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个学生的心中都蕴藏着或多或少的一点情感。但要挖掘出来往往需要教师的情感撞击,也就是“煽情”。教师要想掌握“煽情”,首先他应该是有“情”的。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试问又怎样去“引情”、“煽情”呢?所以,我对语文教学中“煽情”作了大胆的探究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以情燃情 以情传情 引情入境 情感撞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35-02
自从我开始接任语文教学,我心深处便有一个信念——要让孩子们和我一样喜欢上语文,爱上语文课。于是我学会了“煽情”。然而“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要求教师深研教材,感受文之情感,在体会、感受、欣赏、领悟、想象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文之情而动容,为文之理而拍案。苏霍姆林斯基说:“书是用心灵去碰撞的。”“心灵”指的就是满怀的激情。那么如何激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呢?李吉林老师早已为我们作好了典范。教师首先自己是爱课文的,是被课文所感动的,只有自己对周总理有深深缅怀爱戴之情的教师才能唤起学生对痛失总理的悲哀。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氛围、渲染情调,使课未始,情先入;课已完,情未了。与作者同喜同悲、同悲同愤。只有教师首先陶醉在文章之中,才可能情从心发,进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这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但我一直努力地不间断地尝试着。我以为,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及情感的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孩子们感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感召力!而老师的情感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导体,就是火种。
一、读中激情燃情
教师的精神水准和语言素养是其语文教育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阅读相当重要。在我们的课文里,满贮着从古至今的文化精华,潢贮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潢贮着异彩纷呈的美!如果没有教师对教育的深刻把握,没有教师溢于胸中饱满的激情朗读,学生怎么能感受到文章真情实境的美呢?
当二胡幽咽的声音响起,心里流淌的是一丝平静与安宁,似乎能与枯瘦的阿炳对坐,不用说话,自然能感觉到那一丝的悲凉。
当《向日葵》以炫目的黄色奔涌到我的眼前,梵高的倔强、执著,梵高的失落、无奈,他的只为艺术而活的灵魂,能不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
当天边亮起一道彩虹,老斑羚用生命构筑成另一道彩虹;当油锅里的黄鳝弓起身子只为保护腹中的小黄鳝;当一对年轻夫妇托起他们的孩子随着缆车坠入深谷;当……一个语文教师怎会不泪如泉涌?
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写的“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那样,语文教师要“深情地栖居于教育之中”。
当我们走进教室和学生一起品读美文,你的感悟对学生是何等重要。做语文教师的倘若无法感悟作品,又怎能感染学生,使其一同走进文章的意境、情感之中去?当我们的语文教师无法感知作品的情感之深,行文的流畅之美,作者的体验之切,又怎么能激情燃情于学生?
《鸟的天堂》是一篇充满激情和精采描述的好文章。“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这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个“应接不暇”就把鸟的“多”充分体现了出来,一个“啊”字更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美。整篇文章的语言都是这样的感情丰富,像这样的课文,如果教师的脸上没有飞扬的神采,语言没有激动的音调,孩子们如何感悟到作家丰富的情感,感受作家透明的睿智?这都需要教师在朗读中去提升、去渲染、去引导、去开启!
好的文章意蕴丰富,回味无穷。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充满了飞腾的想象和创新,语文老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动于衷发于声的优美的感人至深的朗诵,让孩子们远离庸俗,走向高尚,点燃孩子心中的情,当孩子们在审美中自由翱翔时,他们自然会形成了对文学的向往,孩子们的心会和作家的心在一起跳动!
二、教师点拨,以情传情
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缕缕阳光是天宇与地球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教师本身就是一座桥梁,是学生在“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一座情感的桥梁。我们要把这些铅印的文字转换成充盈着诱人魅力的音符!把课本上的平面的、一维的语言文字变成了一种“立体的交响”——让孩子们在“方寸”之间乘上飞毯,领略世界各地的迤逦风情,感受上古时代的洪荒混沌……
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用情绪去感染学生,用自然流淌妙语佳句牵引学生,用精当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更切。
在教学《长城》时,我先利用媒体展示有关长城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以情入手,学生们首先从视觉上感受长城这一浩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进而了解文中所描写的我国人民建造长城的艰辛。我摒弃逐节讲解,注重语言实践,紧紧抓住整体,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重点词句,让学生在朗读中淋漓尽致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我还创设了“学生充当导游”的情景,长城作为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你该怎样向外国游客介绍呢?同学们细腻地把建造长城的艰辛过程讲述给“客人”听,讲得那么地投入,仿佛置身于现场。最后,师生齐读课文把对古代劳动人工智慧的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师熟悉教材、理清思路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围绕调动学生的情绪发展为课堂主旨。教师要善点拔,要善于设疑激趣,要善于组织讨论。我们要让每一个的语文课堂场景成为学生激情动魄的体验和终身难忘的经历,成为学生积极的生命流程中温暖的驿站。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就是活的源泉!
三、领悟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项艺术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自己在教学《丰碑》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练中悟情
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有激情,“情”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亦是如此,它不应该是简单独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地进行纯技术性的训练,不应该舍弃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特的体验、感受、品位,而应该是一种情感体验的升华。丰富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为语言文字训练注入情感的力量,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贯渗透的教学理念。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感情基调很悲的童话故事。为了激活孩子们的那颗同情之心,在结束课文教学之后,我试着让孩子们读读、说说、演演。读:“文中小女孩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难道我们不应该通过凄美的语言来同情同情小女孩吗?”说:在感受了文凄调悲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面对这样的社会制度,你作为小女孩的同龄人,你不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吗?”积压在孩子们心头的情感喷发了,有的说:“啊,小女孩,你真是可怜!”有的说:“如果你生活在我们这个美好的社会里,有我们的党的关怀,说不定咱们还是同学呢!”……演:让孩子们当一回导演,把这个凄美的故事表演出来,不断激发出孩子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
“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才是有功底的语文教师。我一直摒弃在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中堆砌理智知识,并以此来评判孩子的发展,而应在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和一定深度的情感体验中生成丰富的生命个体,做一个“多情”的语文教师,是我一直追求的梦!
参考文献:
[1]朱美兰. 语文教学中的“煽情”高招[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0(15).
[2]韩蕾, 孟丽华. 语文教学中的煽情传神法[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13):33-33.
[3]徐兆云. 语文教学中用语言文字煽情[J]. 基础教育, 2002(2):31-32.
【关键词】以情燃情 以情传情 引情入境 情感撞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35-02
自从我开始接任语文教学,我心深处便有一个信念——要让孩子们和我一样喜欢上语文,爱上语文课。于是我学会了“煽情”。然而“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要求教师深研教材,感受文之情感,在体会、感受、欣赏、领悟、想象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文之情而动容,为文之理而拍案。苏霍姆林斯基说:“书是用心灵去碰撞的。”“心灵”指的就是满怀的激情。那么如何激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呢?李吉林老师早已为我们作好了典范。教师首先自己是爱课文的,是被课文所感动的,只有自己对周总理有深深缅怀爱戴之情的教师才能唤起学生对痛失总理的悲哀。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氛围、渲染情调,使课未始,情先入;课已完,情未了。与作者同喜同悲、同悲同愤。只有教师首先陶醉在文章之中,才可能情从心发,进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这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但我一直努力地不间断地尝试着。我以为,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及情感的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孩子们感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感召力!而老师的情感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导体,就是火种。
一、读中激情燃情
教师的精神水准和语言素养是其语文教育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阅读相当重要。在我们的课文里,满贮着从古至今的文化精华,潢贮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潢贮着异彩纷呈的美!如果没有教师对教育的深刻把握,没有教师溢于胸中饱满的激情朗读,学生怎么能感受到文章真情实境的美呢?
当二胡幽咽的声音响起,心里流淌的是一丝平静与安宁,似乎能与枯瘦的阿炳对坐,不用说话,自然能感觉到那一丝的悲凉。
当《向日葵》以炫目的黄色奔涌到我的眼前,梵高的倔强、执著,梵高的失落、无奈,他的只为艺术而活的灵魂,能不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
当天边亮起一道彩虹,老斑羚用生命构筑成另一道彩虹;当油锅里的黄鳝弓起身子只为保护腹中的小黄鳝;当一对年轻夫妇托起他们的孩子随着缆车坠入深谷;当……一个语文教师怎会不泪如泉涌?
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写的“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那样,语文教师要“深情地栖居于教育之中”。
当我们走进教室和学生一起品读美文,你的感悟对学生是何等重要。做语文教师的倘若无法感悟作品,又怎能感染学生,使其一同走进文章的意境、情感之中去?当我们的语文教师无法感知作品的情感之深,行文的流畅之美,作者的体验之切,又怎么能激情燃情于学生?
《鸟的天堂》是一篇充满激情和精采描述的好文章。“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这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个“应接不暇”就把鸟的“多”充分体现了出来,一个“啊”字更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美。整篇文章的语言都是这样的感情丰富,像这样的课文,如果教师的脸上没有飞扬的神采,语言没有激动的音调,孩子们如何感悟到作家丰富的情感,感受作家透明的睿智?这都需要教师在朗读中去提升、去渲染、去引导、去开启!
好的文章意蕴丰富,回味无穷。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充满了飞腾的想象和创新,语文老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动于衷发于声的优美的感人至深的朗诵,让孩子们远离庸俗,走向高尚,点燃孩子心中的情,当孩子们在审美中自由翱翔时,他们自然会形成了对文学的向往,孩子们的心会和作家的心在一起跳动!
二、教师点拨,以情传情
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缕缕阳光是天宇与地球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教师本身就是一座桥梁,是学生在“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一座情感的桥梁。我们要把这些铅印的文字转换成充盈着诱人魅力的音符!把课本上的平面的、一维的语言文字变成了一种“立体的交响”——让孩子们在“方寸”之间乘上飞毯,领略世界各地的迤逦风情,感受上古时代的洪荒混沌……
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用情绪去感染学生,用自然流淌妙语佳句牵引学生,用精当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更切。
在教学《长城》时,我先利用媒体展示有关长城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以情入手,学生们首先从视觉上感受长城这一浩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进而了解文中所描写的我国人民建造长城的艰辛。我摒弃逐节讲解,注重语言实践,紧紧抓住整体,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重点词句,让学生在朗读中淋漓尽致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我还创设了“学生充当导游”的情景,长城作为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你该怎样向外国游客介绍呢?同学们细腻地把建造长城的艰辛过程讲述给“客人”听,讲得那么地投入,仿佛置身于现场。最后,师生齐读课文把对古代劳动人工智慧的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师熟悉教材、理清思路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围绕调动学生的情绪发展为课堂主旨。教师要善点拔,要善于设疑激趣,要善于组织讨论。我们要让每一个的语文课堂场景成为学生激情动魄的体验和终身难忘的经历,成为学生积极的生命流程中温暖的驿站。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就是活的源泉!
三、领悟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项艺术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自己在教学《丰碑》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练中悟情
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有激情,“情”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亦是如此,它不应该是简单独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地进行纯技术性的训练,不应该舍弃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特的体验、感受、品位,而应该是一种情感体验的升华。丰富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为语言文字训练注入情感的力量,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贯渗透的教学理念。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感情基调很悲的童话故事。为了激活孩子们的那颗同情之心,在结束课文教学之后,我试着让孩子们读读、说说、演演。读:“文中小女孩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难道我们不应该通过凄美的语言来同情同情小女孩吗?”说:在感受了文凄调悲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面对这样的社会制度,你作为小女孩的同龄人,你不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吗?”积压在孩子们心头的情感喷发了,有的说:“啊,小女孩,你真是可怜!”有的说:“如果你生活在我们这个美好的社会里,有我们的党的关怀,说不定咱们还是同学呢!”……演:让孩子们当一回导演,把这个凄美的故事表演出来,不断激发出孩子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
“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才是有功底的语文教师。我一直摒弃在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中堆砌理智知识,并以此来评判孩子的发展,而应在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和一定深度的情感体验中生成丰富的生命个体,做一个“多情”的语文教师,是我一直追求的梦!
参考文献:
[1]朱美兰. 语文教学中的“煽情”高招[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0(15).
[2]韩蕾, 孟丽华. 语文教学中的煽情传神法[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13):33-33.
[3]徐兆云. 语文教学中用语言文字煽情[J]. 基础教育, 2002(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