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我拜读了《上海集邮》杂志1999年第10期林文坡先生《普26"山西民居"存在两个版次》和《集邮报》1999年11月24日第92期(总844期)梁耀华先生《"山西民居"普票有两种版式》的文章。我赞同两文的观点:"山西民居"存在两种版式。但是,在如何区分两种版式的方法和途径上,与两位先生有所不同,提出来探讨商榷。
版式是整版邮票版面的格式。我们对邮票版式进行研究,就要从邮票版面"格式"的差异和变化上入手。纵观"山西民居"前期印制票与后期印制票,在版面的"格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仅列表观之:由表可知,边纸上的指示标记色标梯尺、十字线、厂铭、齿孔规矩线四者的位置、长度、颜色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是区分A、B二种版式的主要依据。

林文坡先生只将有无蓝色齿孔规矩线做为区分"山西民居"两种版式的主要依据,笔者不敢苟同。我以为,林先生所称的"天蓝色齿孔对准线"只存在于山西民居A种版式印刷全张上格左、右两个邮票全张右下边纸"山西民居"右侧7.5mm处(见图例①),

蓝色,竖置,6mm长,是直齿规矩线,其下格左、右两个邮局全张便不复存在。而山西民居B种版式票在相同的位置上却各置一个灰色直齿规矩线(见图例②)。

虽然A、B两种版式印刷全张在相同的位置上所置的直齿规矩线颜色各异,但印版下格左、右张皆无此线,因而便不能简单地仅仅以其一点为依据来区分版式了。这正如多格版型票的电眼位置、颜色的不同也不能用来区分版式是一个道理。观察林先生在邮刊上所展示的带铭记的两个"山西民居"图例,色标梯尺没有得到展示,三色十字线长度又因印刷的原因而无法辨认,但"北京邮票厂"的"厂"字距59号票图距离二者皆为9.75mm,距十字线横线距离较远,皆为2.5mm,故可以肯定:两个图例是同一种版式,即前期印制票属A种版式,有蓝色齿孔规矩线的是A种版式上格邮局全张票,无齿孔规矩线的则是A种版式下格邮局全张票。
至于梁耀华先生将"山西民居"在纸质、刷色上的差异用来区别A、B两种版式,我觉得也不妥。现代普票的印制量大,用纸量必然大,既使是每一版次的印制有时不是同一批次印纸所能满足得了的,出现纸质在色调或亮度上的差异实属必然。同理,油墨刷色的深浅不同也是正常现象。在我的藏品中,无论A种版式票还是B种版式票,都有亮白、灰暗二种纸质票,也都有油墨刷色深浅之别。这只能是邮票纸质和刷色上的研究,绝不能用作版式区分的依据。梁先生文中所称A、B两种版式在"民居"两字笔划粗细上、在版面蓝色印刷网纹构成上,以及在"拱顶窗框"形状上诸多差异,我遍查了多个两种版式邮局全张,甚至用60-100X高倍放大镜观察,也没找出十分明显的差异来。我想,这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差异"。一般地说,一种邮票如果没有改版或另行制版,在其再行续印时主版版模不会有大的改变,体现在邮局全张主图版面上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当然。印量大、印次多,版模磨损,有时在邮票版面上出现多点、多划、多线、多墨迹的现象,形成了不太稳固的子模组特征,是常有的事。这是后开形成的。严格地说,用以区分版式,有时也是不准确的。我是不大重视这种区分版式的方法的。
在当前,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印刷技术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版式研究便不能墨守成规,也要随之摸索出一套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科学手段、方法和规律。实践告诉我们,版式研究必须以整版邮票实物为基础,以邮票版面格式为依据,以边框指标标记的差异点为突破口,抓住要害,精心剖析,才不致于据其一点或局部便论定整体和全局,才能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把邮学探讨工作引向深入。
责编/王建
版式是整版邮票版面的格式。我们对邮票版式进行研究,就要从邮票版面"格式"的差异和变化上入手。纵观"山西民居"前期印制票与后期印制票,在版面的"格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仅列表观之:由表可知,边纸上的指示标记色标梯尺、十字线、厂铭、齿孔规矩线四者的位置、长度、颜色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是区分A、B二种版式的主要依据。

林文坡先生只将有无蓝色齿孔规矩线做为区分"山西民居"两种版式的主要依据,笔者不敢苟同。我以为,林先生所称的"天蓝色齿孔对准线"只存在于山西民居A种版式印刷全张上格左、右两个邮票全张右下边纸"山西民居"右侧7.5mm处(见图例①),

蓝色,竖置,6mm长,是直齿规矩线,其下格左、右两个邮局全张便不复存在。而山西民居B种版式票在相同的位置上却各置一个灰色直齿规矩线(见图例②)。

虽然A、B两种版式印刷全张在相同的位置上所置的直齿规矩线颜色各异,但印版下格左、右张皆无此线,因而便不能简单地仅仅以其一点为依据来区分版式了。这正如多格版型票的电眼位置、颜色的不同也不能用来区分版式是一个道理。观察林先生在邮刊上所展示的带铭记的两个"山西民居"图例,色标梯尺没有得到展示,三色十字线长度又因印刷的原因而无法辨认,但"北京邮票厂"的"厂"字距59号票图距离二者皆为9.75mm,距十字线横线距离较远,皆为2.5mm,故可以肯定:两个图例是同一种版式,即前期印制票属A种版式,有蓝色齿孔规矩线的是A种版式上格邮局全张票,无齿孔规矩线的则是A种版式下格邮局全张票。
至于梁耀华先生将"山西民居"在纸质、刷色上的差异用来区别A、B两种版式,我觉得也不妥。现代普票的印制量大,用纸量必然大,既使是每一版次的印制有时不是同一批次印纸所能满足得了的,出现纸质在色调或亮度上的差异实属必然。同理,油墨刷色的深浅不同也是正常现象。在我的藏品中,无论A种版式票还是B种版式票,都有亮白、灰暗二种纸质票,也都有油墨刷色深浅之别。这只能是邮票纸质和刷色上的研究,绝不能用作版式区分的依据。梁先生文中所称A、B两种版式在"民居"两字笔划粗细上、在版面蓝色印刷网纹构成上,以及在"拱顶窗框"形状上诸多差异,我遍查了多个两种版式邮局全张,甚至用60-100X高倍放大镜观察,也没找出十分明显的差异来。我想,这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差异"。一般地说,一种邮票如果没有改版或另行制版,在其再行续印时主版版模不会有大的改变,体现在邮局全张主图版面上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当然。印量大、印次多,版模磨损,有时在邮票版面上出现多点、多划、多线、多墨迹的现象,形成了不太稳固的子模组特征,是常有的事。这是后开形成的。严格地说,用以区分版式,有时也是不准确的。我是不大重视这种区分版式的方法的。
在当前,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印刷技术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版式研究便不能墨守成规,也要随之摸索出一套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科学手段、方法和规律。实践告诉我们,版式研究必须以整版邮票实物为基础,以邮票版面格式为依据,以边框指标标记的差异点为突破口,抓住要害,精心剖析,才不致于据其一点或局部便论定整体和全局,才能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把邮学探讨工作引向深入。
责编/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