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几年前次贷危机的爆发所演变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今年8月受美国债务期限到期影响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所引发的一系列股市动荡,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已势不可挡,而作为金融工具的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在获得肯定的同时,也遭到许多权威专家与学者的质疑,一次又一次的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本文在比照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上,浅显的探讨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论、公允价值存在的意义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一系列重大改革都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发展、繁荣,都一一暴露出传统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缺陷,却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推上了会计历史的舞台。公允价值在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相关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自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所演变成为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使得针对金融资产,尤其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唯一相关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在正确计量企业金融资产上遭到了严重的质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的浪尖。本文在比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之上,浅显的探讨公允价值在计量企业资产和负债方面所存在的意义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计量客体能够用特定计量单位测定或计量某一事物的某一特性或某一方面,财务会计中计量属性是指资产,负债等要素可用财务形式定量化的方面,即能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方面。历史成本就代表了过去时点的计量,是资源在初始获得时付出的成本或交易的价格,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计量属性在传统会计理论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成本是市场上客观存在的成交价格,而且有会计凭证作为依据,因而历史成本通常被认为是可验证的。二是运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会计自发要求记录过去所有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从而可以保证会计记录的连续性和客观性。这一特点是其他计量属性所不具有的。三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可以在持有资产不加工、不变化时,不必考虑持有资产价格的变化,从而大大减少了核算的工作量,降低了核算成本。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可追溯性和可靠性,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根据财务报表获得资产特别是非货币性资产相关历史数据。但历史成本计量在越来越多的经济事项上揭示出的矛盾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它作为最基本会计计量属性的根基。首先,历史成本在由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而造成的整体物价上下波动的经济环境中不能正确反映资源的真实价格,物价发生变化时,不同时期交易的资产或负债不能简单相加或相减,由未经调整的历史成本计量而得到的财务数据往往缺乏可比性。其次,历史成本计量显示的只是资产或负债在取得或处置时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却忽视资产或负债在继续持有时价值的变动以及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由此导致利润或损失的虚增也无法正确披露。另外,历史成本反映的是过去的财务信息,与现行市场价格的分离,对未来财务状况预测的缺失,都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在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方面表现薄弱。特别是表现在金融衍生工具上,“20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这些方面的局限都明显削弱了在历史成本计量条件下的财务信息对相关使用者的有用性。
二、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论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了解公允价值首先就需要了解公允价值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6年的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认为公允价值是主体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一项资产将会受到或转让一项负债将要支付的价格,是交易双方自愿购买和出售一项资源的金额;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基本准则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允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从以上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强调了交易的双方是在不存在关联关系以及强制的条件下制定的购买,承担,支付或清算价格;是双方在熟悉各自情况,自愿的前提下完成的交易;交易价格是缺乏真实交易下的一种估计价格,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现行交易达成的金额。针对公允价值的估计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级是指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所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二级是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三级则是在活跃市场上既没有相同也没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这时的公允价值的估计就需要利用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当今的财务会计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受托者接受委托者的委托管理企业资源,并定期向委托者解释,说明企业经济活动,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受托责任观。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包括股东,债权人等在内的相关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扩大与需求的转变以及资本市场高速发展带来的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变革,企业股权分散化程度的提高,都使得财务会计向致力于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经济信息的方向转移,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越来越收到人们的关注。另外,投资和融资活动在企业活动中的突出表现,金融工具的创新冲击了传统的收益模式,对全面收益的呼声要求企业不仅披露已实现和已确认的收益,同时强调把绕过收益表而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里部分未实现的收益集中起来,全面反映除所有者投资和分配权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然而历史成本在这两方面表现无力,需要引入其他的计量属性加以弥补,由此催生出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一种改革传统会计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面向新的,变化的经济环境的计量模式,它发展的不可逆转主要表现为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面临风险的不断加大,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繁荣的形势下,公允价值计量较历史成本计量更能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公允价值另一方面能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动,以及资源持有,增值或减值情况,在资产负债表日披露真实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识别相关投融资事项带来的风险与确定性,给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利的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管理业绩并进行财务预测的会计信息。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局限
财务会计的主要信息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两者为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必不可少。相关性是使决策者了解企业过去已经发生,观察现在正在发生,预测未来即将发生的经济事项并用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与现金流量,最终导致使用者决策上差别的财务信息。可靠性则指财务信息能真实,不偏不倚的反映经济事项的内容,它包括可验证性、中立性和真实性3种特性。
公允价值建立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双方熟悉情况,自愿进行的交易,它能以一种公平、公允、公开的形式在活跃市场上对企业资源加以衡量,所以资产和负债内在价值更能被信息使用者认识与理解,也更有益其决策。但由于公允价值的“价值”归根结底是一种效用价值,同一物体的效用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甚至对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评价尺度,这是公允价值导致资本市场混乱及其面临困难的根本原因。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价格是一种在活跃市场里的估计价格,若一项资产缺乏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此时就这项资产双方交易时估计的价格并不是在市场上直接观察得到的,不具有代表性,难以保证其价格的客观性。另外,针对市场上众多相关利益主体,他们各自存在不同,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利益目标,更有甚者,一方主体凌驾于另一方主体之上,能够操控整项交易,那么这时难以保证双方间进行购买,支付的“公允价值”实际上是真正的“公允”。所以由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当前公允价值的计量多限于对活跃市场里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甚至是金融衍生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在一级估计条件下可在市场直接获得交易价格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所获信息的可靠性尚有待商榷,在二、三级估计下,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就更加缺乏可靠性,在一些极端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会带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价格上的巨大波动。例如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众多美国金融学界的专家、学者不禁开始质疑公允价值。他们认为许多金融资产已经失去了活跃的市场,金融产品的价格纷纷大起大落,在这种条件下即使一级估价时的市场价格也不能代表公允价格,此时所得到的资产市场价值与其内在的真实价值是有很大差距的。那么在面对动荡的经济环境时,如何权衡和把握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间的相互关系,最大程度的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历史成本计量虽然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济事项,对于现在或未来的经济决策缺乏相关性,但在如实记录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方面,有一定的可取性。公允价值在提供相关信息以预测经济利益流动方面表现突出,然而市场交易估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减少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间并非绝对的对立,历史成本代表的是过去的公允价值。鉴于此,不能单方面的孤立历史成本,而盲目推崇公允价值,反过来,亦不能固守历史成本,而不懂变通。现阶段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还需慎重,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甚发达,资本市场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保持历史成本计量的主导地位,适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循序渐进,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与在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的推广、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以及会计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 2007,(02):24-30.
[2]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 1997,(12):1-4.
[3]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 2006(09):7~14.
[4] 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J].财会月刊(会计),2005,(10):5-6.
[5]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46-160.
[6] 程春晖.全面收益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14-48.
关键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一系列重大改革都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发展、繁荣,都一一暴露出传统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缺陷,却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推上了会计历史的舞台。公允价值在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相关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自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所演变成为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使得针对金融资产,尤其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唯一相关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在正确计量企业金融资产上遭到了严重的质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的浪尖。本文在比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之上,浅显的探讨公允价值在计量企业资产和负债方面所存在的意义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计量客体能够用特定计量单位测定或计量某一事物的某一特性或某一方面,财务会计中计量属性是指资产,负债等要素可用财务形式定量化的方面,即能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方面。历史成本就代表了过去时点的计量,是资源在初始获得时付出的成本或交易的价格,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计量属性在传统会计理论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成本是市场上客观存在的成交价格,而且有会计凭证作为依据,因而历史成本通常被认为是可验证的。二是运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会计自发要求记录过去所有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从而可以保证会计记录的连续性和客观性。这一特点是其他计量属性所不具有的。三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可以在持有资产不加工、不变化时,不必考虑持有资产价格的变化,从而大大减少了核算的工作量,降低了核算成本。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可追溯性和可靠性,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根据财务报表获得资产特别是非货币性资产相关历史数据。但历史成本计量在越来越多的经济事项上揭示出的矛盾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它作为最基本会计计量属性的根基。首先,历史成本在由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而造成的整体物价上下波动的经济环境中不能正确反映资源的真实价格,物价发生变化时,不同时期交易的资产或负债不能简单相加或相减,由未经调整的历史成本计量而得到的财务数据往往缺乏可比性。其次,历史成本计量显示的只是资产或负债在取得或处置时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却忽视资产或负债在继续持有时价值的变动以及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由此导致利润或损失的虚增也无法正确披露。另外,历史成本反映的是过去的财务信息,与现行市场价格的分离,对未来财务状况预测的缺失,都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在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方面表现薄弱。特别是表现在金融衍生工具上,“20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这些方面的局限都明显削弱了在历史成本计量条件下的财务信息对相关使用者的有用性。
二、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论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了解公允价值首先就需要了解公允价值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6年的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认为公允价值是主体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一项资产将会受到或转让一项负债将要支付的价格,是交易双方自愿购买和出售一项资源的金额;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基本准则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允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从以上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强调了交易的双方是在不存在关联关系以及强制的条件下制定的购买,承担,支付或清算价格;是双方在熟悉各自情况,自愿的前提下完成的交易;交易价格是缺乏真实交易下的一种估计价格,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现行交易达成的金额。针对公允价值的估计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级是指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所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二级是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三级则是在活跃市场上既没有相同也没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这时的公允价值的估计就需要利用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当今的财务会计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受托者接受委托者的委托管理企业资源,并定期向委托者解释,说明企业经济活动,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受托责任观。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包括股东,债权人等在内的相关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扩大与需求的转变以及资本市场高速发展带来的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变革,企业股权分散化程度的提高,都使得财务会计向致力于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经济信息的方向转移,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越来越收到人们的关注。另外,投资和融资活动在企业活动中的突出表现,金融工具的创新冲击了传统的收益模式,对全面收益的呼声要求企业不仅披露已实现和已确认的收益,同时强调把绕过收益表而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里部分未实现的收益集中起来,全面反映除所有者投资和分配权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然而历史成本在这两方面表现无力,需要引入其他的计量属性加以弥补,由此催生出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一种改革传统会计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面向新的,变化的经济环境的计量模式,它发展的不可逆转主要表现为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面临风险的不断加大,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繁荣的形势下,公允价值计量较历史成本计量更能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公允价值另一方面能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动,以及资源持有,增值或减值情况,在资产负债表日披露真实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识别相关投融资事项带来的风险与确定性,给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利的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管理业绩并进行财务预测的会计信息。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局限
财务会计的主要信息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两者为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必不可少。相关性是使决策者了解企业过去已经发生,观察现在正在发生,预测未来即将发生的经济事项并用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与现金流量,最终导致使用者决策上差别的财务信息。可靠性则指财务信息能真实,不偏不倚的反映经济事项的内容,它包括可验证性、中立性和真实性3种特性。
公允价值建立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双方熟悉情况,自愿进行的交易,它能以一种公平、公允、公开的形式在活跃市场上对企业资源加以衡量,所以资产和负债内在价值更能被信息使用者认识与理解,也更有益其决策。但由于公允价值的“价值”归根结底是一种效用价值,同一物体的效用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甚至对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评价尺度,这是公允价值导致资本市场混乱及其面临困难的根本原因。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价格是一种在活跃市场里的估计价格,若一项资产缺乏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此时就这项资产双方交易时估计的价格并不是在市场上直接观察得到的,不具有代表性,难以保证其价格的客观性。另外,针对市场上众多相关利益主体,他们各自存在不同,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利益目标,更有甚者,一方主体凌驾于另一方主体之上,能够操控整项交易,那么这时难以保证双方间进行购买,支付的“公允价值”实际上是真正的“公允”。所以由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当前公允价值的计量多限于对活跃市场里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甚至是金融衍生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在一级估计条件下可在市场直接获得交易价格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所获信息的可靠性尚有待商榷,在二、三级估计下,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就更加缺乏可靠性,在一些极端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会带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价格上的巨大波动。例如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众多美国金融学界的专家、学者不禁开始质疑公允价值。他们认为许多金融资产已经失去了活跃的市场,金融产品的价格纷纷大起大落,在这种条件下即使一级估价时的市场价格也不能代表公允价格,此时所得到的资产市场价值与其内在的真实价值是有很大差距的。那么在面对动荡的经济环境时,如何权衡和把握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间的相互关系,最大程度的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历史成本计量虽然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济事项,对于现在或未来的经济决策缺乏相关性,但在如实记录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方面,有一定的可取性。公允价值在提供相关信息以预测经济利益流动方面表现突出,然而市场交易估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减少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间并非绝对的对立,历史成本代表的是过去的公允价值。鉴于此,不能单方面的孤立历史成本,而盲目推崇公允价值,反过来,亦不能固守历史成本,而不懂变通。现阶段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还需慎重,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甚发达,资本市场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保持历史成本计量的主导地位,适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循序渐进,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与在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的推广、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以及会计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 2007,(02):24-30.
[2]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 1997,(12):1-4.
[3]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 2006(09):7~14.
[4] 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J].财会月刊(会计),2005,(10):5-6.
[5]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46-160.
[6] 程春晖.全面收益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