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先生在教学论方面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即“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应当怎样学,怎样学就应当怎样教,教和学都要作为中心。…‘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教学做合一”将教师、课本、学生三者整合在一起,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中生成和构建自己的真知,构建“真教”与“真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以陶先生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教学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样教,学生便怎样学,学生很难有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因此,“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这意味着作为老师要时时有“学生立场”,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参照自身的教学,有效的教与学才有可能产生,课堂教学中,教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促使学生最佳地学。“三维”目标的提出,就是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通过学习化学,在化学知识、思维能力、学习化学的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成长,以促成其化学科学素养和思维素养的提高,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例如,笔者在上“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这节课时,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能力,不再采用“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看边记”的方法,而是安排了一系列的学生探究:有实验药品的探究、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探究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只是提供一些药品和实验仪器,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实验室氧气的制法等)基础上分析、对比、归纳并进行实验,堂课上学生个个都很积极,都在动脑、动手,而且进行了实验评比,看谁能比较快地收集到一满瓶二氧化碳。最后由学生交流总结这节课的收获: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发生装置应该根据药品的状态以及反应的条件来选择,收集装置应该根据气体的性质来选择等。同时学生还在实验过程中组装了多套有创意的发生装置以及气密性检查的方法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科学思维和素养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也是切实有效的。
二、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学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切人口,以接近学生化学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心理学认为,如果课堂教学的设计能使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与新的教学任务之间找到“相似块”,大脑将极度兴奋,快速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激活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教师应熟悉学生化学学习的经历,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究欲。例如,笔者在上酸碱指示剂这节课时,向学生讲解概念:像这样遇到酸或碱的溶液而显示不同颜色的指示剂叫做酸碱指示剂,同时介绍了指示剂的由来:英国化学家波义尔从紫罗兰花花辦遇酸变红的现象得到启示,用各种植物做实验,发现一种叫石蕊的地衣,遇酸变红,遇碱变蓝,从中提取了有用的成分,制取了如今实验室常用的指示剂——石蕊试剂,它其实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色素。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提出问题:其他花辦、果实中的色素能不能用来作为酸碱指示剂呢?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笔者就如何从花辦、果实中提取色素以及如何来判断能否作为酸碱指示剂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提供实验所需物品(植物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带来):月季花、山茶花、胡萝卜和紫的卷心菜、酒精以及其他相关酸或碱的溶液。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植物的汁液遇到酸或碱的溶液有的显色明显,有的一般,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颜色才可以用来作为酸碱指示剂。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得十分积极和活跃,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求知和探究欲望得到了满足,化学学习的方法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了实处。
三、教学做合一,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还意味着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做”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此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将学生个体学习引向合作学习,要切实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解放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一个问题,老师不是传授学生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把如何得到这个解决方法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例如,笔者在讲中考复习题“请你设计实验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时,首先指出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可以借助明显的现象,如颜色改变、有气体或沉淀产生来判断,课本上通过加入指示剂颜色改变来判断,溶液颜色改变说明发生了反应,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来判断吗?随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和方法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通过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活泼金属,如果没有气泡产生说明发生了反应;有的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碳酸盐,如果没有气泡说明发生了反应;有的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等,如果没有沉淀说明没有氢氧化钠,说明发生了反应;……学生的思路很开阔。随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得很积极,每位学生都做得很认真,有的学生没有看到预期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思维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延伸。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谈论,不难得出结论:可能是某一种反应物有剩余,老师可以顺势提出怎样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时反应物有剩余等问题,一堂课学生的思维一直是处于灵动状态,既帮助学生梳理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等基础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体现,以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要出发开展“教”,让学生确切地“学”和“做”,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凸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化学课堂成为全体师生参与并获得求知成功体验的课堂。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教学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样教,学生便怎样学,学生很难有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因此,“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这意味着作为老师要时时有“学生立场”,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参照自身的教学,有效的教与学才有可能产生,课堂教学中,教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促使学生最佳地学。“三维”目标的提出,就是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通过学习化学,在化学知识、思维能力、学习化学的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成长,以促成其化学科学素养和思维素养的提高,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例如,笔者在上“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这节课时,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能力,不再采用“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看边记”的方法,而是安排了一系列的学生探究:有实验药品的探究、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探究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只是提供一些药品和实验仪器,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实验室氧气的制法等)基础上分析、对比、归纳并进行实验,堂课上学生个个都很积极,都在动脑、动手,而且进行了实验评比,看谁能比较快地收集到一满瓶二氧化碳。最后由学生交流总结这节课的收获: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发生装置应该根据药品的状态以及反应的条件来选择,收集装置应该根据气体的性质来选择等。同时学生还在实验过程中组装了多套有创意的发生装置以及气密性检查的方法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科学思维和素养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也是切实有效的。
二、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学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切人口,以接近学生化学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心理学认为,如果课堂教学的设计能使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与新的教学任务之间找到“相似块”,大脑将极度兴奋,快速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激活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教师应熟悉学生化学学习的经历,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究欲。例如,笔者在上酸碱指示剂这节课时,向学生讲解概念:像这样遇到酸或碱的溶液而显示不同颜色的指示剂叫做酸碱指示剂,同时介绍了指示剂的由来:英国化学家波义尔从紫罗兰花花辦遇酸变红的现象得到启示,用各种植物做实验,发现一种叫石蕊的地衣,遇酸变红,遇碱变蓝,从中提取了有用的成分,制取了如今实验室常用的指示剂——石蕊试剂,它其实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色素。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提出问题:其他花辦、果实中的色素能不能用来作为酸碱指示剂呢?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笔者就如何从花辦、果实中提取色素以及如何来判断能否作为酸碱指示剂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提供实验所需物品(植物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带来):月季花、山茶花、胡萝卜和紫的卷心菜、酒精以及其他相关酸或碱的溶液。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植物的汁液遇到酸或碱的溶液有的显色明显,有的一般,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颜色才可以用来作为酸碱指示剂。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得十分积极和活跃,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求知和探究欲望得到了满足,化学学习的方法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了实处。
三、教学做合一,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还意味着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做”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此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将学生个体学习引向合作学习,要切实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解放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一个问题,老师不是传授学生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把如何得到这个解决方法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例如,笔者在讲中考复习题“请你设计实验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时,首先指出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可以借助明显的现象,如颜色改变、有气体或沉淀产生来判断,课本上通过加入指示剂颜色改变来判断,溶液颜色改变说明发生了反应,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来判断吗?随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和方法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通过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活泼金属,如果没有气泡产生说明发生了反应;有的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碳酸盐,如果没有气泡说明发生了反应;有的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等,如果没有沉淀说明没有氢氧化钠,说明发生了反应;……学生的思路很开阔。随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得很积极,每位学生都做得很认真,有的学生没有看到预期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思维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延伸。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谈论,不难得出结论:可能是某一种反应物有剩余,老师可以顺势提出怎样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时反应物有剩余等问题,一堂课学生的思维一直是处于灵动状态,既帮助学生梳理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等基础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体现,以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要出发开展“教”,让学生确切地“学”和“做”,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凸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化学课堂成为全体师生参与并获得求知成功体验的课堂。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