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的政治性加权现象是指在现行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中并无相关的授权条款,而是通过上级文件、通知、党政领导的指示等授予下级公权部门职权的现象.政治性加权现象往往存在于法律性赋权之外的"边缘地带",符合国家意志,体现了权力的公共性;它可能是即时性的,也可能是阶段性的.此种现象内生于政权鼎革的特殊时期及独特体制.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政初期,建政及发展的任务极为繁重,依赖政治性加权势所必然.其中,作为国家暴力/行政机关的警察部门的政治性加权较为典型.随着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警察职权的来源形成了以法
【机 构】
: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23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南京,210023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建政史专题研究"(项目号:19YJA810009);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北洋政府时期的警政制度变革与中国警察近代化研究"(项目号:2018LSD00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建国以来中国警察职权扩张研究"(项目号:2019SJA0441)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的政治性加权现象是指在现行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中并无相关的授权条款,而是通过上级文件、通知、党政领导的指示等授予下级公权部门职权的现象.政治性加权现象往往存在于法律性赋权之外的"边缘地带",符合国家意志,体现了权力的公共性;它可能是即时性的,也可能是阶段性的.此种现象内生于政权鼎革的特殊时期及独特体制.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政初期,建政及发展的任务极为繁重,依赖政治性加权势所必然.其中,作为国家暴力/行政机关的警察部门的政治性加权较为典型.随着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警察职权的来源形成了以法律性赋权为基础,以政治性加权为补充的格局.当代中国的政治性加权现象有现实的合理性,亦有历史的基因.厘析中国政府过程中政治性加权现象之生成及其限度,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无启示.
其他文献
中国公共资源交易的变革在彷徨、摸索中前行,经历了分散、集中、集成与整合的渐进改革过程.作为中国特有的话语体系,公共资源交易的理论逻辑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理论逻辑,其创新与变革无不渗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实践.具体来看,作为一项制度变革,公共资源交易的创新过程遵循"概念构建—价值认同—自我学习—技术助推"的中国逻辑,而这一创新逻辑的运转有赖于内在"组织学习"和外在"互联网+"技术助推的双重驱动.
在中国政治学学科史研究中,一般认为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政治学学科被取消,直至20世纪80年代方才重建.这一通行的说法过于简化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湮没了当时学科建设的初衷和对新生议题的探索.1949—1965年间,新中国政治学的系科发展历经三个阶段:探索并建设了具有新中国特色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立了中国新政治学研究会与政治法律学会,创立相关杂志,初步形成了学科共同体;新民主主义教育中"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理念在政治学书籍的选题中也有所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学研究融合了民国政治
从人口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出发,设定不同生育水平方案和实现更替水平生育率的时间方案,测算2020-2300年我国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在长周期视野中探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应遵循人口发展因果规律,科学设定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目标,以过程均衡思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静止人口是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保持适度生育率是实现静止人口的前提条件。我国人口变化的历史过程决定了短期内人口非均衡变化不可避免,应当以长周期视角谋划人口均衡发展的科学方略。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
构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确保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新发展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目标取向的阶段性特征表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需要在宏观经济治理理念的创新、治理目标的调整、治理方式的转变、治理手段的完善四个方面统筹协调推进,从而形成"四位协同"的基本架构.新发展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基本职能主要定位在制定质量型的宏观政策和实施高质量的经济治理两个层面,依据职能定位最
"敬"是孔子及儒家的重要范畴,既是对待鬼神等不可知不可控之物时的畏惧之情,更是面向求仁为礼执政等生活世界的可知可行之事时的端肃态度.在孔子的思想中,"事"指涉甚广,是对人所打交道的具体事宜、活动过程等与身体相对待的诸种情实总括,修齐治平皆为"事","事"构成人的生活世界,做人见于做事之中,成人即在成事之中;在"事"上方可成就德性,故以立德为本的孔子极重"事",主张以"敬"思"事"、以"敬"谋"事"、以"敬"执"事"、以"敬"成"事","敬"成为孔子"事"观的基本道德取向.
统合式治理是公权力组织扩权与避责并举的行为策略.对统合式治理的运作逻辑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统合式治理的主体通过在其拥有的多重身份间进行自由转换,实现了权力的最大化与风险的最小化,扩大了行为策略的备择空间,并实现"创造政绩"与"规避风险"的有机统一,从而提升治理体系的效率并降低其风险.基于"名与实""弹性与刚性"以及"清晰与模糊"三对矛盾的转化与平衡,"统合式治理"的权力运行机制形塑了中国国家治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现"统合式治理"的转型,需将其置于发展型政府的历史脉络中加以考察,在制度化的框架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由政府规定,医疗服务的提供则受到基本药物制度、政府指导定价、医保总额及各种报销规定的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激励结构是扭曲的,出现了行政事务挤占业务、人力资本逆向选择、对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应付式地完成数量指标为主等行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工的收入不高,基本建设和医疗设备长期投资不足,亏损现象比较普遍.2009年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削弱了.由于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大部分以临床经验为基础,医疗服务能
红色传承始于青少年,红色基因生长于青少年,红色教育必然要植根于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教育是维系祖国发展和支撑民族未来之所在。青少年对未来怀有热切憧憬和无限向往,对红色价值
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知识体系建构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学校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是学校社会工作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系统化表达,是获取实践合法性的主要基础.基于国内外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发展情况的梳理,结合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知识需求,试图以本土化知识为载体,建构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中国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由知识体系的内涵、知识论基础以及构建维度构成.中国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体系的知识论基础主要包括认识论基础、社会基础、专业价值基础、学科知识基础、专业技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社群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对风险化解与应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风险相关理论,以"过程-事件分析"为分析策略,剖析新冠疫情期间的社群由"风险焦虑型团结"转向"风险命运共同体"的五个阶段.这对深入理解本土化语境下的风险概念,拓宽审视社会风险的思路,培养社会公共性及优化社会应急管理治理体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