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概念 自我体验 建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70-02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传统教学比较注重概念的形式,却忽视其实质和实际背景,忽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忽视推理及其所具有的数学创造性。在概念教学时,笔者尝试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体验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究和猜测的,以及结果是如何应用的。
【片段一】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
师:老师是1个人,1个人往这儿一站,可以用“1”来表示,看看周围哪些物体也可以用“1”来表示?
生1:1条红领巾。
生2:1本书。
生3:1栋楼房。
师:谁可以超越一下,有不同的想法?
……
生4:1个团体。
师:这个同学的思路很开阔,老师对他的这个1很感兴趣。
师:小小的“1”真是无所不能啊!这个1是我们一年级时认识的1吗?那我们给这个1加个“”号,表示一个整体。
师:把3个苹果看作单位“1”(图片出示),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三个苹果一眼就能看成一个整体?(导入了画圈表示)
师:一旦把3个苹果看成单位‘1’,就不能把6个苹果看成‘1’了,应当看成几?
生:2个“1”。
……
师:4,5,6……这里的“1”好像是一个单位,数学上把这样的“1”叫做单位“1”。
师:满几个单位“1”,即是几;不满“1”,可以用分数表示。
……
【赏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理性思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动脑、动手,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对于单位“1”这一概念,我们似乎从没有深入地思索过,只是把它当作教材中的规定,然后又照本宣科地强加给学生,告诉学生“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为什么叫单位“1”而不叫整体“1”?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感受到只有执教教师不断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用这种不懈的探究精神,才让我们一起分享了别具一格的单位“1”。学生在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分数”的概念的建构过程。
【片段二】《规律的规律》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142857×5=
142857×6=
师:用计算器计算并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142857依次乘自然数,结果也是这几个数字组成的数。
生:结果越来越大。
生:结果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1开头是142857,2开头就是285714,这些数的排列顺序不变。
师:这就是有趣的“走马灯数”,如果142857继续乘7呢,又会怎样呢?(给学生稍许的思考)算算看。
生:142857×7=999999
师:还有规律吗?
生:没有。
师:看来“规律的王国也是有国界的”。
师:如果再算下去呢?
生:应该没有规律了。
师:我们试一试吧。
生计算器计算后汇报:
142857×8=1142856
142857×9=1285713
142857×10=1428570
142857×11=1571427
142857×12=1714284
……
师:小组里交流一下有没有规律。
生:有规律,最高位都是1,后面的数都比前面相对应的积少1。
师:谁能解释得更清楚一些?
生:142857×8=142857×(7+1)=999999+142857=1142856
师:其实就是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生:乘法分配律。
……
【赏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找规律”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用已学知识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用计算器计算并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自由发言、主动联想,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教师在“如果142857继续乘7,又会怎样呢”的追问中,更为学生之前的认知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至此,教师并没有停止对学生的引导,而是用“如果再算下去呢”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规律,在交流过程中体验了“乘法分配律”的优点和概念的建构过程。
【片段三】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
师:一个小小的字母竟然有这么广泛的应用,让我们一起去找找身边的字母表示数吧!
(出示:5本书的图,下面是式子5a)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5a表示的是什么吗?
生:5a表示的是5本书的总价。
师:a表示的是什么?
生:一本书的价钱。
师:5a还能表示什么?
生:5本书的重量。
生:5本书的厚度。
师: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数量可以用5a来表示?
生:5a可以表示5千克苹果的价钱。
生:5a可以表示5行树的棵数。
……
【赏析】“字母表示数”由于比较抽象,特别是生活中所见到的大部分是字母的缩写形式,而不是数学上的“字母表示”。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后,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模型,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感性认识。课堂中让学生在理解了字母表示数的特点和优点后,“让我们一起去找找身边的字母表示数吧”,帮助学生重回生活中寻找身边的“字母表示数”,使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数量可以用5a来表示?”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表达5a所代表的5本书的意义,更能从生活中寻找5a所表示的意义,从本质上理解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数学概念”的建构是借助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更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的“建模”,是从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抽象、理性认识的必然。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有效建构,形成丰富多样、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70-02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传统教学比较注重概念的形式,却忽视其实质和实际背景,忽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忽视推理及其所具有的数学创造性。在概念教学时,笔者尝试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体验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究和猜测的,以及结果是如何应用的。
【片段一】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
师:老师是1个人,1个人往这儿一站,可以用“1”来表示,看看周围哪些物体也可以用“1”来表示?
生1:1条红领巾。
生2:1本书。
生3:1栋楼房。
师:谁可以超越一下,有不同的想法?
……
生4:1个团体。
师:这个同学的思路很开阔,老师对他的这个1很感兴趣。
师:小小的“1”真是无所不能啊!这个1是我们一年级时认识的1吗?那我们给这个1加个“”号,表示一个整体。
师:把3个苹果看作单位“1”(图片出示),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三个苹果一眼就能看成一个整体?(导入了画圈表示)
师:一旦把3个苹果看成单位‘1’,就不能把6个苹果看成‘1’了,应当看成几?
生:2个“1”。
……
师:4,5,6……这里的“1”好像是一个单位,数学上把这样的“1”叫做单位“1”。
师:满几个单位“1”,即是几;不满“1”,可以用分数表示。
……
【赏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理性思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动脑、动手,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对于单位“1”这一概念,我们似乎从没有深入地思索过,只是把它当作教材中的规定,然后又照本宣科地强加给学生,告诉学生“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为什么叫单位“1”而不叫整体“1”?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感受到只有执教教师不断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用这种不懈的探究精神,才让我们一起分享了别具一格的单位“1”。学生在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分数”的概念的建构过程。
【片段二】《规律的规律》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142857×5=
142857×6=
师:用计算器计算并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142857依次乘自然数,结果也是这几个数字组成的数。
生:结果越来越大。
生:结果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1开头是142857,2开头就是285714,这些数的排列顺序不变。
师:这就是有趣的“走马灯数”,如果142857继续乘7呢,又会怎样呢?(给学生稍许的思考)算算看。
生:142857×7=999999
师:还有规律吗?
生:没有。
师:看来“规律的王国也是有国界的”。
师:如果再算下去呢?
生:应该没有规律了。
师:我们试一试吧。
生计算器计算后汇报:
142857×8=1142856
142857×9=1285713
142857×10=1428570
142857×11=1571427
142857×12=1714284
……
师:小组里交流一下有没有规律。
生:有规律,最高位都是1,后面的数都比前面相对应的积少1。
师:谁能解释得更清楚一些?
生:142857×8=142857×(7+1)=999999+142857=1142856
师:其实就是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生:乘法分配律。
……
【赏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找规律”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用已学知识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用计算器计算并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自由发言、主动联想,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教师在“如果142857继续乘7,又会怎样呢”的追问中,更为学生之前的认知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至此,教师并没有停止对学生的引导,而是用“如果再算下去呢”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规律,在交流过程中体验了“乘法分配律”的优点和概念的建构过程。
【片段三】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
师:一个小小的字母竟然有这么广泛的应用,让我们一起去找找身边的字母表示数吧!
(出示:5本书的图,下面是式子5a)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5a表示的是什么吗?
生:5a表示的是5本书的总价。
师:a表示的是什么?
生:一本书的价钱。
师:5a还能表示什么?
生:5本书的重量。
生:5本书的厚度。
师: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数量可以用5a来表示?
生:5a可以表示5千克苹果的价钱。
生:5a可以表示5行树的棵数。
……
【赏析】“字母表示数”由于比较抽象,特别是生活中所见到的大部分是字母的缩写形式,而不是数学上的“字母表示”。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后,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模型,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感性认识。课堂中让学生在理解了字母表示数的特点和优点后,“让我们一起去找找身边的字母表示数吧”,帮助学生重回生活中寻找身边的“字母表示数”,使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数量可以用5a来表示?”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表达5a所代表的5本书的意义,更能从生活中寻找5a所表示的意义,从本质上理解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数学概念”的建构是借助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更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的“建模”,是从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抽象、理性认识的必然。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有效建构,形成丰富多样、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