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层建筑抗震工作一直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本文介绍了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具体分析了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要点。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抗震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是结构工程师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工程结构设计人员从宏观上、总体上和原则上去决策和确定高层结构设计中的一些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高层建筑抗震工作一直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应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必要的分析,探索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要点,从而采取必须的抗震措施。
一、高层建筑抗设计的基本原则
1、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 刚度、 稳定性、 延性等方面的性能
(1)结构构件应遵守 “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 、强节点弱构件、 强底层柱(墙)”的原则。
(2)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
(3)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2、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1)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 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
(2)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 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 、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結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
(3)适当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同一楼层内宜使主要耗能构件屈服后,其他抗侧力构件仍处于弹性阶段,使“ 有效屈服” 保持较长阶段,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倒塌能力。
(4)在抗震设计中某一部分结构设计超强,可能造成结构的其他部位相对薄弱,因此在设计中不合理的加强以及在施工中以大带小,改变抗侧力构件配筋的做法,都需要慎重考虑。
3、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1)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
(2)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的比值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
(3)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 承载力的协调 。
(4)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 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1、选择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时,应选择合理的结构类型,设计的结构既要考虑其抗震安全性,也要尽可能的经济。结构应布置多道抗震防线,避免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此外,结构应拥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使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变形能力三者达到统一。
2、建筑布置宜规则
高层建筑应重视体形和结构的总体布置。由于建筑体形不合理或结构总体布置不合理而造成的地震灾害,在国内外的大地震中都有所见。抗震设计选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宜对称、规则,避免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结构的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有刚度和承载力突然变小的楼层,造成薄弱层的出现,地震时该部分容易破坏。
3、选择合理的结构计算简图和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目前大多数高层建筑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程序运算,为保证计算结构的可靠性,要求工程设计人员要熟练掌握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 得到结构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计算见图,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传力途径要简单、直接,利用合理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获得更为符合实际的抗震验算结果。
4、选择合理的结构类型
高层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竖向悬臂结构,垂直荷载主要使结构产生轴向力与建筑物高度大体为线性关系;水平荷载使结构产生弯矩 从受力特性看,垂直荷载方向不变,随建筑物的增高仅引起量的增加;而水平荷载可来自任何方向,当为均布荷载时,弯矩与建筑物高度呈二次方变化 从侧移特性看,竖向荷载引起的侧移很小,而水平荷载当为均布荷载时,侧移与高度成四次方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在高层结构中,水平荷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垂直荷载的影响,水平荷载是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结构抵抗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 剪力以及拉应力和压应力应有较大的强度外,同时要求结构要有足够的刚度,使随着高度增加所引起的侧向变形限制在结构允许范围内。
高层建筑有上述的受力特点,因此设计中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和抗震性能的前提下,选择切实可行的结构类型,使之在特定的物资和技术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 经济效果和建筑速度是非常必要的 。高层建筑上常用的结构类型主要有钢结构和钢筋砼结构 。钢结构具有整体自重轻,强度高、 抗震性能好、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并且钢结构构件截面相对较小,具有很好的延性,适合采用柔性方案的结构 。其缺点是造价相对较高,当场地土特征周期较长时,易发生共振 与钢结构相比,现浇钢筋砼结构具有结构刚度大,空间整体性好,造价低及材料来源丰富等优点,可以组成多种结构体系,以适应各类建筑的要求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比较适用于提供承载力,控制塑性变形的刚性方案结构。 其突出缺点是结构自重大,抵抗塑性变形能力差,施工工期长,当场地土特征周期较短时易发生共振 。因此,高层建筑采用何种结构形式,应取决于所有结构体系和材料特性,同时取决于场地土的类型,避免场地土和建筑物发生共振,而使震害更加严重。
5、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和地基
高层建筑设计中要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当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上建造高层建筑。此外,设计前应估算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并与场地卓越周期错开,防止地震时结构发生类共振现象的破坏。
随着社会的发展、结构设计理念的创新及施工技术的进步,促使高层建筑往更高的方向发展,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也变的尤为重要。但由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属于繁重而复杂的过程,设计时一定要从从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计算方法、理论分析及设计分析四个方向入手,从而获得即经济又安全可靠的设计结果。
6、 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由于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不同于低层建筑,因此在地震区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除应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使建筑物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结构必须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来吸收地震所产生的能量,减弱地震破坏的影响。
框架结构设计应使节点基本不破坏,梁比柱的屈服易早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晚形成,应使梁 、柱端的塑性铰出现得尽可能分散,充分发挥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为了保证钢筋砼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延性和承载力,应按照 “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 强节点弱构件” 的原则进行设计,合理地选择柱截面尺寸,控制柱的轴压比,注意构造配筋要求,特别是要加强节点的构造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华新,孙志屏,孙荣书. 抗震概念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7,(02) .
[2] 王天江. 浅议不同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震后加固[J]. 广西城镇建设, 2009,(05) .
[3] 杨磊. 论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J]. 建筑设计管理, 2010,(03) .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抗震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是结构工程师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工程结构设计人员从宏观上、总体上和原则上去决策和确定高层结构设计中的一些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高层建筑抗震工作一直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应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必要的分析,探索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要点,从而采取必须的抗震措施。
一、高层建筑抗设计的基本原则
1、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 刚度、 稳定性、 延性等方面的性能
(1)结构构件应遵守 “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 、强节点弱构件、 强底层柱(墙)”的原则。
(2)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
(3)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2、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1)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 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
(2)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 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 、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結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
(3)适当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同一楼层内宜使主要耗能构件屈服后,其他抗侧力构件仍处于弹性阶段,使“ 有效屈服” 保持较长阶段,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倒塌能力。
(4)在抗震设计中某一部分结构设计超强,可能造成结构的其他部位相对薄弱,因此在设计中不合理的加强以及在施工中以大带小,改变抗侧力构件配筋的做法,都需要慎重考虑。
3、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1)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
(2)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的比值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
(3)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 承载力的协调 。
(4)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 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1、选择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时,应选择合理的结构类型,设计的结构既要考虑其抗震安全性,也要尽可能的经济。结构应布置多道抗震防线,避免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此外,结构应拥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使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变形能力三者达到统一。
2、建筑布置宜规则
高层建筑应重视体形和结构的总体布置。由于建筑体形不合理或结构总体布置不合理而造成的地震灾害,在国内外的大地震中都有所见。抗震设计选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宜对称、规则,避免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结构的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有刚度和承载力突然变小的楼层,造成薄弱层的出现,地震时该部分容易破坏。
3、选择合理的结构计算简图和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目前大多数高层建筑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程序运算,为保证计算结构的可靠性,要求工程设计人员要熟练掌握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 得到结构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计算见图,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传力途径要简单、直接,利用合理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获得更为符合实际的抗震验算结果。
4、选择合理的结构类型
高层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竖向悬臂结构,垂直荷载主要使结构产生轴向力与建筑物高度大体为线性关系;水平荷载使结构产生弯矩 从受力特性看,垂直荷载方向不变,随建筑物的增高仅引起量的增加;而水平荷载可来自任何方向,当为均布荷载时,弯矩与建筑物高度呈二次方变化 从侧移特性看,竖向荷载引起的侧移很小,而水平荷载当为均布荷载时,侧移与高度成四次方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在高层结构中,水平荷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垂直荷载的影响,水平荷载是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结构抵抗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 剪力以及拉应力和压应力应有较大的强度外,同时要求结构要有足够的刚度,使随着高度增加所引起的侧向变形限制在结构允许范围内。
高层建筑有上述的受力特点,因此设计中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和抗震性能的前提下,选择切实可行的结构类型,使之在特定的物资和技术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 经济效果和建筑速度是非常必要的 。高层建筑上常用的结构类型主要有钢结构和钢筋砼结构 。钢结构具有整体自重轻,强度高、 抗震性能好、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并且钢结构构件截面相对较小,具有很好的延性,适合采用柔性方案的结构 。其缺点是造价相对较高,当场地土特征周期较长时,易发生共振 与钢结构相比,现浇钢筋砼结构具有结构刚度大,空间整体性好,造价低及材料来源丰富等优点,可以组成多种结构体系,以适应各类建筑的要求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比较适用于提供承载力,控制塑性变形的刚性方案结构。 其突出缺点是结构自重大,抵抗塑性变形能力差,施工工期长,当场地土特征周期较短时易发生共振 。因此,高层建筑采用何种结构形式,应取决于所有结构体系和材料特性,同时取决于场地土的类型,避免场地土和建筑物发生共振,而使震害更加严重。
5、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和地基
高层建筑设计中要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当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上建造高层建筑。此外,设计前应估算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并与场地卓越周期错开,防止地震时结构发生类共振现象的破坏。
随着社会的发展、结构设计理念的创新及施工技术的进步,促使高层建筑往更高的方向发展,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也变的尤为重要。但由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属于繁重而复杂的过程,设计时一定要从从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计算方法、理论分析及设计分析四个方向入手,从而获得即经济又安全可靠的设计结果。
6、 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由于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不同于低层建筑,因此在地震区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除应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使建筑物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结构必须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来吸收地震所产生的能量,减弱地震破坏的影响。
框架结构设计应使节点基本不破坏,梁比柱的屈服易早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晚形成,应使梁 、柱端的塑性铰出现得尽可能分散,充分发挥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为了保证钢筋砼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延性和承载力,应按照 “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 强节点弱构件” 的原则进行设计,合理地选择柱截面尺寸,控制柱的轴压比,注意构造配筋要求,特别是要加强节点的构造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华新,孙志屏,孙荣书. 抗震概念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7,(02) .
[2] 王天江. 浅议不同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震后加固[J]. 广西城镇建设, 2009,(05) .
[3] 杨磊. 论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J]. 建筑设计管理, 20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