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棵树,即便遭受再残酷的电击霜打、风吹刀刮,也不会像人一样边哭边跑——即便哭爹喊娘也不知“爹娘”何在。
或许有人会笑话,怎么能与一棵树去比呢?
真的这样吗?托尔斯泰说过:“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
树以静以不言而寿,以不索求为荣,扎根大地、伸展枝叶去拥抱天空,开放花果去养育万物,撑开绿荫去涵养人类。相比之下,一些喜欢高声喧哗和争吵的人们,活着没有体味到一棵树的生命价值,死去还要靠一棵树慈悲安怀。
即便一棵树伤痕累累被拦腰砍断,我们也会充满敬畏地看到它的年轮,一圈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孩子啊!”日前,有关植树节的一条新闻中,一位坚持守山39年的老护林员,含泪抚摸着一棵被砍成重伤的树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与树之间的生命史诗启迪着我们:人若不能“学树”,又岂能真正“树人”?
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折和灾难,要是能挺过去,就能成为经受住考验的成熟的树。其实一个人的成长不也是这样吗?几乎没有谁的成长没有缺憾、不犯错误、不遭打击,但我们对生命的全部眷恋和咏叹,或许正是带着缺憾一路磕磕绊绊,一路不畏艰险地奋力奔跑!
青年时代的梁实秋曾经提醒同龄人:“树与人早晚都是同一命运,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
而陈独秀这样敬告他那个时代的青年:“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礼记》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几千年的“树木”与“树人”同在融通,“立德树人”与“麻木不仁”相对而成。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犹如一代又一代树木的成长。从“十四五”规划纲要看青年高质量发展,大国远景,“近”在青年眼前;茂密森林,“近”在一棵棵树中。
在四季轮回的歌里,生命不息,人与树随着时光之曲共同延展,流淌成一首安详悠远的自然史诗。
当学一棵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强国一代有我在,珍惜时光有作为,向下扎稳根、向上长树干、向内补营养、向外增枝叶,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以昂扬姿态勇立风雨之中、常沐阳光之下。“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缺乏苦难磨炼,人生将如那温室中花朵,剥落全部光彩,幸福也无从谈起。
当学一棵树,牢牢扎稳“品德”之根,稳稳立住“修养”之魂。“水流千里总有源,树高千丈总有根”“立本以修身、立志以成长”,增长“才能”之干,勤练“专业”之精。做到向下能汲取营养能量,向上能支撑树冠生长。
当学一棵树,“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繁茂“初心”之叶不忘本,常怀“爱民”之心不懈怠。在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过程中,“约君切勿负初心,天上人间均一是。”
当学一棵树,内外兼修,左右团结,上下贯通,“独木难成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在帮助、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缺憾,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不断成长的能力,我们才能避免陷于“信息茧房”和“路径依赖”而不自知,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驾驭变化中的机遇。
在巨著《战争与和平》中,有一段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影响,中国古今也有说过“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人是会走的树,树是站立的人”。前几天看到两条同时发布的新闻,生出一份好奇:人之差异竟会如此,树何以“看”?
江西宜春的8岁男孩小文博不幸遭遇车祸,确认脑死亡。父母捐出其肾脏、肝脏,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父亲说:“可以救3 条人命,我愿意捐出去。”目前,有3 位患者已接受移植。网友含泪送别小天使!
江苏连云港的仰某三兄妹违反森林防火规定,火星掉落致大面积山林被烧,1100余株树木被烧死,过火林地面积37亩。仰某因失火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3人连带赔偿生态环境损失39万余元,并在涉案地补种1500株黑松和500株朴树,验收时保存率需超90%。
……
人树本一体,美丑在一心。百年后,留在树心年轮记忆中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选自《中国青年报》)
适用主题:感情与体验;责任与意识;人文与环境……
文本解读: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何为
角度一:感情与体验——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进而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
树以静以不言而寿,以不索求为荣。很多人无法理解树的睿智,因为内心有太多的顾虑和欲望。庄子与惠子关于“无用之树”的对话,就体现出一种大智慧:不材之木,自有成材之道;无用之人,亦有致用之途。
树木静默无言,兀自生长,冷眼观看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树那里汲取智慧,理解“树木”与“树人”的相通之处,少说多做,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进而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
角度二:责任与意识——保护自然的责任与担当。
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近期肆虐的沙尘暴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角度三:人文与环境——敬畏自然,感悟自然。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何其渺小。我们要保护自然,更要敬畏自然和感悟自然。从一棵树那里,我们可以感悟到承受挫折和灾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哪怕是树有树的的伤痕,人有人的缺憾,但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自强不息,也能崛起。
学生运用示例
康德说:“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看到树的伤痕,我们应该想到人的缺憾。叩问自然,便是审视心灵。
也许我们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甚至颠沛流离;也许在别人眼里,我们被视为无用之人,甚至我们自己也感到百無一用,毫无价值。此时的你我,不要气馁,就像那棵树一样,静默无言兀自生长,每天向上,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自身,还没有找到更合适自己的位置。
找对了位置,不材之木,亦可成材。
——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肖涵松《感悟那棵树》
(编辑:于智博)
或许有人会笑话,怎么能与一棵树去比呢?
真的这样吗?托尔斯泰说过:“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
树以静以不言而寿,以不索求为荣,扎根大地、伸展枝叶去拥抱天空,开放花果去养育万物,撑开绿荫去涵养人类。相比之下,一些喜欢高声喧哗和争吵的人们,活着没有体味到一棵树的生命价值,死去还要靠一棵树慈悲安怀。
即便一棵树伤痕累累被拦腰砍断,我们也会充满敬畏地看到它的年轮,一圈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孩子啊!”日前,有关植树节的一条新闻中,一位坚持守山39年的老护林员,含泪抚摸着一棵被砍成重伤的树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与树之间的生命史诗启迪着我们:人若不能“学树”,又岂能真正“树人”?
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折和灾难,要是能挺过去,就能成为经受住考验的成熟的树。其实一个人的成长不也是这样吗?几乎没有谁的成长没有缺憾、不犯错误、不遭打击,但我们对生命的全部眷恋和咏叹,或许正是带着缺憾一路磕磕绊绊,一路不畏艰险地奋力奔跑!
青年时代的梁实秋曾经提醒同龄人:“树与人早晚都是同一命运,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
而陈独秀这样敬告他那个时代的青年:“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礼记》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几千年的“树木”与“树人”同在融通,“立德树人”与“麻木不仁”相对而成。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犹如一代又一代树木的成长。从“十四五”规划纲要看青年高质量发展,大国远景,“近”在青年眼前;茂密森林,“近”在一棵棵树中。
在四季轮回的歌里,生命不息,人与树随着时光之曲共同延展,流淌成一首安详悠远的自然史诗。
当学一棵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强国一代有我在,珍惜时光有作为,向下扎稳根、向上长树干、向内补营养、向外增枝叶,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以昂扬姿态勇立风雨之中、常沐阳光之下。“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缺乏苦难磨炼,人生将如那温室中花朵,剥落全部光彩,幸福也无从谈起。
当学一棵树,牢牢扎稳“品德”之根,稳稳立住“修养”之魂。“水流千里总有源,树高千丈总有根”“立本以修身、立志以成长”,增长“才能”之干,勤练“专业”之精。做到向下能汲取营养能量,向上能支撑树冠生长。
当学一棵树,“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繁茂“初心”之叶不忘本,常怀“爱民”之心不懈怠。在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过程中,“约君切勿负初心,天上人间均一是。”
当学一棵树,内外兼修,左右团结,上下贯通,“独木难成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在帮助、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缺憾,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不断成长的能力,我们才能避免陷于“信息茧房”和“路径依赖”而不自知,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驾驭变化中的机遇。
在巨著《战争与和平》中,有一段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影响,中国古今也有说过“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人是会走的树,树是站立的人”。前几天看到两条同时发布的新闻,生出一份好奇:人之差异竟会如此,树何以“看”?
江西宜春的8岁男孩小文博不幸遭遇车祸,确认脑死亡。父母捐出其肾脏、肝脏,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父亲说:“可以救3 条人命,我愿意捐出去。”目前,有3 位患者已接受移植。网友含泪送别小天使!
江苏连云港的仰某三兄妹违反森林防火规定,火星掉落致大面积山林被烧,1100余株树木被烧死,过火林地面积37亩。仰某因失火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3人连带赔偿生态环境损失39万余元,并在涉案地补种1500株黑松和500株朴树,验收时保存率需超90%。
……
人树本一体,美丑在一心。百年后,留在树心年轮记忆中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选自《中国青年报》)
适用主题:感情与体验;责任与意识;人文与环境……
文本解读: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何为
角度一:感情与体验——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进而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
树以静以不言而寿,以不索求为荣。很多人无法理解树的睿智,因为内心有太多的顾虑和欲望。庄子与惠子关于“无用之树”的对话,就体现出一种大智慧:不材之木,自有成材之道;无用之人,亦有致用之途。
树木静默无言,兀自生长,冷眼观看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树那里汲取智慧,理解“树木”与“树人”的相通之处,少说多做,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进而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
角度二:责任与意识——保护自然的责任与担当。
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近期肆虐的沙尘暴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角度三:人文与环境——敬畏自然,感悟自然。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何其渺小。我们要保护自然,更要敬畏自然和感悟自然。从一棵树那里,我们可以感悟到承受挫折和灾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哪怕是树有树的的伤痕,人有人的缺憾,但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自强不息,也能崛起。
学生运用示例
康德说:“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看到树的伤痕,我们应该想到人的缺憾。叩问自然,便是审视心灵。
也许我们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甚至颠沛流离;也许在别人眼里,我们被视为无用之人,甚至我们自己也感到百無一用,毫无价值。此时的你我,不要气馁,就像那棵树一样,静默无言兀自生长,每天向上,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自身,还没有找到更合适自己的位置。
找对了位置,不材之木,亦可成材。
——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肖涵松《感悟那棵树》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