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能够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了保障。校本课程的思想深入到各个学校,也成为我校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
一、问题的提出
“校本”一词从国外引进,其英文说法是“schoolbased”。最早出现的是国外的“校本培训”,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开始大规模实施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并很快将其推广。这一行动很快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性运动,校本思想也随之传入我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本教研的实施已经成为很多学校推动新课程建设的关键。
湖南省怀化市铁路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湖南省新课改样板校,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开设以文化、体育、艺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但从我校的实际来看,校本课程的开设存在诸多问题,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成系统的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教师不稳定,发展性学生评价不知怎样体现等。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让学生个性张扬,热爱生活,快乐成长,我们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同时也是为了积累校本课程开发经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基于师生共同发展在于教学相长,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也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师生得到共同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它是指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使我校教师从原来的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真正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资源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是建立在师生兴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能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差异性和独特性的需求。
(3)校本课程能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提供一个宏大的空间,为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机会。
(4)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能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形成学术成果提供必要的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化。
四、理论依据
(1)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教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2)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认为,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与教材相比,学习情境的问题、需要与兴趣具有优先性。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坚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坚持从老师素质发展出发,根据老师的能力设置课程;坚持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利用学校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2)发展性原则:研究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相长,从而使老师探索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3)反馈性原则:每两周反馈一次,通过及时信息反馈,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4)综合性原则:打破学科限制,注重多门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不搞相关资料的堆砌和拼凑,在考虑知识连贯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突出知识的普及性与阶段性,使学生学有所得,并为今后深入学习研究打下扎实基础。
六、研究的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激活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摆脱目前普遍存在的过分看重学科成绩的倾向,使学生喜欢学习,热爱生活。
(2)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使教师加强反思,用行动研究的思想、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断更新,积极应对新课程的挑战,成为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本课程研发团队。
(3)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不断提高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应用水平,使校本课程成为提升办学品位、提高育人质量的品牌,逐步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特色学校。
七、研究内容
将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以学生为本,开发适合学生兴趣需要的校本课程,如播音主持、影视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赏析、趣味数学、看美国,学英语、英语歌曲欣赏、生物科技活动、“红早”带你看天下、地理与我们的关系、地理制作、“文明、健康、求实、创新”校训读本、形体舞蹈、合唱艺术、动漫绘画、葫芦丝、书法、篮球训练营、动感小记者、电脑俱乐部等课程。
开发、运用校本课程并形成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八、创新之处
我校把校本课程的学习研究放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利用周一下午的时间进行授课,教师要有课程计划——备课、上课、边实践边完善教材编写等,最终形成校本教材。拓展延伸教师教学的活力、方式,大胆采用参观、采访、写生、室外教学等各种形式,百花齐放,使学生更加热爱研究,热爱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
九、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学习国内外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指导应用,找准定位,发现、解决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学校为基础,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为手段,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采用研究—总结—反思—实践的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将实践中产生的成果上升为理论的高度,总结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为课题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创设良好的基础。
十、研究的措施及步骤
1.筹备阶段(2009~2010.10)
(1)初步构想和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总体實施方案,形成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的预想。
(2)确定研究主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3)设计与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相关的调查问卷,确定校本课程。
(4)建立课题组,请专家论证,明确分工职责。
(5)利用“十一五课题”进行小范围的课程研究,积累经验。
2.启动阶段(2010.11~2011.11)
(1)选取初一年级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试点基地。
(2)切实制订各个课程研究实施方案。
(3)收集、整理和分析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就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趋势及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研究。
(4)对初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把有关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修正和改进。
(5)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实践水平。
(6)听取意见,请专家指导完善。
3.实施阶段(2011.12~2014.9)
(1)主动寻求专家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每月要求本课题组的每个人员进行一次专题研究情况汇报,阐述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寻求帮助,共享研究经验和成果。
(2)把研究成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推广运用,使校本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模式和谐统一起来,潜移默化中改变师生教和学的方式,推动课程改革。
(3)撰写论文,完成本课题研究初稿,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4)把本课题的研究性成果在我校其他年级加以推广。
4.结题阶段(2014.10~2014.12)
(1)请专家进行指导,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
(2)整理分析研究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3)请上级研究部门专家验收课题。
(4)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形成较成熟的校本选修课程工作管理机制,开发出适合本区域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并能有效地向兄弟学校推广经验,扩大影响。
十一、校本课程评估
(1)对教师的评估:
教师授教必须要有计划、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2)对学生的评估: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
学生上课出勤占学业总成绩的20%,课业完成情况占学业总成绩的50%,课程结业成绩占学业总成绩30%.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90分)、“一般”(60~80分)、“较差”(60分以下)记录,作为“优秀学生”的评选条件。
学生成果自评、互评、师评,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小组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载入学生成长档案。
十二、预期成果
(1)形成成套的校本课程教材。
(2)课题研究的方案、总结报告、论文、相关的课件和音像制品。
(3)通过研究,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校本”一词从国外引进,其英文说法是“schoolbased”。最早出现的是国外的“校本培训”,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开始大规模实施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并很快将其推广。这一行动很快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性运动,校本思想也随之传入我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本教研的实施已经成为很多学校推动新课程建设的关键。
湖南省怀化市铁路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湖南省新课改样板校,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开设以文化、体育、艺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但从我校的实际来看,校本课程的开设存在诸多问题,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成系统的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教师不稳定,发展性学生评价不知怎样体现等。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让学生个性张扬,热爱生活,快乐成长,我们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同时也是为了积累校本课程开发经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基于师生共同发展在于教学相长,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也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师生得到共同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它是指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使我校教师从原来的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真正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资源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是建立在师生兴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能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差异性和独特性的需求。
(3)校本课程能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提供一个宏大的空间,为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机会。
(4)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能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形成学术成果提供必要的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化。
四、理论依据
(1)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教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2)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认为,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与教材相比,学习情境的问题、需要与兴趣具有优先性。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坚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坚持从老师素质发展出发,根据老师的能力设置课程;坚持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利用学校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2)发展性原则:研究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相长,从而使老师探索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3)反馈性原则:每两周反馈一次,通过及时信息反馈,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4)综合性原则:打破学科限制,注重多门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不搞相关资料的堆砌和拼凑,在考虑知识连贯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突出知识的普及性与阶段性,使学生学有所得,并为今后深入学习研究打下扎实基础。
六、研究的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激活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摆脱目前普遍存在的过分看重学科成绩的倾向,使学生喜欢学习,热爱生活。
(2)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使教师加强反思,用行动研究的思想、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断更新,积极应对新课程的挑战,成为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本课程研发团队。
(3)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不断提高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应用水平,使校本课程成为提升办学品位、提高育人质量的品牌,逐步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特色学校。
七、研究内容
将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以学生为本,开发适合学生兴趣需要的校本课程,如播音主持、影视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赏析、趣味数学、看美国,学英语、英语歌曲欣赏、生物科技活动、“红早”带你看天下、地理与我们的关系、地理制作、“文明、健康、求实、创新”校训读本、形体舞蹈、合唱艺术、动漫绘画、葫芦丝、书法、篮球训练营、动感小记者、电脑俱乐部等课程。
开发、运用校本课程并形成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八、创新之处
我校把校本课程的学习研究放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利用周一下午的时间进行授课,教师要有课程计划——备课、上课、边实践边完善教材编写等,最终形成校本教材。拓展延伸教师教学的活力、方式,大胆采用参观、采访、写生、室外教学等各种形式,百花齐放,使学生更加热爱研究,热爱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
九、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学习国内外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指导应用,找准定位,发现、解决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学校为基础,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为手段,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采用研究—总结—反思—实践的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将实践中产生的成果上升为理论的高度,总结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为课题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创设良好的基础。
十、研究的措施及步骤
1.筹备阶段(2009~2010.10)
(1)初步构想和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总体實施方案,形成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的预想。
(2)确定研究主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3)设计与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相关的调查问卷,确定校本课程。
(4)建立课题组,请专家论证,明确分工职责。
(5)利用“十一五课题”进行小范围的课程研究,积累经验。
2.启动阶段(2010.11~2011.11)
(1)选取初一年级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试点基地。
(2)切实制订各个课程研究实施方案。
(3)收集、整理和分析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就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趋势及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研究。
(4)对初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把有关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修正和改进。
(5)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实践水平。
(6)听取意见,请专家指导完善。
3.实施阶段(2011.12~2014.9)
(1)主动寻求专家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每月要求本课题组的每个人员进行一次专题研究情况汇报,阐述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寻求帮助,共享研究经验和成果。
(2)把研究成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推广运用,使校本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模式和谐统一起来,潜移默化中改变师生教和学的方式,推动课程改革。
(3)撰写论文,完成本课题研究初稿,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4)把本课题的研究性成果在我校其他年级加以推广。
4.结题阶段(2014.10~2014.12)
(1)请专家进行指导,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
(2)整理分析研究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3)请上级研究部门专家验收课题。
(4)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形成较成熟的校本选修课程工作管理机制,开发出适合本区域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并能有效地向兄弟学校推广经验,扩大影响。
十一、校本课程评估
(1)对教师的评估:
教师授教必须要有计划、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2)对学生的评估: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
学生上课出勤占学业总成绩的20%,课业完成情况占学业总成绩的50%,课程结业成绩占学业总成绩30%.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90分)、“一般”(60~80分)、“较差”(60分以下)记录,作为“优秀学生”的评选条件。
学生成果自评、互评、师评,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小组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载入学生成长档案。
十二、预期成果
(1)形成成套的校本课程教材。
(2)课题研究的方案、总结报告、论文、相关的课件和音像制品。
(3)通过研究,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