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验收年,也是贵阳市全面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验收年。如何围绕建设公园城市这一目标,完善城市园林绿化指标体系,实现贵阳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指标体系对比明确贵阳园林绿化指标存在的问题,从指标体系建立、指标增长建议两个层面提出建议,建立绿美贵阳指标体系,为其他城市的园林绿化指标体系建立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公园城市;指标体系;绿美贵阳
1、研究背景
随着绿色生态城市理念在我国广泛推行和接受,国内出现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热潮。国家环保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局等中央部委相继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省(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等多项评选活动,并给出了相应的基本标准。这些指标体系涵盖了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绿地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园林绿化是综合性指标中的主体,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据较高比重。
考虑到2020年,贵阳市要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所有这两个指标体系是最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其中,这两个指标体系都包含了部分城市园林绿化指标,主要涉及园林绿化建设和园林绿化管理两个层面。
2、基于指标体系对比的贵阳园林绿化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千园之城”行动计划指导下,贵阳园林绿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贵阳市园林绿化与国内已成功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园林绿地总量较多,综合公园数量较少
目前,贵阳市建成区范围内共有各类公园937处,公园绿地总面积3600.94公顷。但是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综合性公园数量较少,远低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求的0.07个/万人,尤其老城区现有综合公园负担过重,且服务人群有限。
2.2绿地结构不够合理,公园绿地占比较小
虽然近几年来贵阳市新建、扩建、改建了大量的绿地,但区域绿地分布差异仍然明显。尤其是公园绿地建设不平衡,主要公园绿地集中在黔灵山脉沿线以及观山湖区,而乌当区和花溪区等区域尚未形成各级公园次第分布和相互补充的布局模式,均衡性有待完善。同时,山体绿地占比较大,而各类公园绿地仅占30.66%,而以山体绿地为主的防护绿地比例高达46%,这说明在贵阳多山条件下,可供市民休闲的绿地空间还略显不足。
2.3考核体制过于单一,老城增绿难度较大
由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原因,贵阳市老城区存在着建筑密度大、绿地较少的问题,再加上老城区内寸土寸金,停车、基础设施需求等社会问题凸显,老城区增绿空间有限。而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每年各区的绿化指标考核采用统一数值,没有考虑到各区的困难、重点和特色,使个别行政区实施难度较大。
2.4管理体制相对传统,园林绿化经费有限
目前,贵阳园林绿化基础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行业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急需进一步加强。同时,贵阳市绿化资金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完全成立,绿化投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但园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需向外拓展资金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构建与贵阳园林绿化发展相适应的园林建设投资渠道。
3、基于指标体系对比的绿美贵阳建设对策建议
3.1、完善指标体系,增强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和弹性控制
一是充分借鉴国内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所涉及园林绿化建设的有关指标,结合贵阳实际,加强园林绿化建设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生态格局配置的研究,抓紧制定绿美贵阳园林绿化指标评价体系。
二是研究制定充分体现绿美发展导向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体系,逐步将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园林绿化关键指标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敏感脆弱地区实行生态破坏一票否决制和终身责任追究制。
三是建立立体指标体系,突出区域发展特色。明确在各区实施分类考核,将行政区分为优化提升区、突破发展区两个类别,以“共性+个性”的模式,在共性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各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情况,设置分布设置5-10项“个性”指标,确保突出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3.2落实空间布局,加大重点区域规划建绿
一是规划建绿,着力提高市民绿色福祉。围绕扩大公园绿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服务半径要求,谋划开展公园绿地500米“扫盲”工程,下定决心在中心城区绿地面积严重缺乏的地区调整用地类型,通过拆迁腾退、产业疏解等多种方式,大力建设不同规模和形态的城市绿地,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同时,采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多种方式,挖掘中心城区增绿潜力,真正实现“疏解做减法,绿化做加法”。
二是连片扩绿,着力完善大尺度城市森林格局。围绕贵阳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的生态空间格局,力争形成一批集中连片、大规模、大尺度的城市森林板块;同时,对现有各方面条件好的森林资源,要逐步改造成郊野型的森林公园,打造開敞型生态休闲空间,满足市民的多方面需求。
三是固体强绿,着力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推进山体生态修复,力争实现全市宜林荒山全部绿化。特别是要推动山区从造林绿化建设向全面加强森林健康经营转移,使山区成为贵州发展的坚实生态屏障。
3.3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态资源保护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绿化资源管理体制。在现有生态委下设公园管理处的基础上,将城乡所有公园的管理职能纳入其职责范围,通过设立若干二级局形式的执行机构,探索决策与执行分开的管理体制。
三是建立生态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科学测算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土地流转和资源管护的实际成本,按照“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创新政策机制,探索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建设社会化投融资机制。
结语:
本文以贵阳园林绿化为例,对贵阳市园林绿化指标的现状问题进行总结,结合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从指标体系建立、指标增长建议两个层面提出建议,并最终建立绿美贵阳指标体系。在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园林绿化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从实际和长远出发,构建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丽君,《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苏州实践[J].建设科技,2010(7):64-65.
[2]吉瑞,朱烁,吴强,于晓康,齐瑞欣,关于公园城市的评价指标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9(14).
【关键词】公园城市;指标体系;绿美贵阳
1、研究背景
随着绿色生态城市理念在我国广泛推行和接受,国内出现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热潮。国家环保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局等中央部委相继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省(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等多项评选活动,并给出了相应的基本标准。这些指标体系涵盖了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绿地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园林绿化是综合性指标中的主体,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据较高比重。
考虑到2020年,贵阳市要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所有这两个指标体系是最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其中,这两个指标体系都包含了部分城市园林绿化指标,主要涉及园林绿化建设和园林绿化管理两个层面。
2、基于指标体系对比的贵阳园林绿化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千园之城”行动计划指导下,贵阳园林绿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贵阳市园林绿化与国内已成功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园林绿地总量较多,综合公园数量较少
目前,贵阳市建成区范围内共有各类公园937处,公园绿地总面积3600.94公顷。但是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综合性公园数量较少,远低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求的0.07个/万人,尤其老城区现有综合公园负担过重,且服务人群有限。
2.2绿地结构不够合理,公园绿地占比较小
虽然近几年来贵阳市新建、扩建、改建了大量的绿地,但区域绿地分布差异仍然明显。尤其是公园绿地建设不平衡,主要公园绿地集中在黔灵山脉沿线以及观山湖区,而乌当区和花溪区等区域尚未形成各级公园次第分布和相互补充的布局模式,均衡性有待完善。同时,山体绿地占比较大,而各类公园绿地仅占30.66%,而以山体绿地为主的防护绿地比例高达46%,这说明在贵阳多山条件下,可供市民休闲的绿地空间还略显不足。
2.3考核体制过于单一,老城增绿难度较大
由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原因,贵阳市老城区存在着建筑密度大、绿地较少的问题,再加上老城区内寸土寸金,停车、基础设施需求等社会问题凸显,老城区增绿空间有限。而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每年各区的绿化指标考核采用统一数值,没有考虑到各区的困难、重点和特色,使个别行政区实施难度较大。
2.4管理体制相对传统,园林绿化经费有限
目前,贵阳园林绿化基础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行业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急需进一步加强。同时,贵阳市绿化资金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完全成立,绿化投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但园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需向外拓展资金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构建与贵阳园林绿化发展相适应的园林建设投资渠道。
3、基于指标体系对比的绿美贵阳建设对策建议
3.1、完善指标体系,增强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和弹性控制
一是充分借鉴国内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所涉及园林绿化建设的有关指标,结合贵阳实际,加强园林绿化建设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生态格局配置的研究,抓紧制定绿美贵阳园林绿化指标评价体系。
二是研究制定充分体现绿美发展导向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体系,逐步将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园林绿化关键指标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敏感脆弱地区实行生态破坏一票否决制和终身责任追究制。
三是建立立体指标体系,突出区域发展特色。明确在各区实施分类考核,将行政区分为优化提升区、突破发展区两个类别,以“共性+个性”的模式,在共性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各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情况,设置分布设置5-10项“个性”指标,确保突出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3.2落实空间布局,加大重点区域规划建绿
一是规划建绿,着力提高市民绿色福祉。围绕扩大公园绿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服务半径要求,谋划开展公园绿地500米“扫盲”工程,下定决心在中心城区绿地面积严重缺乏的地区调整用地类型,通过拆迁腾退、产业疏解等多种方式,大力建设不同规模和形态的城市绿地,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同时,采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多种方式,挖掘中心城区增绿潜力,真正实现“疏解做减法,绿化做加法”。
二是连片扩绿,着力完善大尺度城市森林格局。围绕贵阳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的生态空间格局,力争形成一批集中连片、大规模、大尺度的城市森林板块;同时,对现有各方面条件好的森林资源,要逐步改造成郊野型的森林公园,打造開敞型生态休闲空间,满足市民的多方面需求。
三是固体强绿,着力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推进山体生态修复,力争实现全市宜林荒山全部绿化。特别是要推动山区从造林绿化建设向全面加强森林健康经营转移,使山区成为贵州发展的坚实生态屏障。
3.3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态资源保护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绿化资源管理体制。在现有生态委下设公园管理处的基础上,将城乡所有公园的管理职能纳入其职责范围,通过设立若干二级局形式的执行机构,探索决策与执行分开的管理体制。
三是建立生态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科学测算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土地流转和资源管护的实际成本,按照“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创新政策机制,探索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建设社会化投融资机制。
结语:
本文以贵阳园林绿化为例,对贵阳市园林绿化指标的现状问题进行总结,结合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从指标体系建立、指标增长建议两个层面提出建议,并最终建立绿美贵阳指标体系。在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园林绿化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从实际和长远出发,构建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丽君,《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苏州实践[J].建设科技,2010(7):64-65.
[2]吉瑞,朱烁,吴强,于晓康,齐瑞欣,关于公园城市的评价指标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