不但是为了学生具有与你抵触的情绪而责怪学生,也是在推脱对自己内在感受(心烦)的责任,“你们必须——”信息也同时是在否定学生,教师并未试着去找出为何学生不能准时进教室的原因,学生也未提出自己的需要,问题依旧持续。
教师要发出的情绪信息与学生沟通,并站在学生的立场鼓励他们提出意见,以积极倾听(解读学生发出的信息)的方式去找出此问题真正的症结,并寻求到共识。(作者单位:江西省宜黄县二都小学)
□责任编辑:李雪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