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160-02
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都是儿科的常见病症,而且这些年,发病率有所升高的趋势,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降低生活质量,儿童健康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至关重要。其中,腹部DR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什么是DR技术?
DR(Digital Radiography)指的是一种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的新技术,换言之,借助非晶硅平板探测器,将穿透人体的X线信息转化成数字信号,并且通过计算机重建图像,进行一系列图像后处理。DR系统的构成要素多,如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直接转换平板探测器、影像处理工作站、X线发生装置等。DR系统,采用数字技术,可根据临床需要,对图像进行不同的后处理,如图像自动处理技术,边缘增强清晰技术等。DR系统已经打破了传统X图像的观念,实现了由模拟X线图像到数字化X图像的转变,和CR(Computed Radiography)系统比较,优势明显。
小儿急性肠套叠
医学上,将一段肠管套入临近的肠腔中,称之为肠套叠。一般情况下,急性肠套叠多发生在4-10个月儿童中,然而,慢性肠套叠在儿童与成人中均容易发生。
病因:(1)饮食性质及规律发生变化;(2)肠道炎性病变;(3)肠寄生虫以及毒素的刺激作用;(4)伴有神经肌肉运动不协调疾病或者倾向者;(5)腺病毒感染者;(6)年龄稍大儿童中,个别与肠息肉、肠重复畸型、梅克尔憩室等因素有关。
分型:仅仅一段肠管套叠,称之为单套叠,套入的肠管再套入值另一相邻肠管,称为复套叠,复套叠在临床较少见。根据套叠的部位,可分成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等类型。
临床表现:大部分病人以腹痛、呕吐、血便以及腹部包块等症状为显著表现小儿肠梗阻肠梗阻,是指肠管内或者肠管外的病变导致肠内容物难以通过障碍。病因与分类:根据病因,可将肠梗阻分成两类。一是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病因包括肠狭窄、肠闭锁、肠粘连、肠套叠、肠扭转、肠肿瘤等;二是功能性肠梗阻,常见病因包括消化不良、肺炎、肠炎、腹膜炎、败血症、腹部手术等导致肠麻痹所致。
临床表现:一旦发生肠梗阻,肠内容物由于堵塞,引起肠管蠕动紊乱,患儿可能出现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肛门停止排气、排便,随着病情发展,上述症状会加重,腹部调线拍片和透视显示肠管胀气,也可见气液面等异常的体征。与此同时,由于肠管内存在大量渗液,呕吐大量胃肠液,吸收毒素,可引起患儿脱水、酸中毒,表现出精神萎靡,烦躁或者嗜睡,个别患儿伴有发热症状。如果伴发肠管缺血、坏死或者是肠穿孔等症状,容易危及患儿的生命。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腹部DR影像学特点
一、小儿急性肠套叠
1,腹部局限性积气,多发生在肠套叠的早期,一般病史时间在12小时内,最多不超过24小时。腹部立卧位片,可见腹部局限性积气,其余部位并没有气体影,可能是呕吐、肠痉挛以及肠管生理性积气减少引起的。早期可疑病例,如果DR显示局限性积气,提示可能为急性肠套叠。
2,小肠肠气或者不完全性小肠梗阻,多发生在肠套叠的中期,一般发病时间在12-24小时内,最多不超过48小时,由于肠套叠的病程不断延长,回肠末端受阻,近端小肠慢慢扩张,出现积气和积液现象,梗阻远端肠管的气体或者是粪便没能及时排出,DR显示,小肠慢慢扩张并积气、积液,结肠充气明显减少,部分立位片上存在小液平面,表现为不全性低位肠梗阻。
3,完全性低位小肠梗阻,多發生在肠套叠的晚期,一般发病时间超过24小时,可见完全性小肠梗阻的征象,小肠大量扩张、积液,立位伴有阶梯状大小不等的液平面。随着年龄和套叠类型以及部位的变化,小肠梗阻出现的时间也会变化,年龄越小,复套盒套叠越深,所表现出的梗阻征象更加明显。
4,结肠内充盈缺损,也可能是包块,DR如果显示有此特征,需结合分析临床症状,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
2、小儿急性肠梗阻
直立腹部DR平片显示,清晰可见肠拌胀气,显示梗阻的部位及病变性质,肠管内气体与液体形成一“液平面”,积气呈现出半圆形状态,在液平面上面。液平面可移动,卧位DR平片中,难以观察到液平面,仅仅可见肠道因胀气表现出的扩张现象。高位小肠梗阻,肠管中可见环形阴影,多处在中腹和左腹部。低位小肠梗阻,回肠部位可见胀气,没有环形阴影。结肠梗阻,可见半月形褶皱状阴影,也有的可见回肠胀气,但是,胀气的程度与结肠相比要轻一些。
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在临床较为常见,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目前,CT、DR、B超、X摄片等都是诊断这种疾病的常用方法,其中,DR技术已经慢慢取代传统X线摄影技术,图像质量高,操作简单,且X线剂量低,成像迅速,应用范围广,在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及肠梗阻等病症中,应用价值高。当然,相比成人,小儿的生理构造特殊,诊断时,需综合临床表现等多方面因素,细致、谨慎诊断,尽早发现疾病。
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都是儿科的常见病症,而且这些年,发病率有所升高的趋势,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降低生活质量,儿童健康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至关重要。其中,腹部DR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什么是DR技术?
DR(Digital Radiography)指的是一种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的新技术,换言之,借助非晶硅平板探测器,将穿透人体的X线信息转化成数字信号,并且通过计算机重建图像,进行一系列图像后处理。DR系统的构成要素多,如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直接转换平板探测器、影像处理工作站、X线发生装置等。DR系统,采用数字技术,可根据临床需要,对图像进行不同的后处理,如图像自动处理技术,边缘增强清晰技术等。DR系统已经打破了传统X图像的观念,实现了由模拟X线图像到数字化X图像的转变,和CR(Computed Radiography)系统比较,优势明显。
小儿急性肠套叠
医学上,将一段肠管套入临近的肠腔中,称之为肠套叠。一般情况下,急性肠套叠多发生在4-10个月儿童中,然而,慢性肠套叠在儿童与成人中均容易发生。
病因:(1)饮食性质及规律发生变化;(2)肠道炎性病变;(3)肠寄生虫以及毒素的刺激作用;(4)伴有神经肌肉运动不协调疾病或者倾向者;(5)腺病毒感染者;(6)年龄稍大儿童中,个别与肠息肉、肠重复畸型、梅克尔憩室等因素有关。
分型:仅仅一段肠管套叠,称之为单套叠,套入的肠管再套入值另一相邻肠管,称为复套叠,复套叠在临床较少见。根据套叠的部位,可分成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等类型。
临床表现:大部分病人以腹痛、呕吐、血便以及腹部包块等症状为显著表现小儿肠梗阻肠梗阻,是指肠管内或者肠管外的病变导致肠内容物难以通过障碍。病因与分类:根据病因,可将肠梗阻分成两类。一是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病因包括肠狭窄、肠闭锁、肠粘连、肠套叠、肠扭转、肠肿瘤等;二是功能性肠梗阻,常见病因包括消化不良、肺炎、肠炎、腹膜炎、败血症、腹部手术等导致肠麻痹所致。
临床表现:一旦发生肠梗阻,肠内容物由于堵塞,引起肠管蠕动紊乱,患儿可能出现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肛门停止排气、排便,随着病情发展,上述症状会加重,腹部调线拍片和透视显示肠管胀气,也可见气液面等异常的体征。与此同时,由于肠管内存在大量渗液,呕吐大量胃肠液,吸收毒素,可引起患儿脱水、酸中毒,表现出精神萎靡,烦躁或者嗜睡,个别患儿伴有发热症状。如果伴发肠管缺血、坏死或者是肠穿孔等症状,容易危及患儿的生命。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腹部DR影像学特点
一、小儿急性肠套叠
1,腹部局限性积气,多发生在肠套叠的早期,一般病史时间在12小时内,最多不超过24小时。腹部立卧位片,可见腹部局限性积气,其余部位并没有气体影,可能是呕吐、肠痉挛以及肠管生理性积气减少引起的。早期可疑病例,如果DR显示局限性积气,提示可能为急性肠套叠。
2,小肠肠气或者不完全性小肠梗阻,多发生在肠套叠的中期,一般发病时间在12-24小时内,最多不超过48小时,由于肠套叠的病程不断延长,回肠末端受阻,近端小肠慢慢扩张,出现积气和积液现象,梗阻远端肠管的气体或者是粪便没能及时排出,DR显示,小肠慢慢扩张并积气、积液,结肠充气明显减少,部分立位片上存在小液平面,表现为不全性低位肠梗阻。
3,完全性低位小肠梗阻,多發生在肠套叠的晚期,一般发病时间超过24小时,可见完全性小肠梗阻的征象,小肠大量扩张、积液,立位伴有阶梯状大小不等的液平面。随着年龄和套叠类型以及部位的变化,小肠梗阻出现的时间也会变化,年龄越小,复套盒套叠越深,所表现出的梗阻征象更加明显。
4,结肠内充盈缺损,也可能是包块,DR如果显示有此特征,需结合分析临床症状,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
2、小儿急性肠梗阻
直立腹部DR平片显示,清晰可见肠拌胀气,显示梗阻的部位及病变性质,肠管内气体与液体形成一“液平面”,积气呈现出半圆形状态,在液平面上面。液平面可移动,卧位DR平片中,难以观察到液平面,仅仅可见肠道因胀气表现出的扩张现象。高位小肠梗阻,肠管中可见环形阴影,多处在中腹和左腹部。低位小肠梗阻,回肠部位可见胀气,没有环形阴影。结肠梗阻,可见半月形褶皱状阴影,也有的可见回肠胀气,但是,胀气的程度与结肠相比要轻一些。
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在临床较为常见,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目前,CT、DR、B超、X摄片等都是诊断这种疾病的常用方法,其中,DR技术已经慢慢取代传统X线摄影技术,图像质量高,操作简单,且X线剂量低,成像迅速,应用范围广,在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及肠梗阻等病症中,应用价值高。当然,相比成人,小儿的生理构造特殊,诊断时,需综合临床表现等多方面因素,细致、谨慎诊断,尽早发现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