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项脊轩志》;风景;人事;阴柔美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A)—0057—01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散文杰作,它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它随事曲折、感情深厚、情致妙肖,具有一种浓郁的阴柔美。《项脊轩志》的阴柔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各具特色的风景描写
《项脊轩志》描写了两幅风景画。第一幅是“小院风景图”,画面上兰桂飘香,修竹吐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白天,则“日影反照”,外界“万籁有声”,小院却“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这里,日影、月光、兰桂、竹木、雨泽、微风、动和静、有声和无声融为一体,给人以柔和、静谧、和谐、愉悦的美感。第二幅是“庭中枇杷图”,从远处看,枇杷树静静地屹立于庭中,有如自己思想中驱之不散的亡妻的魂灵;到近处看,它则高高耸立,如同一把撑开的巨伞。
这两幅风景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景美、境美、声虚、色淡、朦胧、静寂。虽然作者并不着意渲染,只是用大手笔轻轻淡淡地涂抹了一下,却情致毕现。欣赏着它,萦绕在我们心中的是绵绵的、细细的,也是腻腻的情感,是柔柔的、淡淡的心绪。
二、素淡、和谐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
《项脊轩志》描写了三幅人物画。第一幅画,画面上有三个人:居于闺中的年轻少妇、隔壁的乳母和乳母怀里的婴儿。婴儿的“呱呱而泣”惊动了少妇,她起身来到隔壁门前,“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乳母“从板外相为应答”。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到产后的少妇虽虚弱,但声音柔和、衣着朴素、面容慈祥,我们也似乎可以听到少妇柔柔的询问和静静的、轻轻的叩门声。第二幅画,画面上有两个人,一个是“束发读书轩中”的少年,一个是头发花白的老祖母。一天,祖母来到轩中,手抚少年的头,声音颤颤:“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离开时,“以手阖门”沉思着、自语着:“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过了一会儿,又拿来一象笏,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第三幅画,画面上也是两个人——一对小夫妻。娇妻“时至轩中”,或询问古事,或倚桌读书;有时“归宁”,回来时转述诸小妹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在这一片小天地里,丈夫勤奋不辍,妻子温柔贤惠,小夫妻有说有笑、和和睦睦、恩恩爱爱。这三幅画面呈现出一种素淡、和谐的状态,这正是阴柔美的特点。
三、积蓄的内心感慨
《项脊轩志》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作者长期积蓄的内心感慨。那种真挚的情感熔铸在景事之中,愈加使得文章情意缠绵,醇厚悠远。
作者在景事之后直接抒情:“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是一个年纪不大,但经历“三世变迁”的人的“悲”、“泣”、“长号”。祖母爱抚孙子,母亲探问幼儿,娇妻侍读,种种人间的真情陪伴自己走过了很长的一段时光,这怎么不叫人“喜”呢!在一个曾经显赫,现已衰颓纷乱的封建家庭里,“诸父”无所作为,而女性则还坚韧,她们寻找着希望的寄托。然而她们都相继逝去,人亡物在,又怎不叫人“悲”呢?
作者的回忆和缅怀是绵长的,也是优美的;情感是沉重的,也是坚定的,抒情中那种阴柔的美更是十分独特的。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A)—0057—01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散文杰作,它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它随事曲折、感情深厚、情致妙肖,具有一种浓郁的阴柔美。《项脊轩志》的阴柔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各具特色的风景描写
《项脊轩志》描写了两幅风景画。第一幅是“小院风景图”,画面上兰桂飘香,修竹吐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白天,则“日影反照”,外界“万籁有声”,小院却“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这里,日影、月光、兰桂、竹木、雨泽、微风、动和静、有声和无声融为一体,给人以柔和、静谧、和谐、愉悦的美感。第二幅是“庭中枇杷图”,从远处看,枇杷树静静地屹立于庭中,有如自己思想中驱之不散的亡妻的魂灵;到近处看,它则高高耸立,如同一把撑开的巨伞。
这两幅风景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景美、境美、声虚、色淡、朦胧、静寂。虽然作者并不着意渲染,只是用大手笔轻轻淡淡地涂抹了一下,却情致毕现。欣赏着它,萦绕在我们心中的是绵绵的、细细的,也是腻腻的情感,是柔柔的、淡淡的心绪。
二、素淡、和谐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
《项脊轩志》描写了三幅人物画。第一幅画,画面上有三个人:居于闺中的年轻少妇、隔壁的乳母和乳母怀里的婴儿。婴儿的“呱呱而泣”惊动了少妇,她起身来到隔壁门前,“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乳母“从板外相为应答”。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到产后的少妇虽虚弱,但声音柔和、衣着朴素、面容慈祥,我们也似乎可以听到少妇柔柔的询问和静静的、轻轻的叩门声。第二幅画,画面上有两个人,一个是“束发读书轩中”的少年,一个是头发花白的老祖母。一天,祖母来到轩中,手抚少年的头,声音颤颤:“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离开时,“以手阖门”沉思着、自语着:“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过了一会儿,又拿来一象笏,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第三幅画,画面上也是两个人——一对小夫妻。娇妻“时至轩中”,或询问古事,或倚桌读书;有时“归宁”,回来时转述诸小妹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在这一片小天地里,丈夫勤奋不辍,妻子温柔贤惠,小夫妻有说有笑、和和睦睦、恩恩爱爱。这三幅画面呈现出一种素淡、和谐的状态,这正是阴柔美的特点。
三、积蓄的内心感慨
《项脊轩志》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作者长期积蓄的内心感慨。那种真挚的情感熔铸在景事之中,愈加使得文章情意缠绵,醇厚悠远。
作者在景事之后直接抒情:“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是一个年纪不大,但经历“三世变迁”的人的“悲”、“泣”、“长号”。祖母爱抚孙子,母亲探问幼儿,娇妻侍读,种种人间的真情陪伴自己走过了很长的一段时光,这怎么不叫人“喜”呢!在一个曾经显赫,现已衰颓纷乱的封建家庭里,“诸父”无所作为,而女性则还坚韧,她们寻找着希望的寄托。然而她们都相继逝去,人亡物在,又怎不叫人“悲”呢?
作者的回忆和缅怀是绵长的,也是优美的;情感是沉重的,也是坚定的,抒情中那种阴柔的美更是十分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