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治疗进展

来源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mao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儿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呼吸道上下的乳头状瘤病,是一种高度复发性和侵袭性的疾病。患儿可出现声音嘶哑症状,严重时有呼吸困难表现。乳头状瘤疾病常为HPV6和HPV11感染,可由于分娩时患儿经母亲产道感染乳头状瘤病毒所致。手术是治疗的主要的方法,但不能根治,往往因为多次手术给患儿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故需要其他药物来辅助治疗。本文综述概括了目前各种治疗小儿乳头状瘤的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更加稳定更符合生理功能的颏部截骨整形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患有颏后缩并伴有长颏畸形的患者采用口内切口卯榫状改良颏部截骨整形术,术中在颏部截骨的近心端及远心端游离骨段形成卯榫结构,通过患者术前术后对比和放射学检查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唇龈沟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肿、无感染、无骨坏死等并发症。术中实测颏前点,平均前移(7.4±1.1) mm;颏部水平去除骨块厚度平均(4.1
目的探讨针对不同类型鼻部缺损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鼻部缺损患者根据鼻部缺损范围大小、亚单位损伤、损伤组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合的修复方式,包括耳后复合组织游离皮瓣移植、鼻唇沟皮瓣移植、局部皮瓣移植、颞浅血管蒂额部岛状皮瓣移植、皮片移植等,术后进行随访。结果使用耳后复合组织游离移植4例,局部鼻唇沟皮瓣5例,颞浅血管蒂额部岛状皮瓣3例,局部转移皮瓣7例,皮片移植1例均成活,另3例采取单
期刊
目的探讨EAM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EH)型复合材料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技术治疗单侧小下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因各种原因导致小下颌畸形的患者,根据其特征和要求,借助CAD/CAM技术以对侧为参考,快速成型还原出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部位与范围,通过三维结构设计、重建,将EH复合骨水泥翻制、复原成相应的形状,植入手术区域。结果除1例因伤口裂开取出外,其余11例患者
咽喉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上括约肌水平。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可导致儿童听力损失和语言发育迟缓。近10年的研究支持咽喉反流与分泌性中耳炎有关系,但是咽喉反流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确切病因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本文对近期有关咽喉反流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回顾,总结咽喉反流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的最新进展。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耳科疾病,可以造成患者听力丧失,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质量,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机制复杂,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准确诊断,进行及时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命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将对近年来分泌性中耳炎有关的机制、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咽鼓管为连接鼓室和咽部的唯一通道,由骨部与软骨部两部分组成。一旦咽鼓管出现功能障碍,无法正常开放,会引起中耳负压。主要表现为耳闷胀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聋或耳鸣。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手术治疗为鼓膜穿刺及鼓膜置管。咽鼓管球囊扩张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具有简便、安全、微创、有效等优点。
中耳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种之一,病原菌感染为其最主要致病因素。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原菌的主要分布及耐药性不断发生变化,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本文主要将近年来该疾病的主要病原菌谱及其耐药现状进行综述。
咽鼓管功能与中耳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手术密切相关,一直受到广泛重视,咽鼓管功能障碍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咽鼓管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分类和临床表现进行归纳,旨在对咽鼓管功能障碍与中耳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提出思路,其功能评估方法和治疗尚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长期研究来取得突破。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面神经功能异常导致其所支配的面部表情肌逐渐萎缩,但是否存在面部微循环功能改变尚无明确说法。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以其无创性、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实时监测等优点在浅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的动态监测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应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检测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血流灌注情况对于阐明面瘫患者微循环改变的评估标准、发病机制以及微循环状态对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