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大学生和谐教育新论》一文的基础上继续践行“和谐教育”这个问题的成果,主要是从教学实践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实现和谐教育的衡量标准,达到和谐之境。也就是说,如何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中,重视实现和谐教育的四个衡量标准。
和谐教育之境需得到实践印证
在《大学生和谐教育新论》一文中,我们对“和谐教育”进行了重新论定。在文中我们反复强调:我们的看法与学界对“和谐教育”所进行的理论探讨不同,我们的重点在于其目标和效果上,简单地说,即达到和谐境界上。我们认为这有四个方面的衡量标准:即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这四个方面都有所实现的话,那么,即可认为达到了和谐教育之境。
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达到如此效果。我们认为,不管从理论上面探讨出了多少内容,不管这些内容是多么光鲜,最终必须要能在教学实践上得到印证;也就是说,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它。如果不能在教学实践上予以印证,那么,这些理论的探讨终将成为“空中楼阁”,不具有实现性。尽管不能说这样的理论探讨没有必要,但至少是有所缺失的。为此,我们选择从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进行探讨。为何如此呢?主要原因是我们一直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都有了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对教学内容相当熟悉。下面我们从四个衡量标准入手进行分析。
从身心和谐来看古代文学教学
就身心和谐来说,我们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解中,适当加强审美鉴赏和艺术熏陶方面的教学比重,可使学生增强身心和谐。本来文学课就是审美鉴赏课。学生在审美鉴赏的熏陶下,可以放飞其心灵,纯洁其情感,使他们感受到美,有快乐的态度和愉悦的情绪,从而具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胸怀,进而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我们认为,这样的人其实就是身心和谐的人的表现。例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抒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纯真而深沉,完全消除了宫体诗那种“猎艳”的低级趣味,而把爱情描写恢复到《诗经》中的民歌和古乐府的传统,表现出一种净美、纯洁的格调。同时,诗人又把这种男女相思之情,同对于人生真谛、宇宙奥秘的探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诗的思想蕴涵更为深邃,富于哲理意味。以江月之常有与人生之代换,提出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永恒矛盾,把离愁放到短暂人生中观照,越增其忧郁深邃。这样欣赏文学作品,确实能培育学生的美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达到身心和谐之境。
从人际关系和谐来看教学
就人际关系和谐来说,我们认为,这可以在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作者介绍。基于类似的人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很多同时代作家之间都有着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尤其体现在——当一方遭到不幸时,他的朋友会伸出援助之手,或进行声援,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二是作品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送别诗、赠答诗,这些诗歌可以说是古人人际关系和谐的反映。例如: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歧路分手的共勉,展示出诗人放眼四海的豁达胸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句意,用来表现不能为地理距离阻隔的友情,但这比曹诗提炼得更精确,概括度也更高,遂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赠别的格言。在这些教学中,可以适当讲解友谊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朋友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他人”的理解,当然就有助于促使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人与社会的和谐来看教学
就人与社会的和谐来说,可以在那些忠君爱国的作者身世介绍中、反映忠君爱国思想内容的作品分析时,进行探索和启示。以作者身世简介来说,比如杜甫,他对君王、对朝廷一往情深的眷恋,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窘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对于这些内容的详细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热爱,从而达到学生与社会的和谐。以反映忠君爱国思想内容的作品来说,比如杜甫的《望岳》,全诗围绕“望”字驰神远思,前六句写泰山的高峻雄伟、气象万千,结尾处用典故写想象中的登山远眺,展示出诗人抱负非凡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这首诗不仅高度概括了泰山象征造化伟力和代谢变化的壮美景色,而且表现了作者把大自然的浩气纳入胸怀的豪情,在观望名山的兴会中,寄托了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前程万里的乐观和信心。全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可以视为盛唐气象的生动再现。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来看教学
就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来说,可以在讲解山水诗、山水文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实现。山水诗、山水文乃是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他们深刻理解自然的重要性的结晶,对于他们的创作及其作品,在今天很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然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能力,当然能促使他们与自然的和谐。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山中新雨,空气格外清爽,月光泼洒在松林间,山泉叮叮咚咚在石上流淌。静谧的秋夜里,忽然从竹林迸发出归村的完纱姑娘们的喧笑;荷叶晃动,原来是渔舟唱晚,顺流而下。显然,这普通的山村,已被诗人当作心目中的纯美天地——人间的桃花源来描绘的。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和谐教育之境需得到实践印证
在《大学生和谐教育新论》一文中,我们对“和谐教育”进行了重新论定。在文中我们反复强调:我们的看法与学界对“和谐教育”所进行的理论探讨不同,我们的重点在于其目标和效果上,简单地说,即达到和谐境界上。我们认为这有四个方面的衡量标准:即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这四个方面都有所实现的话,那么,即可认为达到了和谐教育之境。
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达到如此效果。我们认为,不管从理论上面探讨出了多少内容,不管这些内容是多么光鲜,最终必须要能在教学实践上得到印证;也就是说,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它。如果不能在教学实践上予以印证,那么,这些理论的探讨终将成为“空中楼阁”,不具有实现性。尽管不能说这样的理论探讨没有必要,但至少是有所缺失的。为此,我们选择从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进行探讨。为何如此呢?主要原因是我们一直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都有了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对教学内容相当熟悉。下面我们从四个衡量标准入手进行分析。
从身心和谐来看古代文学教学
就身心和谐来说,我们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解中,适当加强审美鉴赏和艺术熏陶方面的教学比重,可使学生增强身心和谐。本来文学课就是审美鉴赏课。学生在审美鉴赏的熏陶下,可以放飞其心灵,纯洁其情感,使他们感受到美,有快乐的态度和愉悦的情绪,从而具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胸怀,进而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我们认为,这样的人其实就是身心和谐的人的表现。例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抒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纯真而深沉,完全消除了宫体诗那种“猎艳”的低级趣味,而把爱情描写恢复到《诗经》中的民歌和古乐府的传统,表现出一种净美、纯洁的格调。同时,诗人又把这种男女相思之情,同对于人生真谛、宇宙奥秘的探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诗的思想蕴涵更为深邃,富于哲理意味。以江月之常有与人生之代换,提出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永恒矛盾,把离愁放到短暂人生中观照,越增其忧郁深邃。这样欣赏文学作品,确实能培育学生的美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达到身心和谐之境。
从人际关系和谐来看教学
就人际关系和谐来说,我们认为,这可以在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作者介绍。基于类似的人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很多同时代作家之间都有着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尤其体现在——当一方遭到不幸时,他的朋友会伸出援助之手,或进行声援,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二是作品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送别诗、赠答诗,这些诗歌可以说是古人人际关系和谐的反映。例如: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歧路分手的共勉,展示出诗人放眼四海的豁达胸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句意,用来表现不能为地理距离阻隔的友情,但这比曹诗提炼得更精确,概括度也更高,遂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赠别的格言。在这些教学中,可以适当讲解友谊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朋友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他人”的理解,当然就有助于促使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人与社会的和谐来看教学
就人与社会的和谐来说,可以在那些忠君爱国的作者身世介绍中、反映忠君爱国思想内容的作品分析时,进行探索和启示。以作者身世简介来说,比如杜甫,他对君王、对朝廷一往情深的眷恋,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窘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对于这些内容的详细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热爱,从而达到学生与社会的和谐。以反映忠君爱国思想内容的作品来说,比如杜甫的《望岳》,全诗围绕“望”字驰神远思,前六句写泰山的高峻雄伟、气象万千,结尾处用典故写想象中的登山远眺,展示出诗人抱负非凡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这首诗不仅高度概括了泰山象征造化伟力和代谢变化的壮美景色,而且表现了作者把大自然的浩气纳入胸怀的豪情,在观望名山的兴会中,寄托了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前程万里的乐观和信心。全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可以视为盛唐气象的生动再现。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来看教学
就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来说,可以在讲解山水诗、山水文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实现。山水诗、山水文乃是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他们深刻理解自然的重要性的结晶,对于他们的创作及其作品,在今天很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然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能力,当然能促使他们与自然的和谐。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山中新雨,空气格外清爽,月光泼洒在松林间,山泉叮叮咚咚在石上流淌。静谧的秋夜里,忽然从竹林迸发出归村的完纱姑娘们的喧笑;荷叶晃动,原来是渔舟唱晚,顺流而下。显然,这普通的山村,已被诗人当作心目中的纯美天地——人间的桃花源来描绘的。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