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由于动脉粥样斑块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了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研究对象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情况,分析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更加高,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相比,其更容易导致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P<5%)结论:通过颈动脉粥样斑块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作出科学有效的临床分析,有利于提高了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疗效。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粥样斑块;血管造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发病源在于患者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时间内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导致脑部由于缺血发生神经功能障碍,通常这种情况发生比较突然,时间比较短,一般发作时间不超过30分钟则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当发作时间超过了2个小时,后遗症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其神经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在CT和MRI上显示为脑组织缺血征象。短暂性脑缺血,主要由于颈部动脉斑块所引起,斑块物质在患者血管内造成堵塞,形成血管栓赛的情况,促使动脉血管腔内变得更加狭窄。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颈动脉粥样斑块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治疗方式与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选择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90例,男性患者有59例,女性患者有31例,年龄范围在50-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5岁。根据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的诊断标准,所有病患者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的诊断标准,通过头颅CT检查,没有发现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情况。
对照组:选择我院同期90例通过正规医疗机构体检人群,体检结果显示为健康。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54例,女性患者有36例,年龄范围在55-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岁。两组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5%)
1.2研究方法
1.2.1检查仪器和方法
使用的检查仪器室GE Light speed 64螺旋CT扫描仪。在检查的过程中,病患者采取的是仰卧位,保持平静的呼吸,不能发生吞咽的动作,扫描的范围从自主动脉一直到头颅的顶部。扫描仪器的参数设置是: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设置为250ma,探测器的参数设置为64mm*5mm,床速设置为39.37mm/rot,螺距设置为0.984,其他参数保持常规。扫描的数据和图像发送至工作站,通过软件进行处理,对颈部的血管形态进行观察。
1.2.2心脏血管造影的评定标准
按照斑块的密度和构成,动脉硬化斑块包括三种类型:钙化型、混合型、软斑块,不同类型的斑块具有不同的CT值范围,其中钙化性斑块性质比较稳定,软斑块和混合型斑块则是处于容易发生变化的状态中,不稳定。按照颈动脉狭窄率的计算方式,其狭窄率一共有5个等级,包括:完全闭塞、重度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没有狭窄。
1.2.3观察指标
观察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状况,比较两组病人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率。比较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和血管狭窄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了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n值、百分比,采用了t值检验,P<5%表示数据具有显著差异。
2、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达到了82%;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达到了69.3%,其中包括软斑块有32例,混合性斑块有30例;颈动脉狭窄的病例数一共有55例,一共有90处,其中,轻度狭窄的有58处,中度狭窄的有20处,重度狭窄的有9处,完全闭塞的有3处;在粥样斑块分布位置中,共有17.8%发生于颈总动脉部位,有41.6%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有18.8%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有21.8%发生于椎动脉部位。
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到了28%;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为25%,其中包括软斑块有13例,混合性斑块有9例;颈动脉狭窄的病例数一共只有2例轻度狭窄。
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P<5%),不同斑块分布位置之间的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P<5%)。
3、结论
颈动脉由于距离脑动脉比较近,是脑部得到血液的主要通道,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发作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当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容易造成患者脑部供血不足的情况。与此同时,颈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所形成的斑块作为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独立性,也是预测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重要指标。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病原因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由于颈动脉粥样斑块导致颈动脉发生堵塞,以致血管通道变得狭窄,使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通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分叉处所形成的斑块对血管通道造成的堵塞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导致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发作。
除此之外,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的神经系统地损害也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因为软斑块和混合型斑块的纤维帽过于薄弱,难以抵抗血流的冲击力,且容易脱落形成小块进入血流,在血管中形成堵塞,引起短暂性脑缺血。
由此可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具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与此同时,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相比,其更容易导致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
综上所述,通过颈动脉粥样斑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作出科学有效的临床分析,有利于提高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效云,彭海明,郜文华. 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探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06)
[2] 李惠珍,崔兆文,刘启,樊艳辉,刘纪强,王雪欧,陈丽萍,李明泉.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态及性质与溶血磷脂酸及磷脂水平的关系[J]. 临床荟萃. 2011(01)
[3] 赵志华,付耀高,刘小艳.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05)
[4] 杨明秀,陈红.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关系的分析研究[J]. 临床荟萃. 2007(13)
[5] 潘瑞华.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发病关系探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02)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粥样斑块;血管造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发病源在于患者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时间内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导致脑部由于缺血发生神经功能障碍,通常这种情况发生比较突然,时间比较短,一般发作时间不超过30分钟则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当发作时间超过了2个小时,后遗症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其神经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在CT和MRI上显示为脑组织缺血征象。短暂性脑缺血,主要由于颈部动脉斑块所引起,斑块物质在患者血管内造成堵塞,形成血管栓赛的情况,促使动脉血管腔内变得更加狭窄。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颈动脉粥样斑块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治疗方式与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选择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90例,男性患者有59例,女性患者有31例,年龄范围在50-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5岁。根据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的诊断标准,所有病患者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的诊断标准,通过头颅CT检查,没有发现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情况。
对照组:选择我院同期90例通过正规医疗机构体检人群,体检结果显示为健康。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54例,女性患者有36例,年龄范围在55-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岁。两组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5%)
1.2研究方法
1.2.1检查仪器和方法
使用的检查仪器室GE Light speed 64螺旋CT扫描仪。在检查的过程中,病患者采取的是仰卧位,保持平静的呼吸,不能发生吞咽的动作,扫描的范围从自主动脉一直到头颅的顶部。扫描仪器的参数设置是: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设置为250ma,探测器的参数设置为64mm*5mm,床速设置为39.37mm/rot,螺距设置为0.984,其他参数保持常规。扫描的数据和图像发送至工作站,通过软件进行处理,对颈部的血管形态进行观察。
1.2.2心脏血管造影的评定标准
按照斑块的密度和构成,动脉硬化斑块包括三种类型:钙化型、混合型、软斑块,不同类型的斑块具有不同的CT值范围,其中钙化性斑块性质比较稳定,软斑块和混合型斑块则是处于容易发生变化的状态中,不稳定。按照颈动脉狭窄率的计算方式,其狭窄率一共有5个等级,包括:完全闭塞、重度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没有狭窄。
1.2.3观察指标
观察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状况,比较两组病人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率。比较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和血管狭窄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了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n值、百分比,采用了t值检验,P<5%表示数据具有显著差异。
2、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达到了82%;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达到了69.3%,其中包括软斑块有32例,混合性斑块有30例;颈动脉狭窄的病例数一共有55例,一共有90处,其中,轻度狭窄的有58处,中度狭窄的有20处,重度狭窄的有9处,完全闭塞的有3处;在粥样斑块分布位置中,共有17.8%发生于颈总动脉部位,有41.6%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有18.8%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有21.8%发生于椎动脉部位。
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到了28%;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为25%,其中包括软斑块有13例,混合性斑块有9例;颈动脉狭窄的病例数一共只有2例轻度狭窄。
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P<5%),不同斑块分布位置之间的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P<5%)。
3、结论
颈动脉由于距离脑动脉比较近,是脑部得到血液的主要通道,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发作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当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容易造成患者脑部供血不足的情况。与此同时,颈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所形成的斑块作为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独立性,也是预测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重要指标。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病原因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由于颈动脉粥样斑块导致颈动脉发生堵塞,以致血管通道变得狭窄,使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通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分叉处所形成的斑块对血管通道造成的堵塞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导致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发作。
除此之外,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的神经系统地损害也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因为软斑块和混合型斑块的纤维帽过于薄弱,难以抵抗血流的冲击力,且容易脱落形成小块进入血流,在血管中形成堵塞,引起短暂性脑缺血。
由此可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具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与此同时,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相比,其更容易导致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
综上所述,通过颈动脉粥样斑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作出科学有效的临床分析,有利于提高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效云,彭海明,郜文华. 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探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06)
[2] 李惠珍,崔兆文,刘启,樊艳辉,刘纪强,王雪欧,陈丽萍,李明泉.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态及性质与溶血磷脂酸及磷脂水平的关系[J]. 临床荟萃. 2011(01)
[3] 赵志华,付耀高,刘小艳.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05)
[4] 杨明秀,陈红.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关系的分析研究[J]. 临床荟萃. 2007(13)
[5] 潘瑞华.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发病关系探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