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谈到“开启电影之路”的时候,我们把荣耀给了佳能EOS 5D Mark Ⅱ,它为普通的短片爱好者提供了拍出媲美电影场景控制的机会。不过,佳能介入影视制作产业的时间太短,积累太少,以至于即便现在的EOS 5D Mark Ⅲ也没有太大进步。但索尼不同,它不仅是广电专业领域一直以来的巨人,也是电影数字化的重要推动者,其专业摄像机、摄影机在各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如今可换镜相机大放异彩的今天,索尼又一次占据了行业主导地位,A7系列第二代三款产品在高分辨率、拍摄性能、高清视频三方面均有领跑行业,尤其是A7SⅡ,更集成了索尼在专业视频领域的众多应用。我们认为,“开启电影大师之路”应该就属于它。不信?那就一起来领略一下。
经典的造型,与A7RⅡ一脉相承
任何一个产品系列的传承,总要保留其特有属性的信息,以让用户的认知和归属感。专业类数码相机同样如此,机身设计和操控系统的沿袭能够让用户更快地上手,而厂商也能够在成熟的系统开发中节约费用。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索尼A7系列二代采用同样的机身并没有什么不妥,毕竟作为核心的感光元件不同,再加上一些软性功能的配置,已经很清晰地完成了产品定位的细化。当然,这样的功劳应更多地归功于索尼在感光元件开发上的强大及在数码影像技术方面的深厚积淀—掌握了话语权就是好办事儿。
但话又说回来,A7SⅡ的机身设计其实是相当成功的。索尼不再一味地追求机身的轻薄,转而增加厚度,加大手柄,注重用户的握持效果,虽然比不上单反相机手柄的饱满,却已增强了不少。利用折翻式翻折屏,手持拍摄很棒。如果有合适的眼罩配合升级的OLED电子取景器,再加上5轴光学防抖系统,很适合手持拍摄视频。
索尼A7系列二代产品表面的功能布局已很成熟,双功能拨盘、带锁定键的模式转盘、曝光补偿拨盘等一应俱全,常用的驱动模式、感光度等都有相应的功能键,另还有4个自定义功能键,大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感光度、对焦点选择、对焦模式等经常需要调整的项目的快捷键—事实上,这里提到的几个功能键和自定义键都可以根据操控习惯设定。结合Fn键调出的快捷菜单和一目了然的菜单界面,都有助于快速完成相机的设定,十分方便。
虽然A7SⅡ的机身设计已经在A7RⅡ评测中见过,但我们还是将产品的各个方位图列出来,与大家同。
博采众长,加入索尼最先进影像技术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A7SⅡ的内部世界,这里决定了相机定位和性能表现。首先自然是其搭载的约1220万有效像素全画幅CMOS—在动辄三四千万像素的影像时代,这个配置看上去实在太低了。事实上,从A7SⅡ开始,索尼不再像以前那样模凌两可,让用户根据需要自己去选择是否购买,而是直接强调其视频功能的强大。是的,你没看错,索尼其实是将A7SⅡ定位成高清视频拍摄的工具了。对于支持内录4K来说,1220万像素完全足够,而且支持全像素读取,在BIONZ X影像处理器的支持下,能够获得目前最先进的超高感光度画质(后面我们会特别讲到)。
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有5轴光学防抖系统,这个自A7Ⅱ开始搭载的应用现在已经普及开来。在官方网站上,索尼如此描述:“5轴防抖功能有效补偿了手持抖动对画面产生的影响。有效补偿了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的摇摆抖动,微距镜头拍摄时的位移抖动,夜景和视频拍摄时的旋转抖动。最高可以补偿约4.5级的快门速度。”这是非常实用的配置—摄影可能因为快门速度过低导致画面模糊,而视频拍摄则会导致画面的晃动,影响观影效果,特别是中长焦镜头拍摄,对光学防抖的依赖就更重,除非我们专门为相机搭载稳定器。5轴机身防抖的一大意义在于,即便转接老镜头,依然能够享受到如此强大的光学防抖功能!要知道在索尼E卡口镜头还不够丰富的情况,转接已成为了行业用户特别是短片摄影师和独立电影人的普遍选择。稍有些不足的是,5轴防抖和机身防抖不能兼容,用户只能任选其一,至于要选择谁,还是看谁的表现更好吧。
作为全新开发的系统,可换镜相机的优势不仅在于机身的轻便小巧,其还可以更好地强化视频拍摄应用,特别是静音镜头的开发和自动对焦性能的提升,使其能够直接变身成为人人可用的摄影机,这也是索尼近年来可换镜相机系统开发的方向。对比索尼A7系列,可以看到A7SⅡ搭载了快速智能自动对焦系统(与第一代产品一致,但自动对焦速度提升约2倍,弱光下也有不错表现),有169个自动对焦点,而A7Ⅱ和A7RⅡ均搭载了增强型混合自动对焦系统。就摄影而言,A7SⅡ的自动对焦性能逊于同代的其他两款产品,但视频应用的表现还不错,转换焦点时,自动对焦的表现不错,能够自然地切换。在官方网站上,索尼还介绍了“眼控对焦”和“扩展自由点”这种利于连续自动对焦的应用,不过个人更喜欢拍摄中也能进行焦点的选择(没有操控的声音)这样的应用,能够让我们在固定场景拍摄时自如地切换拍摄对象—如果支持触控对焦,焦点切换会更加迅速简单。
视频拍摄性能,超乎想象的强大
尽管是一款相机,但我们在前面的体验文字中,依然侧重于A7SⅡ的视频应用,事实上这也是其最大的优势。从测试来看,A7SⅡ的超高感光度视频画质表现超乎想象,即便在最高的ISO 409600依然堪用,这样的性能足以让它在近乎漆黑一片的场景中拍摄。如果特别注重画质,ISO 102400以下都自由变动。如此表现,已经超越搭载同样感光元件的前辈A7S了。
在今年发布的新一代A7系列相机上,支持内录4K已经成为标准配置。不过,其此时采样率为4:2:0,色深8bit,而外接记录器采样率为4:2:2,记录为RAW格式视频,色深可达14bit。支持内录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支持采用UHS-Ⅰ U3及以上等级的高速SD卡则让其更容易普及。
4K超高分辨率对画面的焦点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动对焦基本上都能够满足。但如果转接其他系统镜头,则大都需要手动控制。A7SⅡ支持放大对焦(记录中不支持,外置记录器例外)和峰值显示两项辅助功能,前者可以提供4.2和8.3倍放大(手动对焦状态下,转动对焦环放大,按确定键可在倍率间进行切换,但在APS-C画幅时变更为2.7和5.4倍),后者在启用后会在焦点及附近区域处显示,最浓密显示处即是焦点。
经典的造型,与A7RⅡ一脉相承
任何一个产品系列的传承,总要保留其特有属性的信息,以让用户的认知和归属感。专业类数码相机同样如此,机身设计和操控系统的沿袭能够让用户更快地上手,而厂商也能够在成熟的系统开发中节约费用。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索尼A7系列二代采用同样的机身并没有什么不妥,毕竟作为核心的感光元件不同,再加上一些软性功能的配置,已经很清晰地完成了产品定位的细化。当然,这样的功劳应更多地归功于索尼在感光元件开发上的强大及在数码影像技术方面的深厚积淀—掌握了话语权就是好办事儿。
但话又说回来,A7SⅡ的机身设计其实是相当成功的。索尼不再一味地追求机身的轻薄,转而增加厚度,加大手柄,注重用户的握持效果,虽然比不上单反相机手柄的饱满,却已增强了不少。利用折翻式翻折屏,手持拍摄很棒。如果有合适的眼罩配合升级的OLED电子取景器,再加上5轴光学防抖系统,很适合手持拍摄视频。
索尼A7系列二代产品表面的功能布局已很成熟,双功能拨盘、带锁定键的模式转盘、曝光补偿拨盘等一应俱全,常用的驱动模式、感光度等都有相应的功能键,另还有4个自定义功能键,大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感光度、对焦点选择、对焦模式等经常需要调整的项目的快捷键—事实上,这里提到的几个功能键和自定义键都可以根据操控习惯设定。结合Fn键调出的快捷菜单和一目了然的菜单界面,都有助于快速完成相机的设定,十分方便。
虽然A7SⅡ的机身设计已经在A7RⅡ评测中见过,但我们还是将产品的各个方位图列出来,与大家同。
博采众长,加入索尼最先进影像技术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A7SⅡ的内部世界,这里决定了相机定位和性能表现。首先自然是其搭载的约1220万有效像素全画幅CMOS—在动辄三四千万像素的影像时代,这个配置看上去实在太低了。事实上,从A7SⅡ开始,索尼不再像以前那样模凌两可,让用户根据需要自己去选择是否购买,而是直接强调其视频功能的强大。是的,你没看错,索尼其实是将A7SⅡ定位成高清视频拍摄的工具了。对于支持内录4K来说,1220万像素完全足够,而且支持全像素读取,在BIONZ X影像处理器的支持下,能够获得目前最先进的超高感光度画质(后面我们会特别讲到)。
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有5轴光学防抖系统,这个自A7Ⅱ开始搭载的应用现在已经普及开来。在官方网站上,索尼如此描述:“5轴防抖功能有效补偿了手持抖动对画面产生的影响。有效补偿了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的摇摆抖动,微距镜头拍摄时的位移抖动,夜景和视频拍摄时的旋转抖动。最高可以补偿约4.5级的快门速度。”这是非常实用的配置—摄影可能因为快门速度过低导致画面模糊,而视频拍摄则会导致画面的晃动,影响观影效果,特别是中长焦镜头拍摄,对光学防抖的依赖就更重,除非我们专门为相机搭载稳定器。5轴机身防抖的一大意义在于,即便转接老镜头,依然能够享受到如此强大的光学防抖功能!要知道在索尼E卡口镜头还不够丰富的情况,转接已成为了行业用户特别是短片摄影师和独立电影人的普遍选择。稍有些不足的是,5轴防抖和机身防抖不能兼容,用户只能任选其一,至于要选择谁,还是看谁的表现更好吧。
作为全新开发的系统,可换镜相机的优势不仅在于机身的轻便小巧,其还可以更好地强化视频拍摄应用,特别是静音镜头的开发和自动对焦性能的提升,使其能够直接变身成为人人可用的摄影机,这也是索尼近年来可换镜相机系统开发的方向。对比索尼A7系列,可以看到A7SⅡ搭载了快速智能自动对焦系统(与第一代产品一致,但自动对焦速度提升约2倍,弱光下也有不错表现),有169个自动对焦点,而A7Ⅱ和A7RⅡ均搭载了增强型混合自动对焦系统。就摄影而言,A7SⅡ的自动对焦性能逊于同代的其他两款产品,但视频应用的表现还不错,转换焦点时,自动对焦的表现不错,能够自然地切换。在官方网站上,索尼还介绍了“眼控对焦”和“扩展自由点”这种利于连续自动对焦的应用,不过个人更喜欢拍摄中也能进行焦点的选择(没有操控的声音)这样的应用,能够让我们在固定场景拍摄时自如地切换拍摄对象—如果支持触控对焦,焦点切换会更加迅速简单。
视频拍摄性能,超乎想象的强大
尽管是一款相机,但我们在前面的体验文字中,依然侧重于A7SⅡ的视频应用,事实上这也是其最大的优势。从测试来看,A7SⅡ的超高感光度视频画质表现超乎想象,即便在最高的ISO 409600依然堪用,这样的性能足以让它在近乎漆黑一片的场景中拍摄。如果特别注重画质,ISO 102400以下都自由变动。如此表现,已经超越搭载同样感光元件的前辈A7S了。
在今年发布的新一代A7系列相机上,支持内录4K已经成为标准配置。不过,其此时采样率为4:2:0,色深8bit,而外接记录器采样率为4:2:2,记录为RAW格式视频,色深可达14bit。支持内录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支持采用UHS-Ⅰ U3及以上等级的高速SD卡则让其更容易普及。
4K超高分辨率对画面的焦点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动对焦基本上都能够满足。但如果转接其他系统镜头,则大都需要手动控制。A7SⅡ支持放大对焦(记录中不支持,外置记录器例外)和峰值显示两项辅助功能,前者可以提供4.2和8.3倍放大(手动对焦状态下,转动对焦环放大,按确定键可在倍率间进行切换,但在APS-C画幅时变更为2.7和5.4倍),后者在启用后会在焦点及附近区域处显示,最浓密显示处即是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