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创新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然而,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注入教学模式,老师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时代呼唤新型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核心任务。改变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
1.巧设疑难
古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往往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难,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维持课堂教学活力的有效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常运用了“问题情境法”,在课堂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设疑难,使学生常常处于对知识的“心愤愤”、“口悱悱”的急需状态,从而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上,进而一问下去,这样学生便会思绪飞扬,议论风生。积极的思维能力活动,恰当的设疑,既能活跃学生思维,又能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2.鼓励议论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彼此交流、启发,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使疏忽点得到强化。创设议论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开拓学生思维能力,激发课堂教学活力,进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变静为动
实践证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事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计算机多媒体能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寓教寓乐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拓展,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社会和人生的反映;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 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对教材合理的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要“打开”课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受到思想的教育、人生的启迪以及美的熏陶。
1.善用教材,构建平台
教材是老师所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我们教学素材的参考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平台,是教育科研人员以及教学一线的工作人员根据獐身心特点,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积淀的经验编写而成,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的系统性。所以,教材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编排思想和内容束缚住手脚。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组合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只是语文教学的介质,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应该把教材看成是一种有待于师生共同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师生应该利用各自的生活实践共同合作,共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每堂课应该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2.联系生活,体验感悟
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课文中生活的相似性体验。如学习《背影》时,为了要学生体验父亲为了儿子买橘子时,儿子看见父亲的背影而“流泪”这一情感,老师引导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父母使自己感动得流泪的一件事。一位男生说:“我爸爸是位交警,平时工作很忙,有一次星期天晚上我到学校,工作了一天的他坚持要送我,到了学校后,他又忙着帮我铺床、擦桌。当他忙完转身要走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此刻,老师抓住时机说:“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父母对人民的关心爱护就能随时感觉得到。同样,《背影》的作者在看见他父亲辛劳的为自己买橘子后,感激的泪水也就自然地流出来了。在随后的朗读中,同学们读得真切感人,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而更多更好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一种情感的体验生活与共。联系生活,借助想像,学生可以体验到未曾经历的事。
3.丰富课外知识
讲课时教师注意引进许多课本外的知识,或对比、或解释、或补充,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后,老师为学生荐读了《为缪贤叫好》这篇时。此文一反传统的认识,把“完璧归赵”,“绳池会”、“将相和欢”的头功记在缪贤头上,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根本原因在于缪贤善于推荐,善于用人,能否知人善任正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学生当然会备感兴趣,文章分析问题有理有据,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兴趣盎然,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在写作中“求异”方能“出新”的道理,而且学会了运用有力的诊断证明论点的方法。
教學实践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传统的在课堂上单纯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改变了面貌,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出来,让其充满创新活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创新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然而,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注入教学模式,老师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时代呼唤新型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核心任务。改变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
1.巧设疑难
古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往往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难,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维持课堂教学活力的有效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常运用了“问题情境法”,在课堂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设疑难,使学生常常处于对知识的“心愤愤”、“口悱悱”的急需状态,从而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上,进而一问下去,这样学生便会思绪飞扬,议论风生。积极的思维能力活动,恰当的设疑,既能活跃学生思维,又能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2.鼓励议论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彼此交流、启发,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使疏忽点得到强化。创设议论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开拓学生思维能力,激发课堂教学活力,进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变静为动
实践证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事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计算机多媒体能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寓教寓乐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拓展,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社会和人生的反映;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 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对教材合理的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要“打开”课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受到思想的教育、人生的启迪以及美的熏陶。
1.善用教材,构建平台
教材是老师所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我们教学素材的参考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平台,是教育科研人员以及教学一线的工作人员根据獐身心特点,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积淀的经验编写而成,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的系统性。所以,教材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编排思想和内容束缚住手脚。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组合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只是语文教学的介质,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应该把教材看成是一种有待于师生共同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师生应该利用各自的生活实践共同合作,共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每堂课应该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2.联系生活,体验感悟
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课文中生活的相似性体验。如学习《背影》时,为了要学生体验父亲为了儿子买橘子时,儿子看见父亲的背影而“流泪”这一情感,老师引导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父母使自己感动得流泪的一件事。一位男生说:“我爸爸是位交警,平时工作很忙,有一次星期天晚上我到学校,工作了一天的他坚持要送我,到了学校后,他又忙着帮我铺床、擦桌。当他忙完转身要走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此刻,老师抓住时机说:“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父母对人民的关心爱护就能随时感觉得到。同样,《背影》的作者在看见他父亲辛劳的为自己买橘子后,感激的泪水也就自然地流出来了。在随后的朗读中,同学们读得真切感人,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而更多更好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一种情感的体验生活与共。联系生活,借助想像,学生可以体验到未曾经历的事。
3.丰富课外知识
讲课时教师注意引进许多课本外的知识,或对比、或解释、或补充,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后,老师为学生荐读了《为缪贤叫好》这篇时。此文一反传统的认识,把“完璧归赵”,“绳池会”、“将相和欢”的头功记在缪贤头上,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根本原因在于缪贤善于推荐,善于用人,能否知人善任正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学生当然会备感兴趣,文章分析问题有理有据,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兴趣盎然,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在写作中“求异”方能“出新”的道理,而且学会了运用有力的诊断证明论点的方法。
教學实践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传统的在课堂上单纯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改变了面貌,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出来,让其充满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