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社区养老设施中康复室的低效利用现象,对3处典型设施的康复功能开展空间绩效调查.基于用后评估分析其效果、效率和收益显示,成功个案的有效康复行为发生在3类空间且活动大厅最受欢迎;大部分老年人积极参加康复活动但行为受护理员组织影响呈现鲜明的时空间聚集差异;康复功能的成本效益受空间和人力成本制约且存在优化设计可能.据此提出以护理站为轴优化布局,活动大厅融合康复功能,因地制宜选择有效康复器械等3条空间绩效优化设计策略.
【机 构】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20009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社区养老设施中康复室的低效利用现象,对3处典型设施的康复功能开展空间绩效调查.基于用后评估分析其效果、效率和收益显示,成功个案的有效康复行为发生在3类空间且活动大厅最受欢迎;大部分老年人积极参加康复活动但行为受护理员组织影响呈现鲜明的时空间聚集差异;康复功能的成本效益受空间和人力成本制约且存在优化设计可能.据此提出以护理站为轴优化布局,活动大厅融合康复功能,因地制宜选择有效康复器械等3条空间绩效优化设计策略.
其他文献
本案为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中确定的首批重点实施院落之一,地处街区两条主要街巷相交的核心位置,是南北和东西人行交通的交汇点.小西湖29号和31号是整个街区较早腾空的两栋平行相对的公房,最初的规划意在营造青年社区,将其定位于面向背包客的青年旅舍和面向年轻人的创客空间,以求为传统街区带来多样化的人群和活力.改造过程中,因承租的经营主体逐步确定,以及相邻院落建筑的渐次腾空,南侧的两组平房院落也被整合到一起,设计重新定位为面向年轻人的精品民宿.
壳体结构在自由曲面与网格布置方面的研究与设计相对成熟,却与新时期下大跨建筑工程向性能化、可持续、交叉创新发展等需求存在鸿沟.针对这一矛盾问题,提出大跨壳体建筑的微结构仿生设计新思路,首先是从复杂性科学与数字化技术两个维度对大跨壳体形态系统进行解读和层级化重构;进而尝试在微结构层级中引入仿生学,从涌现主体、生成逻辑、环境响应3个方面对微结构的仿生设计流程进行建构.最后提出未来壳体建筑发展途径,试图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融合和超越.
1 项目背景rn一庭亭所在的青龙坞,位于浙江桐庐的富春江镇芦茨村.此地原有一个自然村,面北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台地上,谷底一条溪流,水面随着地形在村子北边变得开阔.山谷植被茂盛,村子周围山坡上长满了竹子.这里远离市镇,近年来原住民陆续迁出,留下的民宅被整体改造为民宿、书店、餐厅、会场,共同组成了一个名为“放语空”的乡宿文创聚落,一庭亭在其最深处(图1~3).
2021年5月,个别建筑的主持建筑师王斌受邀在由非常建筑组织的“非论常谈”系列活动中做了题为“乡村粗野主义”的演讲.讲座海报上的介绍文字写道,“结合历史理论和个别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实践,探索一条直面中国当代乡村现实的建筑学道路”.这里的“历史理论”具体指的是王斌博士论文《机器与环境的对立与共存:班纳姆的“新粗野主义”与“另一种建筑学”研究》中关于班纳姆在1955-1966年间提出的“新粗野主义(neo-brutalism)”的章节.
本案伊始的现场踏勘中发现了建筑遗址,经研究确认是南京老城南重要道观三官堂的大殿台基,这让年代、功能本就难辨的地块条件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场地位于马道街、箍桶巷的路口,内有清代民居,其他房屋在1950年代后陆续加建或改建.项目的典型性在于综合处理古建筑遗址、历史建筑、安全性能尚可的旧建筑、危旧房等各类既有建筑,并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使之适用于新的功能业态.
叶斌rn城市更新需要探索新模式,是南京市规划局最早提出并积极推动的,我们试图寻找一种更新方式,在老百姓生活条件和环境改善的同时,历史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特色得以彰显,地段活力得以复兴.rn1)为什么选择小西湖街区?rn在大规模开展城市历史地段更新前,需要试点以探索更新方法和路径.选择试点地段既不能是等级太高的历史文化街区,因为既有法律法规的约束使其难以在起步阶段实现创新;也不能选择老城内的棚户区,因为保护对象少,建筑质量差,在更新过程中极易回到推倒重建的老路.而小西湖历史地段是历史风貌区,作为更新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