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三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课的启蒙入门阶段,启蒙阶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搞好启蒙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提出应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具体从四个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稳定兴趣、乐于阅读
我国古代教育主张“寓知于乐,以趣激学”。初三化学是学生学习
化学课的启蒙入门阶段,对于启蒙阶段的教学,应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在兴趣广泛发展,求知欲强的时期。只要注意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比学的兴趣,以致发展成乐趣,就会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就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平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兴趣。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初三学生初次接触化学,急切期望了解什么是化学,学习化学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化学等问题。我抓住这种求知心理认真地设计了两节绪言课。
第一课时开始,我不急于介绍化学是研究什么的,而是先演示镁带的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实验所观察到的夺目强光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奇妙的现象,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鼓舞了学生的激情,我顺势又引导学生对比镁带燃烧后的生成物和镁带的不同,碱式碳酸铜颜色的变化及澄清石灰水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化学要观察实验现象。在学习对常见的两种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再来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二课时,我给学生介绍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奔腾的铁水,飞溅的钢花,五光十色的塑料,巧夺天工的合成纤维,初病去疾的化学药品等都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得到;防火、防锈、污水净化等离不开化学;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方面化学更是大显身手。我还结合青少年喜爱科学幻想的特点,告诉学生人类不但能合成自然界里存在的物质也能合成自古以来没有见过的物质。人类幻想将来实现人工合成“粮食”并不是空想,只要我们掌握了“酶”,就可以将植物内复杂的变化应用于生产人造淀粉,这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估量的大革命。使学生不但认识到化学在科学领域中的作用,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肩负的光荣使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做好实验,培养兴趣
一进入初三,学生就对化学课有兴趣,主要是对学生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眼中,化学老师就像是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象在变魔术。作为化学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对今后的教学里显得特别重要。学生对化学实验特有的好奇心,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转化成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积极、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1、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学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一开始就让学生预习后,有目的地听课,把书本知识和教师的授课内容融合起来,把知识的传递作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过程,一种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观看演示实验的热情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渴望。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更需要学生在了解化学实验的目的、手段、方法后,再手操作让学生有限的实验充分发挥作用。
2、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材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而教师的作用是要设定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景,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而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课堂上大胆让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学生在做好充分的预习的基础上,课前在老师指导下反复练习,确保课堂实验成功。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课堂气氛变得宽松和活跃,学生观察实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学们在仔细、认真观察实验的同时,也关心着同伴实验成功与否,上台演示的同学则可以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即使是失败的教训也可以使他终身难忘。
那些学生能荣幸上台演示呢?根据实验类型与难度,挑选学生时可以作为对学习上有明显进步学生的奖励。也可以作为学习成绩欠佳,而动手能力较强学生的鼓励,更可以推选优秀学生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
多数的教师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来做。如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以及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化学实验中的主角。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双手更加灵巧、思维更加成熟。
3、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吸引进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每堂课教师一走进教室,就有不少学生围过来,异口同声地问:“今天这堂课做哪个实验?”下了课,有的七嘴八舌议论着刚才的实
验,有的默默地回味着那些奇妙的现象。我们抓住学生喜欢动手实验的心理,注意实验教学的深化工作。如做金属和盐之间置换反应的实验,铜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是因为铜比银活泼而铜在氯化银的水溶液中并未发现置换出银的现象,为什么呢?经过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金属活动性的差异是能否发生置换反应的内因,铜确实比银活泼,但铜要从银盐中置换出银是有条件的,必须从银盐的溶液中才能置换出银,而氯化银虽属银盐,但不溶于水,不能配成氯化银溶液,所以铜不能从中置换出银。这说明内因通过外因才能起作用,经过对实验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步骤,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使学生通过实验能有所得,会更加兴致勃勃地学习化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使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三、化整为零,突破难点,稳定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是化学用语,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及有关计算。对于这些难点的克服,我采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分类总结知识点,强化训练等方法,分散难点,突破重点,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这样就使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所产生的暂时兴趣,经过有目的的思维加工形成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学生反映说:“这种方法既轻松又愉快,愿意学习化学。”
1、从头抓起,化整为零。从绪言课开始时,就将所接触到的用中文读音与元素符号、化学式共同交代,结合外语发音,通过读、写、练、要求学生记住。这样每上一节课,学生便掌握几种元素符号和物质的化学式,克服了到后来一下子要掌握24个元素符号及不少化学式的困难,同时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介绍顺口溜,利于记忆,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熟记化合价,才能正确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化合价都是一些数字,记忆起来枯燥无味,非常难记,我们把常用的化合价编成顺口溜。还有原子序数顺口溜,酸碱盐溶解性表顺口溜,金属活动性顺序顺口溜,常见原子团
化合价顺口溜等。在课堂上让学生齐读、朗读,这种方法印象最深,甚至终身难忘。
四、培养兴趣,乐于阅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化学课本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味如嚼蜡,越学越糊涂,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缺乏阅读兴趣。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所谓化学的阅读能力,就是通过阅读化学课本和课外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用以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与美,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阅读。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编入的一
些选学和阅读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有的体现了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如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铅笔上的H和B,溶洞的形成、不怕水的鸟笼等,让学生乐于阅读。例如我在讲授“石灰石的用途”之前,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有谁参观过桂林的芦笛岩,肇庆的七星岩?你们知道那美丽溶洞里的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如果我们参观溶洞时鸦雀无声,我们将听到什么声音?”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参观过,有的说没参观过,还问钟乳石到底什么成分等,这时顺势引导学生阅读“溶洞的形成、硬水”,那么对于上述问题自然是迎刃而解,学生就会体会到一种阅读的成就感,阅读的乐趣,因而变得乐于阅读。另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每一堂课中都应安排适当的阅读时间和内容,日久天长,以利于形成阅读习惯。
总之,通过上面几个方面的实践,会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断增强,化学课的质量逐步提高。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稳定兴趣、乐于阅读
我国古代教育主张“寓知于乐,以趣激学”。初三化学是学生学习
化学课的启蒙入门阶段,对于启蒙阶段的教学,应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在兴趣广泛发展,求知欲强的时期。只要注意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比学的兴趣,以致发展成乐趣,就会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就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平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兴趣。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初三学生初次接触化学,急切期望了解什么是化学,学习化学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化学等问题。我抓住这种求知心理认真地设计了两节绪言课。
第一课时开始,我不急于介绍化学是研究什么的,而是先演示镁带的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实验所观察到的夺目强光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奇妙的现象,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鼓舞了学生的激情,我顺势又引导学生对比镁带燃烧后的生成物和镁带的不同,碱式碳酸铜颜色的变化及澄清石灰水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化学要观察实验现象。在学习对常见的两种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再来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二课时,我给学生介绍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奔腾的铁水,飞溅的钢花,五光十色的塑料,巧夺天工的合成纤维,初病去疾的化学药品等都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得到;防火、防锈、污水净化等离不开化学;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方面化学更是大显身手。我还结合青少年喜爱科学幻想的特点,告诉学生人类不但能合成自然界里存在的物质也能合成自古以来没有见过的物质。人类幻想将来实现人工合成“粮食”并不是空想,只要我们掌握了“酶”,就可以将植物内复杂的变化应用于生产人造淀粉,这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估量的大革命。使学生不但认识到化学在科学领域中的作用,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肩负的光荣使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做好实验,培养兴趣
一进入初三,学生就对化学课有兴趣,主要是对学生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眼中,化学老师就像是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象在变魔术。作为化学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对今后的教学里显得特别重要。学生对化学实验特有的好奇心,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转化成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积极、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1、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学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一开始就让学生预习后,有目的地听课,把书本知识和教师的授课内容融合起来,把知识的传递作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过程,一种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观看演示实验的热情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渴望。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更需要学生在了解化学实验的目的、手段、方法后,再手操作让学生有限的实验充分发挥作用。
2、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材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而教师的作用是要设定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景,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而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课堂上大胆让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学生在做好充分的预习的基础上,课前在老师指导下反复练习,确保课堂实验成功。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课堂气氛变得宽松和活跃,学生观察实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学们在仔细、认真观察实验的同时,也关心着同伴实验成功与否,上台演示的同学则可以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即使是失败的教训也可以使他终身难忘。
那些学生能荣幸上台演示呢?根据实验类型与难度,挑选学生时可以作为对学习上有明显进步学生的奖励。也可以作为学习成绩欠佳,而动手能力较强学生的鼓励,更可以推选优秀学生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
多数的教师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来做。如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以及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化学实验中的主角。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双手更加灵巧、思维更加成熟。
3、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吸引进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每堂课教师一走进教室,就有不少学生围过来,异口同声地问:“今天这堂课做哪个实验?”下了课,有的七嘴八舌议论着刚才的实
验,有的默默地回味着那些奇妙的现象。我们抓住学生喜欢动手实验的心理,注意实验教学的深化工作。如做金属和盐之间置换反应的实验,铜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是因为铜比银活泼而铜在氯化银的水溶液中并未发现置换出银的现象,为什么呢?经过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金属活动性的差异是能否发生置换反应的内因,铜确实比银活泼,但铜要从银盐中置换出银是有条件的,必须从银盐的溶液中才能置换出银,而氯化银虽属银盐,但不溶于水,不能配成氯化银溶液,所以铜不能从中置换出银。这说明内因通过外因才能起作用,经过对实验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步骤,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使学生通过实验能有所得,会更加兴致勃勃地学习化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使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三、化整为零,突破难点,稳定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是化学用语,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及有关计算。对于这些难点的克服,我采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分类总结知识点,强化训练等方法,分散难点,突破重点,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这样就使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所产生的暂时兴趣,经过有目的的思维加工形成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学生反映说:“这种方法既轻松又愉快,愿意学习化学。”
1、从头抓起,化整为零。从绪言课开始时,就将所接触到的用中文读音与元素符号、化学式共同交代,结合外语发音,通过读、写、练、要求学生记住。这样每上一节课,学生便掌握几种元素符号和物质的化学式,克服了到后来一下子要掌握24个元素符号及不少化学式的困难,同时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介绍顺口溜,利于记忆,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熟记化合价,才能正确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化合价都是一些数字,记忆起来枯燥无味,非常难记,我们把常用的化合价编成顺口溜。还有原子序数顺口溜,酸碱盐溶解性表顺口溜,金属活动性顺序顺口溜,常见原子团
化合价顺口溜等。在课堂上让学生齐读、朗读,这种方法印象最深,甚至终身难忘。
四、培养兴趣,乐于阅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化学课本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味如嚼蜡,越学越糊涂,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缺乏阅读兴趣。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所谓化学的阅读能力,就是通过阅读化学课本和课外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用以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与美,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阅读。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编入的一
些选学和阅读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有的体现了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如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铅笔上的H和B,溶洞的形成、不怕水的鸟笼等,让学生乐于阅读。例如我在讲授“石灰石的用途”之前,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有谁参观过桂林的芦笛岩,肇庆的七星岩?你们知道那美丽溶洞里的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如果我们参观溶洞时鸦雀无声,我们将听到什么声音?”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参观过,有的说没参观过,还问钟乳石到底什么成分等,这时顺势引导学生阅读“溶洞的形成、硬水”,那么对于上述问题自然是迎刃而解,学生就会体会到一种阅读的成就感,阅读的乐趣,因而变得乐于阅读。另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每一堂课中都应安排适当的阅读时间和内容,日久天长,以利于形成阅读习惯。
总之,通过上面几个方面的实践,会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断增强,化学课的质量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