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虽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生机,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大为延长,但从根本上改变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当今医学上严酷现实也表明象艾滋病、恶性肿瘤和某些危重疑难患者仍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本文拟就医务人员如何尽最大努力减轻临终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提高其尚存的生命质量,使其安宁地渡过人生最后旅程谈几点粗浅认识。
临终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临终就是接近死亡。临终患者是指各种疾病末期治疗不再生效,估计只能存活2~6个月者。往往这些人的心理反应较一般人强烈而复杂。且因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社会、家庭、经济等因素不同有所差别。美国医学博士Kiibler Ross曾提出临终心理有五个阶段:即否认、愤怒、协议、忧郁、接受。但是根据临床观察,各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大多数人常表现为下列特征:①回避:不愿伤及自己或家属,佯装不知。或掩饰痛苦,心照不宣。②否认:不承认客观事实,唯恐诊断有误,到处求医会诊,直至权威医院和专家做出结论为止。③过敏:喜欢联想,对机体每一细微变化都体会很深刻。痛阈降低,失眠不安。④焦虑:当积极治疗无明显疗效时,精神紧张,出现多种功能失调。埋怨医生水平太低。⑤恐惧:有末日感。尤其在同类患者先故时,悲观、绝望、惶惶不安。甚至出现对治疗、护理的抵制行为。⑥忧郁:话少、孤独、消沉,常自愧、自责、丧失生活勇气,有轻生念头。⑦失落感:认为自己再无价值可言,对都没兴趣。⑧若即若离:害怕孤独,希望探视和陪伴。有时又无端对陪人发脾气,指责别人不关心、不理解、不同情。事事不顺心。⑨后顾之忧:为其今后家庭的生存、发展、子女抚养、上学、就业、经济负担、个人后事安排担忧,总不能放心而去。⑩渴望生存:希望找最高明的医生,用最好的药,千方百计治治。沉默:当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时,冷漠的等待结局。
临终患者心理症状的起因
环境因素:从一个健康的人、社会的人一下变成频死的人,不能再从事对社会有益的工作,不再承担家庭角色,事事需人照料,成为社会家庭的负担。住院也整日被病困扰。不像在家处处方便、舒适、自由。
生理因素:饱受疾病的折磨,机能衰竭,躯体和精神痛苦日渐突出。治疗效果差,不良反应出现,引起一系列功能紊乱,诱发和加重了心理症状。
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能减轻患者心理症状。反之如果医护人员表情严肃、言词生硬、举止慌张、缺乏保护性知识,或者业务水平低,医德医风差,使患者丧失信任感和安全感,甚至产生反感。
人际关系:如果单位领导和同事漠不关心,亲友有厌烦情绪,对患者疏远,嫌弃,将使患者丧失支持力量。
临终患者的护理原则
着重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临终关怀中占有重要地位。医护人员要以高尚的情操,和善的态度,温柔的表情,自然的神态、稳重的举止,良好的医德对待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要和别人亲切交谈,了解其心理症状的起因,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关怀,尽可能解除精神负担,满足其心理需求。
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和生命价值:要尊重患者,爱护患者保证其基本权利。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他们诚挚的安慰和鼓励。加深对患者的了解,尊重患者的人格和个性,帮助他们树立开朗、豁达的生死观。激发患者潜在的生存意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重视家属的安抚工作,取得配合:患者病情恶化、垂危给家属的心理造成严重打击。而家属的言谈举止反过来又影响患者情绪。因此医护人员与家属默契配合是实施心理调整的基础。应尽可能的让家属知道病情的严重程度,提醒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以良好的情绪给予无微不至的照料。对患者的一些情感渲泄行为给予同情和理解。指导家属做好一些生活护理,并宣传正确的生死观,本着节约、合理、有效的原则,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社会和经济消耗。
控制疼痛:早期、充分的解除疼痛很重要。疼痛的时间越长,心理反应就越大。疼痛可以改变人格,剧痛甚至可以引起休克和绝望,以致出现各种意外。用同情、安慰、分散的方法对待患者,并可采用联合、多种止痛药交替应用,提高止痛效果,提高成瘾性。
做好基础护理:衰竭患者进食很困难,要选择合口、营养、易消化的食品,鼓励患者进食。对卧床的患者应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和完好无损。对于身上有多种管道的患者,还要保证管道的清洁、固定和引流通畅。对排泄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理解,以排除羞愧自责心理。
协助家庭、社会尽量满足临终需要:要安排合理的探视陪伴制度,尽可能提供方便,鼓励组织、同事亲友探视,积极协作解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当患者弥留之际,要及时通告单位和亲友,并配合做好各种善后工作。
目前,临终关怀在国内外已受到广泛的注意和高度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医院渡过临终阶段。开展临终关怀,医院是主体,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的知识学习,把临终关怀当作医护人员责无旁贷的义务,为社会、为伤病员做出新的贡献。
临终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临终就是接近死亡。临终患者是指各种疾病末期治疗不再生效,估计只能存活2~6个月者。往往这些人的心理反应较一般人强烈而复杂。且因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社会、家庭、经济等因素不同有所差别。美国医学博士Kiibler Ross曾提出临终心理有五个阶段:即否认、愤怒、协议、忧郁、接受。但是根据临床观察,各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大多数人常表现为下列特征:①回避:不愿伤及自己或家属,佯装不知。或掩饰痛苦,心照不宣。②否认:不承认客观事实,唯恐诊断有误,到处求医会诊,直至权威医院和专家做出结论为止。③过敏:喜欢联想,对机体每一细微变化都体会很深刻。痛阈降低,失眠不安。④焦虑:当积极治疗无明显疗效时,精神紧张,出现多种功能失调。埋怨医生水平太低。⑤恐惧:有末日感。尤其在同类患者先故时,悲观、绝望、惶惶不安。甚至出现对治疗、护理的抵制行为。⑥忧郁:话少、孤独、消沉,常自愧、自责、丧失生活勇气,有轻生念头。⑦失落感:认为自己再无价值可言,对都没兴趣。⑧若即若离:害怕孤独,希望探视和陪伴。有时又无端对陪人发脾气,指责别人不关心、不理解、不同情。事事不顺心。⑨后顾之忧:为其今后家庭的生存、发展、子女抚养、上学、就业、经济负担、个人后事安排担忧,总不能放心而去。⑩渴望生存:希望找最高明的医生,用最好的药,千方百计治治。沉默:当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时,冷漠的等待结局。
临终患者心理症状的起因
环境因素:从一个健康的人、社会的人一下变成频死的人,不能再从事对社会有益的工作,不再承担家庭角色,事事需人照料,成为社会家庭的负担。住院也整日被病困扰。不像在家处处方便、舒适、自由。
生理因素:饱受疾病的折磨,机能衰竭,躯体和精神痛苦日渐突出。治疗效果差,不良反应出现,引起一系列功能紊乱,诱发和加重了心理症状。
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能减轻患者心理症状。反之如果医护人员表情严肃、言词生硬、举止慌张、缺乏保护性知识,或者业务水平低,医德医风差,使患者丧失信任感和安全感,甚至产生反感。
人际关系:如果单位领导和同事漠不关心,亲友有厌烦情绪,对患者疏远,嫌弃,将使患者丧失支持力量。
临终患者的护理原则
着重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临终关怀中占有重要地位。医护人员要以高尚的情操,和善的态度,温柔的表情,自然的神态、稳重的举止,良好的医德对待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要和别人亲切交谈,了解其心理症状的起因,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关怀,尽可能解除精神负担,满足其心理需求。
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和生命价值:要尊重患者,爱护患者保证其基本权利。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他们诚挚的安慰和鼓励。加深对患者的了解,尊重患者的人格和个性,帮助他们树立开朗、豁达的生死观。激发患者潜在的生存意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重视家属的安抚工作,取得配合:患者病情恶化、垂危给家属的心理造成严重打击。而家属的言谈举止反过来又影响患者情绪。因此医护人员与家属默契配合是实施心理调整的基础。应尽可能的让家属知道病情的严重程度,提醒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以良好的情绪给予无微不至的照料。对患者的一些情感渲泄行为给予同情和理解。指导家属做好一些生活护理,并宣传正确的生死观,本着节约、合理、有效的原则,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社会和经济消耗。
控制疼痛:早期、充分的解除疼痛很重要。疼痛的时间越长,心理反应就越大。疼痛可以改变人格,剧痛甚至可以引起休克和绝望,以致出现各种意外。用同情、安慰、分散的方法对待患者,并可采用联合、多种止痛药交替应用,提高止痛效果,提高成瘾性。
做好基础护理:衰竭患者进食很困难,要选择合口、营养、易消化的食品,鼓励患者进食。对卧床的患者应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和完好无损。对于身上有多种管道的患者,还要保证管道的清洁、固定和引流通畅。对排泄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理解,以排除羞愧自责心理。
协助家庭、社会尽量满足临终需要:要安排合理的探视陪伴制度,尽可能提供方便,鼓励组织、同事亲友探视,积极协作解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当患者弥留之际,要及时通告单位和亲友,并配合做好各种善后工作。
目前,临终关怀在国内外已受到广泛的注意和高度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医院渡过临终阶段。开展临终关怀,医院是主体,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的知识学习,把临终关怀当作医护人员责无旁贷的义务,为社会、为伤病员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