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今的时尚用语中,“Q”是“搞笑”、“另类”的代名词。前不久,一本完全颠覆传统语文教学逻辑的另类语文读本《Q版语文》以“搞笑”的方式吸引了许多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眼球。同时,其文被各大网站转载,成为一大热门网文。
在该书封面上,醒目地标有“全国重点幼稚园小班优秀教材”和“全球神经康复医院推荐读物”字样。目前,全国很多出版管理部门下达停止发行《Q版语文》的书面通知。对此种种,有人叫好,有人质疑,更有人痛骂作者,各方的声音引发了究竟该怎样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争议……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黄渐远
《Q版语文》课文到底啥样
第十七课 荷塘夜色(节选)
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感觉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数蚊子,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荷塘里应该有MM在洗澡吧。月亮像“非典”病人的体温似的,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升高了,墙外马路上收破烂的叫喊声,已经听不见了;老婆在屋里拍着孩子,跑着调地哼着“两只老虎”。好难听啊,我终于忍不住悄悄地披了衣服,带上门出去了。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捡到几块煤炭和硬币。这条路白天少有人走,晚上更是鬼都不来。由于缺少压马路的恋人,所以路面显得凹凸不平。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可我就认识杨柳,其他的叫不上名字来,我想,比草大一点儿的植物就应该叫树吧。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但估计不会有女流氓出没。
课后习题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我终于忍不住悄悄地披了衣服,带上门出去了。
本句中的“带”的意思是否指作者出去的时候拆下门一起到了荷塘?
2.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因此荷叶上的黑影参差斑驳,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
句中的“旋律”是否用词不当?因为黑影是没有声音的,所以不能用“旋律”这个词。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第二十一课 将相和(节选)
话说战国时,秦国境内有很多虎狼出没,人称“虎狼之邦”。很多别国的人慕名到秦国的动物园参观,大量外汇流入秦国,秦国于是兵强马壮,经常欺负其他六国。
故事的主角蔺相如是赵国人,他有两大特长,其一是腌制咸菜,据说他腌制的咸菜味道极其特别,有儿歌为证:“都说蔺氏咸菜儿咸,咸里面它带着那酸……”还有就是能说会道,据说他一张嘴能把直的说成弯的,然后再说成直的。这当然并不可信,不过蔺相如在赵国各地巡回演讲却是千真万确之事,他演讲的题目是:《咸菜是怎样炼成的》。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据说这和氏璧是一个叫卞和的人发现的,本来命名为卞氏璧,考虑到很多人不认识这个“卞”字,就改名为和氏璧了。秦王听说了这件事,很是眼馋,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收到信非常着急,这秦王一封信只有四十多个字,居然有三个错别字,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皇帝呀,赵王为秦国的百姓着急呀。
课后习题
1. 蔺相如为何要带咸菜去秦国?
A. 趁机到秦国推销产品。
B. 想到秦国开咸菜连锁店。
C. 为完璧归赵做准备。
D. 在咸菜中放上老鼠药,乘机毒死秦王。
2. 廉颇为什么要背那些荆条去蔺相如家?
A. 廉颇有怪癖,喜欢被人抽。
B. 廉颇每时每刻都想锻炼身体。
C. 廉颇想表达自己认错的诚意。
D. 廉颇知道蔺相如家里没柴了。
可以搞搞笑不宜进学堂
学生:调侃笔调值得学习
我今年已经17岁了,对名家经典作品的了解有了一定的积淀,如果再去看改编后的作品,始终觉得不伦不类,得益不多,无聊有余。
看上去令人觉得有点累,主要是作者似乎满篇文章都在拿名人来开玩笑,让人有种笑不出来的味道。
太好笑了,我一直看《背影》只会感动,可是看这篇的时候却是捧腹大笑。这位作者轻松调侃的笔调值得学习。
老师:戏说糟蹋了文化精华
我对《Q版语文》了解得还不够,但估计作者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吸引儿童,引起畅销;二来也可以发散儿童思维。
像《荷塘月色》、《背影》、《皇帝的新装》等一些优秀文化作品一般用词精准、贴切,卡通化的读本是无法比拟的,很难想象孩子们在看卡通读本的时候,能深入体会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间真情。
语文教学本来是教给孩子们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完全沉迷于虚幻的卡通世界,还能让孩子们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吗?
家长:畅销说明社会进步
站在儿童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它的畅销意味着它比较对儿童的胃口,满足了儿童好奇、求新的需要。以后编写教材时,应该考虑到现在儿童的思维,注重少儿读物的幽默性、趣味性,适合当代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但是,应该尽量避免低俗的内容。
作者挺有想象力的,至于孩子会不会受其影响,从此学会这种调侃的语言风格,我倒是并不担心。因为一本畅销书还不至于威胁到传统经典美文在人们心里的地位。
《Q版语文》引发的思考
这本看上去有点玩世不恭的“另类教材”,被正统的教育工作者斥为“充斥着一些低俗的内容,不适合正处于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但是,《Q版语文》因为摆脱了一般意义上教材的固有风格,趣味性、幽默性、可读性都大大增强。难怪它在一片声讨和责骂声中,却依然在市场上火爆登场,并受到孩子们由衷的欢迎——畅销的《Q版语文》竟然这样轻而易举地“革”了传统教材的“命”!
其实,从教育意义上衡量,传统教材所选课文,的确可称得上精挑细选了。那些有资格入选的课文,不是让学生瞻仰和膜拜岳飞、孙中山等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就是让学生感受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壮丽。尤其是在“完人情结”主导下选进教材的那些正面人物,从楷模人物雷锋叔叔,到历史名人李时珍,再到具有很大虚构成分的神笔马良,以及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詹天佑,表现伟大人格的宋庆龄等等,他们与《Q版语文》中那些卡通化的人物形象相比,距离如今孩子的生活现实和视野过于遥远,难免让他们心生高不可攀之感。
《Q版语文》击中的是传统教材的软肋,其新鲜活泼的传授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轻松而快乐的一面。儿童有着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特点,尤其当他们置身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时,一成不变的传统教材就很难适应其需要。
经典的恶搞与颠覆
颠覆经典到底应不应该,这似乎一直是大众热衷于讨论的问题。而这本书的流行无疑又让人们有了谈资,但这本不是教材的畅销书,却让人们把它当成教材来讨论,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是人们需要Q版语文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出了问题……
出席:
正方——经典岂能被恶搞
反方——颠覆经典又何妨
评委
正 方:自“大话西游”走红之后,我们的生活中有了许多戏谑和颠覆,“戏说”、“搞笑”蔚然成风,Q字头、无厘头已是屡见不鲜,并为新新人类所称道。我方认为,此类文化(如果这还算是一种文化)只适宜于成年人休闲或彼此玩笑,如果公然在学生中推行,必将对他们的成长造成恶性影响。姑且不说我们的民族复兴不能在Q版中实现,就是孩子本身也难在无厘头文化中获得健康成长。
反 方:这个社会没有闰土有古惑仔,没有孔乙己有盗版光盘,学生们都愿意接受看得见的东西,更愿意接受能改变他们生活的东西,难道在对Q版教材责难声中,“正”版教材就没有什么值得反思的东西吗?
正 方:文章要看受众,这些东西给正在学习知识、模仿能力很强的学生看,他们学到的是什么呢?难道就学习其中的胡侃、刻薄、低俗、玩世不恭?教材就是教材,绝不是一般的读物,她有很强的思想引导作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大纲上明确要求文章要有典范性,要文质兼美!否则的话,你让老师教什么?怎么教?且不论“‘正’版教材就没有什么值得反思的东西吗”,就冲着传统教材绝不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再对比这个Q版,我方就支持“舍Q取正”!
反 方:我方认为,原著与Q版对照来看,这能更好地促进对原著的理解。像《孔乙己》,我们的老师不也是要求我们续写孔乙己到了新社会会如何如何吗?这也是一种Q版,对待问题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后果也就不同。再说,这本书的产生就象征着一些新词语的产生!时代在进步,现在已经不是繁体字的时代!我们应该明白每天都在变化!
正 方:没错,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确实会让我们拿古代的人来作一些设想,其实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而这种想像力是在我们学习过原作的基础上再来发挥的。而在《Q版语文》封面的显目位置却印上了“全国重点幼稚园小班优秀教材”字样。试问,这不是把教育当儿戏,那是什么?学习文章,不是只要求搞笑、刻薄、嘲讽和调侃,而是泪水与欢笑,自省与自遣,感动与激情,愤怒与怜悯随文字跃动而引发的一种内心感受。那些Q版语言除了能让我们哈哈一笑,还给我们留下些什么呢?请不要以教材的名义来误导青少年!
反 方:就学习语言而言,Q版语文无疑是成功的,它使枯燥变成了趣味。教育或文化熏陶应当是多样的、多种风格的,幽默也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可能意味深长的,所以,不能简单拒绝。实际上,Q版的成功恰恰显示了我们教育中的缺失。我们未必要认同它对像《背影》这样的文章的调侃,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它所显示的方向。它实际上还向我们提出,把《背影》这样的文章给今天的初中生读,是否过于沉重,Q版的选文在很大程度上照应了学生因时代变迁而来的心理差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给学生提供了多少趣味?
评 委:中学生们之所以会推崇这样的所谓“Q版教材”,原因就在于过去的语文教材里选登的文章太过严肃,这个时候,市面上突然出现一种与此极端对立的教材,学生们必然会感兴趣。但是,这种极端对立的教材完全失去了教材应该有的严肃性,只能说它对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
那该如何改呢?首先是要有大胆改编的勇气。进行语文教材改革,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的批判和否定,这就需要足够的勇气;其次是文章要有时代特色。只有选入的文章既是经典,又具时代特点,包含现代信息,才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也才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就是要具有活泼的风格。改革中,应注意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入一些活泼、青春的元素,将思想性寓于娱乐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受到教育,学到有用的知识。
在该书封面上,醒目地标有“全国重点幼稚园小班优秀教材”和“全球神经康复医院推荐读物”字样。目前,全国很多出版管理部门下达停止发行《Q版语文》的书面通知。对此种种,有人叫好,有人质疑,更有人痛骂作者,各方的声音引发了究竟该怎样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争议……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黄渐远
《Q版语文》课文到底啥样
第十七课 荷塘夜色(节选)
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感觉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数蚊子,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荷塘里应该有MM在洗澡吧。月亮像“非典”病人的体温似的,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升高了,墙外马路上收破烂的叫喊声,已经听不见了;老婆在屋里拍着孩子,跑着调地哼着“两只老虎”。好难听啊,我终于忍不住悄悄地披了衣服,带上门出去了。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捡到几块煤炭和硬币。这条路白天少有人走,晚上更是鬼都不来。由于缺少压马路的恋人,所以路面显得凹凸不平。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可我就认识杨柳,其他的叫不上名字来,我想,比草大一点儿的植物就应该叫树吧。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但估计不会有女流氓出没。
课后习题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我终于忍不住悄悄地披了衣服,带上门出去了。
本句中的“带”的意思是否指作者出去的时候拆下门一起到了荷塘?
2.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因此荷叶上的黑影参差斑驳,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
句中的“旋律”是否用词不当?因为黑影是没有声音的,所以不能用“旋律”这个词。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第二十一课 将相和(节选)
话说战国时,秦国境内有很多虎狼出没,人称“虎狼之邦”。很多别国的人慕名到秦国的动物园参观,大量外汇流入秦国,秦国于是兵强马壮,经常欺负其他六国。
故事的主角蔺相如是赵国人,他有两大特长,其一是腌制咸菜,据说他腌制的咸菜味道极其特别,有儿歌为证:“都说蔺氏咸菜儿咸,咸里面它带着那酸……”还有就是能说会道,据说他一张嘴能把直的说成弯的,然后再说成直的。这当然并不可信,不过蔺相如在赵国各地巡回演讲却是千真万确之事,他演讲的题目是:《咸菜是怎样炼成的》。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据说这和氏璧是一个叫卞和的人发现的,本来命名为卞氏璧,考虑到很多人不认识这个“卞”字,就改名为和氏璧了。秦王听说了这件事,很是眼馋,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收到信非常着急,这秦王一封信只有四十多个字,居然有三个错别字,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皇帝呀,赵王为秦国的百姓着急呀。
课后习题
1. 蔺相如为何要带咸菜去秦国?
A. 趁机到秦国推销产品。
B. 想到秦国开咸菜连锁店。
C. 为完璧归赵做准备。
D. 在咸菜中放上老鼠药,乘机毒死秦王。
2. 廉颇为什么要背那些荆条去蔺相如家?
A. 廉颇有怪癖,喜欢被人抽。
B. 廉颇每时每刻都想锻炼身体。
C. 廉颇想表达自己认错的诚意。
D. 廉颇知道蔺相如家里没柴了。
可以搞搞笑不宜进学堂
学生:调侃笔调值得学习
我今年已经17岁了,对名家经典作品的了解有了一定的积淀,如果再去看改编后的作品,始终觉得不伦不类,得益不多,无聊有余。
看上去令人觉得有点累,主要是作者似乎满篇文章都在拿名人来开玩笑,让人有种笑不出来的味道。
太好笑了,我一直看《背影》只会感动,可是看这篇的时候却是捧腹大笑。这位作者轻松调侃的笔调值得学习。
老师:戏说糟蹋了文化精华
我对《Q版语文》了解得还不够,但估计作者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吸引儿童,引起畅销;二来也可以发散儿童思维。
像《荷塘月色》、《背影》、《皇帝的新装》等一些优秀文化作品一般用词精准、贴切,卡通化的读本是无法比拟的,很难想象孩子们在看卡通读本的时候,能深入体会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间真情。
语文教学本来是教给孩子们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完全沉迷于虚幻的卡通世界,还能让孩子们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吗?
家长:畅销说明社会进步
站在儿童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它的畅销意味着它比较对儿童的胃口,满足了儿童好奇、求新的需要。以后编写教材时,应该考虑到现在儿童的思维,注重少儿读物的幽默性、趣味性,适合当代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但是,应该尽量避免低俗的内容。
作者挺有想象力的,至于孩子会不会受其影响,从此学会这种调侃的语言风格,我倒是并不担心。因为一本畅销书还不至于威胁到传统经典美文在人们心里的地位。
《Q版语文》引发的思考
这本看上去有点玩世不恭的“另类教材”,被正统的教育工作者斥为“充斥着一些低俗的内容,不适合正处于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但是,《Q版语文》因为摆脱了一般意义上教材的固有风格,趣味性、幽默性、可读性都大大增强。难怪它在一片声讨和责骂声中,却依然在市场上火爆登场,并受到孩子们由衷的欢迎——畅销的《Q版语文》竟然这样轻而易举地“革”了传统教材的“命”!
其实,从教育意义上衡量,传统教材所选课文,的确可称得上精挑细选了。那些有资格入选的课文,不是让学生瞻仰和膜拜岳飞、孙中山等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就是让学生感受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壮丽。尤其是在“完人情结”主导下选进教材的那些正面人物,从楷模人物雷锋叔叔,到历史名人李时珍,再到具有很大虚构成分的神笔马良,以及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詹天佑,表现伟大人格的宋庆龄等等,他们与《Q版语文》中那些卡通化的人物形象相比,距离如今孩子的生活现实和视野过于遥远,难免让他们心生高不可攀之感。
《Q版语文》击中的是传统教材的软肋,其新鲜活泼的传授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轻松而快乐的一面。儿童有着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特点,尤其当他们置身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时,一成不变的传统教材就很难适应其需要。
经典的恶搞与颠覆
颠覆经典到底应不应该,这似乎一直是大众热衷于讨论的问题。而这本书的流行无疑又让人们有了谈资,但这本不是教材的畅销书,却让人们把它当成教材来讨论,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是人们需要Q版语文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出了问题……
出席:
正方——经典岂能被恶搞
反方——颠覆经典又何妨
评委
正 方:自“大话西游”走红之后,我们的生活中有了许多戏谑和颠覆,“戏说”、“搞笑”蔚然成风,Q字头、无厘头已是屡见不鲜,并为新新人类所称道。我方认为,此类文化(如果这还算是一种文化)只适宜于成年人休闲或彼此玩笑,如果公然在学生中推行,必将对他们的成长造成恶性影响。姑且不说我们的民族复兴不能在Q版中实现,就是孩子本身也难在无厘头文化中获得健康成长。
反 方:这个社会没有闰土有古惑仔,没有孔乙己有盗版光盘,学生们都愿意接受看得见的东西,更愿意接受能改变他们生活的东西,难道在对Q版教材责难声中,“正”版教材就没有什么值得反思的东西吗?
正 方:文章要看受众,这些东西给正在学习知识、模仿能力很强的学生看,他们学到的是什么呢?难道就学习其中的胡侃、刻薄、低俗、玩世不恭?教材就是教材,绝不是一般的读物,她有很强的思想引导作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大纲上明确要求文章要有典范性,要文质兼美!否则的话,你让老师教什么?怎么教?且不论“‘正’版教材就没有什么值得反思的东西吗”,就冲着传统教材绝不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再对比这个Q版,我方就支持“舍Q取正”!
反 方:我方认为,原著与Q版对照来看,这能更好地促进对原著的理解。像《孔乙己》,我们的老师不也是要求我们续写孔乙己到了新社会会如何如何吗?这也是一种Q版,对待问题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后果也就不同。再说,这本书的产生就象征着一些新词语的产生!时代在进步,现在已经不是繁体字的时代!我们应该明白每天都在变化!
正 方:没错,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确实会让我们拿古代的人来作一些设想,其实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而这种想像力是在我们学习过原作的基础上再来发挥的。而在《Q版语文》封面的显目位置却印上了“全国重点幼稚园小班优秀教材”字样。试问,这不是把教育当儿戏,那是什么?学习文章,不是只要求搞笑、刻薄、嘲讽和调侃,而是泪水与欢笑,自省与自遣,感动与激情,愤怒与怜悯随文字跃动而引发的一种内心感受。那些Q版语言除了能让我们哈哈一笑,还给我们留下些什么呢?请不要以教材的名义来误导青少年!
反 方:就学习语言而言,Q版语文无疑是成功的,它使枯燥变成了趣味。教育或文化熏陶应当是多样的、多种风格的,幽默也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可能意味深长的,所以,不能简单拒绝。实际上,Q版的成功恰恰显示了我们教育中的缺失。我们未必要认同它对像《背影》这样的文章的调侃,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它所显示的方向。它实际上还向我们提出,把《背影》这样的文章给今天的初中生读,是否过于沉重,Q版的选文在很大程度上照应了学生因时代变迁而来的心理差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给学生提供了多少趣味?
评 委:中学生们之所以会推崇这样的所谓“Q版教材”,原因就在于过去的语文教材里选登的文章太过严肃,这个时候,市面上突然出现一种与此极端对立的教材,学生们必然会感兴趣。但是,这种极端对立的教材完全失去了教材应该有的严肃性,只能说它对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
那该如何改呢?首先是要有大胆改编的勇气。进行语文教材改革,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的批判和否定,这就需要足够的勇气;其次是文章要有时代特色。只有选入的文章既是经典,又具时代特点,包含现代信息,才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也才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就是要具有活泼的风格。改革中,应注意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入一些活泼、青春的元素,将思想性寓于娱乐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受到教育,学到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