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大学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大学成为用文化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规范人的家园。
关键词: 和谐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 创新
一、引言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春分化雨。党中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1]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和谐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逻辑前提,也是适应新时期、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规范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近些年,人们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谈论颇多,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人士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但对究竟什么是校园文化的内涵至今未有定论。这里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办学中的硬件与软件、外显文化与隐性文化两部分;三是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社会亚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风为灵魂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教育[3]。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由师生参与创办的校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4]。大学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道德风尚等,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弥漫在大学校园里,校园人似乎不觉,却又处处可见,对校园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内驱力[5]。有鉴于此,高校的管理者应当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校园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过程中,敢于创新,打破常规,用全新的理念打造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生态,让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凝神聚力、引领潮流、塑造心灵的积极作用。
三、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目标
袁贵仁曾在《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一文中指出,大学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的确这一说法很有道理,因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那么,大学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或者说用什么手段培养人才呢?答案是“文化”[6]。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及培育人。从起源上来说,文化是“人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上来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熏陶人,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大学就是通过“文化”这个手段培养人、“创造”人的。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7]。此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和任务。只有建设好校园文化,才可以说这个大学的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了,否则评价这所大学时就不能说其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如此之重大、影响如此之深远,那么我们怎样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得丰富多彩、内容充实、民主活泼、题材新颖、富于时代气息;又怎样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新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是生长、发展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审视
1.过于强调物质文化建设,不注重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目前我国有很多大学片面强调“物质利益至上的理念”,拜金主义滋生蔓延,“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盛行,严重污染“象牙塔”的纯洁性。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制度文化赋予物质文化以生命和活力,不能构建起科学的制度文化,就很难建设高水平的大学。
2.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化建设不能协调发展。校园物质文化只能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载体,其核心内涵是校园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离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文化建设的意义,不利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3.大学校园文化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低。有些大学不重视校园多元文化的协调发展,甚至对其他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进行打压,限制其发展,固然这在维护主导文化的导向作用上很重要,却忽视当代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渴求,缺少大学生们的热情参与,校园文化生活失去生机和活力。
4.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全员共建意识。缺乏共建意识,这和大学自建立以来就自上而下推行命令性的行政管理有关,缺少民主气息,所以导致很多师生总是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和学校领导有关,自己参不参与都无关紧要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五、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 1.树立以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为指南的校园文化创新的意识。以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为指南,使我们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时不至于误入歧途。树立这一意识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思想导向,始终不渝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广大师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重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高境界的作用,使广大师生员工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和民主气息的环境里,为他们成长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3.搞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学校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学生起着强烈的影响、感召和鼓励作用。学校的精神文化愈发达,愈能凝聚师生的意志、激发师生的追求、振奋师生的精神斗志。
4.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1)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等,通过观看影片、参加专题报告会、读报心得座谈会、板报宣传等形式,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2)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们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挑战前沿科学技术,勇攀科学高峰。(3)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4)开展美育教育,提高大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建设校园文化教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搭建一个现代化校园文化教育平台,使之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素质、发展个性特长的大舞台[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655.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157.
[4]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266.
[5]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6):103.
[6]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7]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1):17.
[8]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思考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208.
关键词: 和谐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 创新
一、引言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春分化雨。党中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1]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和谐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逻辑前提,也是适应新时期、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规范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近些年,人们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谈论颇多,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人士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但对究竟什么是校园文化的内涵至今未有定论。这里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办学中的硬件与软件、外显文化与隐性文化两部分;三是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社会亚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风为灵魂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教育[3]。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由师生参与创办的校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4]。大学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道德风尚等,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弥漫在大学校园里,校园人似乎不觉,却又处处可见,对校园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内驱力[5]。有鉴于此,高校的管理者应当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校园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过程中,敢于创新,打破常规,用全新的理念打造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生态,让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凝神聚力、引领潮流、塑造心灵的积极作用。
三、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目标
袁贵仁曾在《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一文中指出,大学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的确这一说法很有道理,因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那么,大学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或者说用什么手段培养人才呢?答案是“文化”[6]。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及培育人。从起源上来说,文化是“人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上来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熏陶人,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大学就是通过“文化”这个手段培养人、“创造”人的。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7]。此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和任务。只有建设好校园文化,才可以说这个大学的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了,否则评价这所大学时就不能说其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如此之重大、影响如此之深远,那么我们怎样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得丰富多彩、内容充实、民主活泼、题材新颖、富于时代气息;又怎样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新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是生长、发展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审视
1.过于强调物质文化建设,不注重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目前我国有很多大学片面强调“物质利益至上的理念”,拜金主义滋生蔓延,“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盛行,严重污染“象牙塔”的纯洁性。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制度文化赋予物质文化以生命和活力,不能构建起科学的制度文化,就很难建设高水平的大学。
2.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化建设不能协调发展。校园物质文化只能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载体,其核心内涵是校园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离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文化建设的意义,不利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3.大学校园文化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低。有些大学不重视校园多元文化的协调发展,甚至对其他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进行打压,限制其发展,固然这在维护主导文化的导向作用上很重要,却忽视当代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渴求,缺少大学生们的热情参与,校园文化生活失去生机和活力。
4.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全员共建意识。缺乏共建意识,这和大学自建立以来就自上而下推行命令性的行政管理有关,缺少民主气息,所以导致很多师生总是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和学校领导有关,自己参不参与都无关紧要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五、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 1.树立以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为指南的校园文化创新的意识。以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为指南,使我们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时不至于误入歧途。树立这一意识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思想导向,始终不渝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广大师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重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高境界的作用,使广大师生员工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和民主气息的环境里,为他们成长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3.搞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学校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学生起着强烈的影响、感召和鼓励作用。学校的精神文化愈发达,愈能凝聚师生的意志、激发师生的追求、振奋师生的精神斗志。
4.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1)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等,通过观看影片、参加专题报告会、读报心得座谈会、板报宣传等形式,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2)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们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挑战前沿科学技术,勇攀科学高峰。(3)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4)开展美育教育,提高大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建设校园文化教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搭建一个现代化校园文化教育平台,使之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素质、发展个性特长的大舞台[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655.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157.
[4]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266.
[5]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6):103.
[6]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7]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1):17.
[8]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思考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