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金田起义一直到江苏南京建都,其势力达十多个省。一般认为,“太平天国”钱币,是从建都南京后开始铸造并在其势力范围内流通,南到广东、广西,北到广大长江流域和河南开封,都有它的踪迹,范围广泛。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受到清政府疯狂镇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最后战败,清廷大量销毁并严禁民间混用“太平天国”钱币,所以,“太平天国”钱币流传至今已不多见。
“太平天国”钱币至今虽然少见,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范围广,钱币铸地多,所以,该钱的品种和版别却不少。“太平天国”钱币有的铸工粗糙,比如几种隐起文钱;有的铸工精美,讨人喜欢,比如各种“太平天国”大花钱及官方或民间铸制的金银币。
马定祥先生是研究“太平天国”钱币的权威,马先生认为:“太平天国花钱不是流通钱币,也不属镇库钱,而是具开炉钱性质或是当时特命铸造用以赐赠的纪念钱币,故太平天国之大花钱具有双重性,而且这些大花钱也有称为大‘礼钱’的。”马先生将“太平天国”大花钱分为四类,即:超号大花钱、大号大花钱、中号大花钱、小号大花钱。但是,马先生所分类的这些大花钱个头都不小,仅小号大花钱的直径已达到7.12厘米,重量106克,若对比其他钱币,小号大花钱已可称为特大型钱。

笔者集币多年,对“太平天国”大花钱的分类及相关报道,产生了很久都未解开的一个疑团:太平天国文献中有将领李明成“书复”某人的信件,其中谈到:“……敝国圣钱,今已办上大花钱一元,敬呈麾下取玩,以表友情。”这段文中明确提到的一元大花钱,根据当时社会的行用钱使用习惯,笔者认为指的是当十型大小的钱币。而根据马定祥先生的分类及已见诸书刊的实物资料,却没有这种钱币。但是,仅凭已作分类的四种大花钱而没有一元大花钱来进行开国纪念及庆功、赐赠的话,钱形太大,产量不多,成本太昂贵又无法照顾周全。确实应该有一种比上述四类大花钱要小得多的钱币才能解决大量的赐赠问题和矛盾。“皇天不负有心人”,多年的留心,笔者终于有幸亲自集到一枚当十型的“太平天国”大花钱,从而解开了笔者多年的这个疑团,证实了笔者的推测,也用实物肯定了太平天国上述史料的真实性。
该枚“太平天国”大花钱,钱径3.41厘米,钱重10.7克,与同时代的成丰当十型大样钱差不多,钱上花纹及字体与小号或中号大花钱基本一致,雕工更为细致,一看就是同类缩小版。该钱为红铜质,褐色包浆部分带浅黄绿锈,包浆沉着开门。该钱可能出自水坑,由于铜质不精,钱面特别是地张部分已出现很多冲刷过后的坑洼小点,导致正背两面的纹饰模糊,通过比对其他大花钱的纹饰才可分辨清楚(图1)。
笔者集藏的“太平天国”钱币,还有数枚罕见的,一并刊出,供同好欣赏:
1.太平天国隐起文合面钱,折十型,钱径3.51厘米,钱重15.7克,青铜质,传世品,包浆自然,一面横圣宝,一面横圣宝穿上十,为仅见品(图2),图3为同型同文正样品。
2.怡和怡合钱,背上“戎”,钱径2.5厘米,钱重3.61克,老生坑,钱面浅黄绿锈,钱右“和”字下有0.5厘米长的裂隙,铸工不精。在1983年版的马定祥先生著《太平天国钱币》一书中,认为怡和怡合钱是太平军的信号钱,该书出版时仅见一品。因为天地会亦有“共同和合”的口号,所以有的专家认为此钱也有可能是天地会钱(图4)。
3.南京老凤祥打制银花钱,正面为一戴着太平天国头巾正在冲锋砍杀的持刀骑兵,马下尘土飞扬,动感十足;背面竖打“南京老凤祥”五个宋体小字,钱径2厘米,钱重3.6克,银光自然(图5)。
编者按:笔者谓南京老凤祥打制银钱为“太平天国”花钱,颇可商榷,该品无穿孔,无面值,很可能是一种纪功牌,另主图案下有外文字母,尚不知何意,识者可共同探讨。
(责编: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