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学生心灵的建构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0412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课,学生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抱怨越来越不会写作文。老师在评阅过程中会感慨学生的习作无真情,无个性,模式化强。
  作为应试作文的训练,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要先揣测命题者的意图,以防“离题万里”。习作首先考虑的不是能否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倾诉自我的心声,而先要考虑出题人的心理、对题目的定位等,先要与命题人打一场心理战。考场作文是检测写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本应与学生内在的心灵倾诉是一致的,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写作是为成绩、为应试,还是为满足心灵、情感的需要,成了摆在每一个语文老师和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应让写作与学生心灵的建构有机结合。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既有话可说、爱上写作,也可以在应试中从容自如,让两者相得益彰。
  首先在写作中构建心灵的“真诚”。
  叶圣陶先生在1924年的《作文论》中就提出了“我们作文,要写出真诚的、自己的话”这一原则。他在书中讲到:“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立诚’。”[1]写真话应是写作的首要品质。巴金晚年撰写的《随想录》字字真诚,对自己以往写作中讲过的假话一遍遍自责、忏悔,并真切地呼吁“求真立诚”。读此书,既可体会巴金的赤子之心,也会被书中流露的真情所深深打动。而反观有的学生的习作,空话假话连篇,连自己也打动不了,怎么去打动别人。“真善美”中“真”排首位,它是人的一种高贵品格。只有在习作中用“真诚”二字要求学生,让他们敞开心扉,倾吐心曲,既有话可说,又会以真情拔得头筹。
  其次,在写作中让学生的心灵“轻舞飞扬”。
  写作需要想象力,无想象力的作品是枯燥的、干瘪的。而想象力的激发会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让学生的心灵随之荡漾。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注视孩子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在《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一书中他写道:“我们欣赏正在扬花的荞麦田,我们聆听那犹如竖琴演奏的蜜蜂的嗡嗡声,我们洞悉了言语的细腻……儿童们写作文,写诗。”[2]“由美激发的灵感表现出更多的个人特征。……每个人都以大自然为题创作自己的小故事和诗歌。”[3]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下才思喷涌,笔下的文章也会随想象而摇曳生姿。这一过程让孩子敞开心灵之门,乘着想象的翅膀“轻舞飞扬”,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能做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而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模式化强,说教性强,很少注意到要培养写作的想象力这一问题,甚至还有打压现象。
  如同三毛在《拾荒记》中描写的那样,想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做一个夏天卖冰棒,冬天卖烤红薯的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又可以在大街小巷游走玩耍的街头小贩。但老师的大红叉无情地剥夺了她这种想象力,当她胡乱地写到“我长大要做医生,拯救天下万民”时,老师才感动地批了个“甲”。这种从生命中流淌出的原汁原味的想象,却被老师无情地抹杀了。
  第三,用写作让学生心灵“诗意地栖息”。
  “人是符号的动物”,能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沟通、传承,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写作,正是满足人们情感宣泄的工具。写作,是人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越是高层次的人生,越离不开写作。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中讲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4]
  写作正是人们找到精神皈依、情感寄托的主要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应突显一个大写的“我”,即写作中的自我体认,自我现实,让写作真正成为生命的寓所和精神的家园。
  如张迎男同学在《又是春归时候》中写到:
  雨依旧不急不慢地落下来,浸入我的头发,我感到有些凉。心里忽然闪过小时背的一篇课文:“下吧,下吧,我要发芽;下吧,下吧,我要开花。”抬首再看那花,依旧是浓烈的绽放,没有矫饰,没有萎靡,只有一种喷涌而出的热烈生机,灼痛了我的眼睛,流下泪来。
  我不要,不要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春天,不要阴冷,不要潮湿,不要尘埃,不要褐色的荒凉和寂寞的角落。我要阳光,要向上生长的力量,我要向花开疯了一般浓烈的生活,我要这一季的春天!
  转身向教室跑去,雨斜斜地打在脸上,虽然狼狈,但很痛快。我知道漫长的冬天已经过去,我要为了春天而努力成长。就和那些晦暗的心境道别,因为春天的回来,心里豁然开朗!
  文章描绘了小作者的心理,由阴暗走向光明的过程。那生长的力量,坚定的信念不正是她精神最好的寄托吗?教学中应鼓励这类文字,让学生的心灵在文字表述中诗意地栖息。
  应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写作中放飞想象和幻想,体验言语表现的快乐,演绎属于自己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
  参考文献
  [1]刘国正 主编 叶圣陶《作文论》.《叶圣陶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P229.
  [2]苏霍姆林斯基 著 黄之瑞 译《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P266—267。
  [3]苏霍姆林斯基 著 黄之瑞 译《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P266—267。
  [4]德国·海德格尔 著 郜元宝 译 张汝伦校《人,诗意的安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p75。
其他文献
《生物新课改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最佳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师应切实抓好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应学知识,培养其能力。  一、强化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生物科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而强化生物课的实验教学,
期刊
初中化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上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强调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教材的设计增加了彩图、生动的卡通图片、有趣的课外小活动、亲切的问题设计,密切联系生产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离不开化学,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动力。面对新的现状,初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外部保障措施的不尽完善以及农村教师个体自身因素的存在,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也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研究认为开展网络教科研已经成为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平台,为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迎来了春天。  关键词:网络教研 农村 小学教师 专业化 发展  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制约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处于“教者发令,学者响应,身顺而心违”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并不都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他们思维表现更多的是记忆显现性思维。因此,从小处讲,培养一个大写“人”;从长远讲,为社会培养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个包括体育教师在内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因此,我们应发挥体育教学
期刊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一、小学生在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1.观察的随意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观察目的不明确,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  2.观察的片面性。往往是刚看到了一点现象,就急不可耐地得出
期刊
在普通中学,即使到了高中,许多学生对基本文体常识仍然较为模糊,写出来的作文“四不像”情况很严重。为此,有必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之中规范学生的文体。而规范文体训练也大可不必自出心裁,脱离教科书“另搞一套”。这样往往容易扰乱整个教学的系统性,让学生无所适从,可谓得不偿失。  其实,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表达交流”,其设计具有系统性且重点突出,必修1和必修2着重于从不同角度指导学生训练记叙类作文,必修3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一步步深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音乐教学中选择“快乐教学”作为突破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音乐 快乐教学  一、建立真诚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个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那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开始,我也纠结:文化课的学习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音乐课该如何引导?大部分学生不会识谱,音乐基础相当薄弱,该怎样进行自主学习?于是,我开始了探索、研究在音乐课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接下来,我就将近几年来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气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首
期刊
摘 要: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期刊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发展的前提。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理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评价能力是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从教育的现状,还是教育的趋势发展来看,唯有“让学生自己做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主体性、主动性;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儿童搭建起实现自我的舞台;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