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新面孔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iefe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千年历史的国画,曾经是中国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在千年发展的历史中,它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笔墨样式、题材。如果跨越了这些样式、题材,往往很难融入这个系统。然而,国画专业出身的曾健勇还是将这一切基本抛弃了。虽然总还是被划分为“国画”艺术家,但他似乎并不在意对自己的这一划分。他只是坚持使用水墨这一媒材,执著于自我的艺术主张:人们已经很难在他绘制的那些带有“迷茫”“青涩”感的男女儿童中看到传统中国画评价体系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更多的当代绘画元素,被他引用进自己的绘画。
  不过,曾健勇的这选择,并非是他要刻意反对传统,而是历史环境的造就。1971年出生于广东澄海的他,幼年并没有接受过太多传统文化的训练。虽然,在进入大学后接受了系统性的国画培训,但作为一个当代人,现代文化对他具有更多自然而然地影响。所以尽管使用的是水墨媒材,但事实上他并非要回到古人的状态,而是更多地遵循了自身感受的当代创作。并且,在他身上的这一变化,从某种角度上,也是中国画或者水墨艺术在这三十年里缓慢演变的结果。从19世纪末期开始,中国的传统绘画就在一次次的西方现当代主义浪潮的冲击下,被慢慢演变。只是传统文化中的封闭因子依然强大,而且很多所谓的变革只停留于简单的图像转化,比如画一个现代的建筑、女孩、飞机等等,在骨子里仍然是传统的一套,只是这些与当下的社会已经严重脱节。在全球化的当下,人的生活、思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传统社会的文化氛围已经逐步消解。所以传统的艺术视觉习惯,明显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于当下社会。于是,一段时期内,因为某种独特的政治元素与金钱力量,保守的传统绘画圈子显得力量强大,但事实上这只是个脱离实际的少教人自娱自乐的圈子。而曾健勇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他也积极地做出了改变:在他的“大队长”“少年时代”系列中,带有时代感的图像化艺术倾向非常明显。那些眼光相似,表情也似乎有些相同的男孩、女孩,在不同的背景中,诠释了一种具有时代感象征的图像。有人称他为水墨艺术中的“卡通”形象代表,也有人将他的创作与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相比较。但无论如何,一种象征了时代青年的迷茫与充满个人化情绪的表达,使得曾健勇创造的形象,也成为了时下年轻文化的一个图像表达:一种以儿童面貌特征出现的时代迷茫症。当然,曾健勇也并非彻底放弃所有的国档案
  画传统,在绘画的语言上他还是吸收了传统绘画中大量的笔墨语言。这与一些彻底变革者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他们选择了完全放弃传统中国画的经验与样式,将水墨变为西方艺术体系的“实验水墨”。这一选择因为与传统拉开的距离太大,而将水墨变成为了一种“材料”——这或许将来能够成为中国艺术的现实,但就现状而言,中国的大文化背景与艺术现实都没有能够走到那一步。与他们对比,曾健勇选择了相对温和的中间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明确地看到他对当下文化的敏感,但从画面语言表达上,我们又能够感受到传统绘画语言的存在。这是因为他坚持了一些传统绘画的笔法:他在改变中国画的程式化创作方式同时,保留了传统绘画中“笔墨”语言的一些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得他的绘画,在具有时代感与图像感的同时,还显露出了东方传统艺术中些独有的特质,比如静谧、柔和、神秘……这既是曾健勇的绘画区别于源于西方当代艺术中具有表现主义绘画,也是其与中国画传统之間的关联。而这种语言带来些画面上的一些诸如迷离、静谧的效果与曾健勇试图营造的迷茫的时代童年记忆又意外吻合,不但增强了他画面的表达效果,还向人们提供了种兼具东西视觉习惯的艺术图像。
  近来,曾健勇又在自己的绘画中作出了更新的尝试:他开始在自己的绘画中加入更多的空间表达元素,并尝试拓宽语言的界限,使用些装置的媒材进入自己的绘画。当然,水墨语言的独特性他也在坚持。所以当我们在比较他与那些当代油画家们的图像表达时,他似乎并没有那种直接的图像力度,却具有了种沉静的力量。这或许得益于东方绘画语言宁静、疏缓的表达特征。这又或许是,艺术家灵魂深处是安宁与详静的。在中国当代艺术不断重新重视与挖掘本土元素的当下,曾健勇向我们提供了个源自中国本土传统艺术体系转变而来的“东方新面孔”。这张的“面孔”的“新”既是因为它展现了与1990年代或者更早之前时代青年不同的内心状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艺术未来发展的全新样式与标本。因为,或许这样的“面孔”还缺乏时间与历史的检验与判断,但无论如何,仅就当下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而言,曾健勇的绘画绝对是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2015年
其他文献
罗汉图
期刊
1959年生于北京。做过中学老师、出版社编辑,曾任职拍卖公司主管。1989年参与发起“新文入画”画展并参加多次展览。现为华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出版《累了就歇歇》《老马的山头》《清风徐来》《走进甲格寺——甘南纪行》等著作。
期刊
王牧羽  原名王强。1975年生于山东,1992年起师从扬子江先生学习山水画。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岳海波先生。2010年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学习,师从著名水墨画家刘进安先生,任中国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现居北京。自由艺术家。  主要展览:  2016年,“闟(門+金)·王牧羽曹鑫水墨双个展”(贤空间,北京);  “江南叙事之青年表达——青年绘画作品展”
期刊
生于黑龙江。199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展览:2014年,“全国百家金陵中国画作品展”(江苏美术馆,南京),  2014年,“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民族文化官,北京);  2014年,“‘逸香盈素’青年女性艺术家作品展”(炎黄艺术馆,北京)。  2013年,“第二届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北京);
期刊
秦霈说杂志要纪念老十,让我写点什么,我立刻就答应了,随后就伤心起来。唉!老十一去竞二十年了。翻看以前的照片,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合影,都还风华正茂。老十定格在青春,我们却被光阴打磨得越来越沧桑了,我也越来越会怀念老朋友了。前几日参加了朱新建的纪念画展,叫“我的左手”,我对记者说:“朱新建的左手,是靠一个女人支撑着,没有夫人陈衍,新建的左手怎么拾得起来?”我是从心底里感谢陈衍的,她又给了新建一个家。我
期刊
别署朵云。
期刊
一九八八年生于河北秦皇岛。
期刊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新闻出版副编审、五莲画院名誉院长。
期刊
编者语:2011年11月15日,《伟大的天上的抽象》意大利展在意大利罗马市当代美术馆开幕。策展人伯尼托·奥力瓦谈到他从93在国际上推动中国政治波普艺术到今天转而推动中国抽象主义,这是一种从社会状况转向个人身份的艺术的转变,也是中国社会的转变的结果。此次展览共展出李华生、余友涵、梁铨、马可鲁、李向阳、张羽、张健君、张浩、刘旭光、孟禄丁、谭平、徐红明、周洋明、雷虹、刘刚等15位艺术家作品。  引言  
期刊
李老十去我们二十年了,至今圈内圈外的朋友还在谈他的画,谈他的人,这就是一个真画家的魅力所在。  一个杰出的人才正当中青年就走了,人们常会发问:“天何妒才?”回看画坛这二十年,先后有周思聪、董欣宾、李伯安、朱振庚、张桂铭、朱新建艺术精英去世,而李老十最年轻,才39岁。比较起来,老十走的这条薄、抑、孤、骚的艺术道路,最艰辛,最苦涩。他用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呵古说今。他一动笔,好像就天生地悲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