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批注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法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教师只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把提问的主动权与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不同角度,读出各自的理解。指导学生掌握了批注阅读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学会阅读。本文结合教学案例的例举,系统介绍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批注;阅读教学;批注指导
要想让学生会写批注,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批注,怎样写批注。于是,在课堂中,我结合阅读教学,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如何写批注。首要的就是教给如何做好批注的准备工作:
(1)做批注的字不能太大。
(2)就在文段旁的空白处写批注,不能另选其他地方写。
(3)了解批注的一些符号。
如:在关键词语下加“△△△”,波浪线“~~~”或直线“——”,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圈点:“〇〇〇”标在文章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
其次教给学生从多角度品析文章。
一、赏析好词好句
我告诉学生:读课文时要带着像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星”去发现,好词语、四字词、关联词、反义词、近义词、优美语句、特别的句式等等,只要是你发现的,都是精彩发现。我还做了具体的示范。
在学习课文《草原》一文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活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突出了草原空旷辽阔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忘我之情。“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和草的生命,洋溢着无限的热爱和赞叹之情。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相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由于汽车在前进,所看见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我让学生写下批注,学生觉得写批注一点都不难,反而很有意思,因此他们很乐意带着发现的大眼睛去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抓关键句,通过添词或减词的方法去感悟词语运用的不同效果,如教学《桃花心木》一课,学生能够很快找到这篇文章的中心句,也是关键句: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针对这句话学生写批注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容易忽略其中的“比较”这个词,可不可以去掉?学生通过减词读,思考到了其中的含义,从而也写下不一样的批注。
二、感悟情感
再读课文时对课文的理解感受、疑难之处或者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的标注。这种感悟式的批注能帮助学生潜心读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形成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读到《草原》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句写在结尾起什么作用呢?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他们究竟在“话”什么呢?或者感谢主人热情接待,或者希望客人不久再来,或者互相鼓舞、交流看法,大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道上携手并进……结句当如撞钟,余音缭绕。老舍用诗句结尾照应全篇、揭示题旨、传达深情,的确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啊!这里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感。
三、体会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在文中故意将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深刻、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草原中有这么些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为眼前美景沁润着心田,内心涌动着一股勃勃诗情,想借诗歌来抒发。正是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境界里的复杂的内心感受,多么的自然得体啊!
四、生发联想
主要指学生读到文本中的某一词语、句子或段落时,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以往的阅读经验,联想到了生活中、书中等其他的词语、名言、故事、文章或诗歌等等,发出一些类似的感受、表达方式等等。这类批注最难,学生往往要经历比较深层的思维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融会贯通。这类批注也是最具有个性化的,最精彩的。最能给人以启迪的。在学习课文《我只要第三层》时,文中的有这样一句话:建筑师说:“不先造好下面的兩层,怎么造第三层呢?”当时,学生课外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名言警句,我引导学生:读到这个句子,你想到了哪些名言也是说这个道理的?学生马上想到了: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是成就千秋大业的基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建议学生把这些批注在旁边,交流的时候可以这么说:读了这句话,我知道基础很重要,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名言……后来在课堂上交流时果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之所以把批注归为这四大块,主要是起步阶段的批注指导不宜太多太烦,让学生觉得眼花缭乱,难以学会。这几块的批注,也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选取一些课文具体示范指导,依据课文内容不同,有时示范文中的一个点,有时示范全篇。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有时示范一种类型,有时是写全部类型。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讲解、指导,再加上一些优秀学生的领路,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这几大类型的批注。能静下心面对文本独立思考,有独特而多元的感悟。
主题阅读给了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我要用明亮的双眼去发现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韩中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内蒙古教育.2009(1).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
任洁玲,广东省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三小学。
关键词:批注;阅读教学;批注指导
要想让学生会写批注,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批注,怎样写批注。于是,在课堂中,我结合阅读教学,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如何写批注。首要的就是教给如何做好批注的准备工作:
(1)做批注的字不能太大。
(2)就在文段旁的空白处写批注,不能另选其他地方写。
(3)了解批注的一些符号。
如:在关键词语下加“△△△”,波浪线“~~~”或直线“——”,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圈点:“〇〇〇”标在文章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
其次教给学生从多角度品析文章。
一、赏析好词好句
我告诉学生:读课文时要带着像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星”去发现,好词语、四字词、关联词、反义词、近义词、优美语句、特别的句式等等,只要是你发现的,都是精彩发现。我还做了具体的示范。
在学习课文《草原》一文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活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突出了草原空旷辽阔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忘我之情。“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和草的生命,洋溢着无限的热爱和赞叹之情。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相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由于汽车在前进,所看见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我让学生写下批注,学生觉得写批注一点都不难,反而很有意思,因此他们很乐意带着发现的大眼睛去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抓关键句,通过添词或减词的方法去感悟词语运用的不同效果,如教学《桃花心木》一课,学生能够很快找到这篇文章的中心句,也是关键句: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针对这句话学生写批注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容易忽略其中的“比较”这个词,可不可以去掉?学生通过减词读,思考到了其中的含义,从而也写下不一样的批注。
二、感悟情感
再读课文时对课文的理解感受、疑难之处或者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的标注。这种感悟式的批注能帮助学生潜心读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形成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读到《草原》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句写在结尾起什么作用呢?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他们究竟在“话”什么呢?或者感谢主人热情接待,或者希望客人不久再来,或者互相鼓舞、交流看法,大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道上携手并进……结句当如撞钟,余音缭绕。老舍用诗句结尾照应全篇、揭示题旨、传达深情,的确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啊!这里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感。
三、体会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在文中故意将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深刻、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草原中有这么些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为眼前美景沁润着心田,内心涌动着一股勃勃诗情,想借诗歌来抒发。正是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境界里的复杂的内心感受,多么的自然得体啊!
四、生发联想
主要指学生读到文本中的某一词语、句子或段落时,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以往的阅读经验,联想到了生活中、书中等其他的词语、名言、故事、文章或诗歌等等,发出一些类似的感受、表达方式等等。这类批注最难,学生往往要经历比较深层的思维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融会贯通。这类批注也是最具有个性化的,最精彩的。最能给人以启迪的。在学习课文《我只要第三层》时,文中的有这样一句话:建筑师说:“不先造好下面的兩层,怎么造第三层呢?”当时,学生课外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名言警句,我引导学生:读到这个句子,你想到了哪些名言也是说这个道理的?学生马上想到了: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是成就千秋大业的基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建议学生把这些批注在旁边,交流的时候可以这么说:读了这句话,我知道基础很重要,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名言……后来在课堂上交流时果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之所以把批注归为这四大块,主要是起步阶段的批注指导不宜太多太烦,让学生觉得眼花缭乱,难以学会。这几块的批注,也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选取一些课文具体示范指导,依据课文内容不同,有时示范文中的一个点,有时示范全篇。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有时示范一种类型,有时是写全部类型。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讲解、指导,再加上一些优秀学生的领路,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这几大类型的批注。能静下心面对文本独立思考,有独特而多元的感悟。
主题阅读给了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我要用明亮的双眼去发现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韩中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内蒙古教育.2009(1).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
任洁玲,广东省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