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三大必考科目之一,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高职学生在该科目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对参与式教学法对于提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考试通过率的重要意义展开探讨。
关键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参与式教学法;通过率
一、高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繁杂的知识点,造成记忆的困难。财经法规的涉及范围较广,仅在会计法律制度方面,就涵盖了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同时还涉及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就产生了学习过程中的繁杂的知识点,给记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2]。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繁杂的知识点是学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的最大困难之一。
(二)较强的理论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不同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其他两个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集合了各种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理论知识又极其抽象,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普遍都没有太高的学习兴趣。
(三)陈旧的教学模式,致使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比较重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的知识内容,而忽视了与该科目相关的技能训练。教师的课堂教学大都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陈旧。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也都只是被动地记笔记、划重点,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在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无法收到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具有多层次的需求,并且由生理需求逐层向精神需求过渡,而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是对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心理学观点,人的需要分为内在需要与外在需要,人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动力是人的外在需要,激励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人的内在需要。参与式教学法正是利用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心理学对人的需要的划分两个原理,力图充分利用学生的内在和外在两个需要,既从外部环境,又从自身促进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自我实现,在自我实现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参与式教学法是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学习者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一起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师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参与式教学法力图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都有机会进行表达和交流,在平等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认识,使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得到丰富,并从中获得新的成果和智慧,进一步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和自主能力。笔者总结了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具体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参与式教学法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力于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的每个环节。学生不但是学习者,还是学习的设计者和评价者。因为学生参与了全部的教学过程,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比较客观实用。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不仅要把成熟的、基本的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核心,还要充分引入各种新颖的学科内容,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开放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做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还要做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成为集体讨论中的一员,对学生的思考加以引导,随时欢迎学生问问题,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
三、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一)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上课就像教师在讲台上作报告,而学生在讲台下听报告,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学生的惰性,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致使课堂效率比较低下。这时,就需要通过教师转变师生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的做好引导者、组织者以及参与者,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切实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自身要处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参与到学生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产生了学习的内在需求后,学生便能勇敢并快乐地在课堂上展现自我了。
(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的传统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经分析,主要是因为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参与内容可先从备课开始,让学生参与备课的过程,能够对学生的真正需要有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课后,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刺激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利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机制能够使人们产生动力,在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激励机制有多种实施方式,比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分组竞赛来激励学生,在课外,可以通过举办财经法规知识竞答赛来激励学生。学生不断地在活动中受到激励,能够产生自我实现的感觉,得到精神需要的满足,也必定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倡导合作学习,鼓励互相帮助。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背景以及智力因素都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造成了差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倡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组成学习团体,互相帮助,查漏补缺,共同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五)让学生参与评价,促进学习动力的产生。传统的评价模式往往是采用教师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习主体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地看到学生的短期进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让学生参与评价是可行的解决方法之一,学生们都来自于同一团体,对彼此之间的情况更加了解,因此更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更加能够激励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提高。
小结: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三大必考科目之一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采用以“参与”为核心的参与式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外在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的课堂教学效果。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转变教师角色、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利用激励机制、倡导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评价等方法,提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该科目的考试通过率。
参考文献:
[1] 李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11).
[2] 中国会计学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
关键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参与式教学法;通过率
一、高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繁杂的知识点,造成记忆的困难。财经法规的涉及范围较广,仅在会计法律制度方面,就涵盖了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同时还涉及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就产生了学习过程中的繁杂的知识点,给记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2]。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繁杂的知识点是学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的最大困难之一。
(二)较强的理论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不同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其他两个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集合了各种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理论知识又极其抽象,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普遍都没有太高的学习兴趣。
(三)陈旧的教学模式,致使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比较重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的知识内容,而忽视了与该科目相关的技能训练。教师的课堂教学大都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陈旧。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也都只是被动地记笔记、划重点,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在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无法收到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具有多层次的需求,并且由生理需求逐层向精神需求过渡,而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是对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心理学观点,人的需要分为内在需要与外在需要,人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动力是人的外在需要,激励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人的内在需要。参与式教学法正是利用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心理学对人的需要的划分两个原理,力图充分利用学生的内在和外在两个需要,既从外部环境,又从自身促进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自我实现,在自我实现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参与式教学法是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学习者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一起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师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参与式教学法力图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都有机会进行表达和交流,在平等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认识,使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得到丰富,并从中获得新的成果和智慧,进一步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和自主能力。笔者总结了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具体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参与式教学法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力于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的每个环节。学生不但是学习者,还是学习的设计者和评价者。因为学生参与了全部的教学过程,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比较客观实用。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不仅要把成熟的、基本的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核心,还要充分引入各种新颖的学科内容,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开放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做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还要做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成为集体讨论中的一员,对学生的思考加以引导,随时欢迎学生问问题,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
三、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一)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上课就像教师在讲台上作报告,而学生在讲台下听报告,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学生的惰性,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致使课堂效率比较低下。这时,就需要通过教师转变师生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的做好引导者、组织者以及参与者,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切实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自身要处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参与到学生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产生了学习的内在需求后,学生便能勇敢并快乐地在课堂上展现自我了。
(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的传统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经分析,主要是因为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参与内容可先从备课开始,让学生参与备课的过程,能够对学生的真正需要有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课后,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刺激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利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机制能够使人们产生动力,在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激励机制有多种实施方式,比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分组竞赛来激励学生,在课外,可以通过举办财经法规知识竞答赛来激励学生。学生不断地在活动中受到激励,能够产生自我实现的感觉,得到精神需要的满足,也必定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倡导合作学习,鼓励互相帮助。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背景以及智力因素都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造成了差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倡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组成学习团体,互相帮助,查漏补缺,共同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五)让学生参与评价,促进学习动力的产生。传统的评价模式往往是采用教师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习主体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地看到学生的短期进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让学生参与评价是可行的解决方法之一,学生们都来自于同一团体,对彼此之间的情况更加了解,因此更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更加能够激励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提高。
小结: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三大必考科目之一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采用以“参与”为核心的参与式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外在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的课堂教学效果。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转变教师角色、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利用激励机制、倡导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评价等方法,提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该科目的考试通过率。
参考文献:
[1] 李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11).
[2] 中国会计学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