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开宗明义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首先应当是“习作”,以汉语言文字呈现的一篇篇“课文”,亦即学生习作的一篇篇“例文”,这就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那么,何为“习作”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有二:一是练习写作;二是练习的作业(指文章、绘画等)。联系《课程标准》中的习作目标,小学阶段的“习作”特指直接或间接地为正式创作提供准备或前提条件的作品。目标直指表情达意的书面语言,即在“例文”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表达——“例文创生”。
一、何为“例文创生”
1.例文
广义理解包括声、光、电等物化情境的写作素材,狭义理解即课内教材的课文或课外文章的“例文”,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下水文”。在这,特指精选到习作教学中,符合不同文体、章法及语言特色的一段段“范文”。
2.创生
“创”即创造、创意;“生”即动态生成。“创生”即富有创造、创意地动态生成。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习作兴趣、习作情境、习作素材等的生成;二是学生学习习作时动态的、现场的、现实的生成。
3.范式
特指习作“教学范式”,即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时的模式和步骤,而“范式研究”则是对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中提炼出同一类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共性的要素,从而形成“教学范式”,它属于教与学实践研究的范畴。
师生凭借一段段“例文”,进行富有创造、创意地动态生成一篇篇习作的一系列步骤。
二、怎样“例文创生”
1.“例文”赏析,以文造境——入格
例文一:《拼图的启示》(教师无任何指导,学生课前限时40分钟完成)
(1)今天早上,彭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玩了一个拼图游戏,大家都兴奋不已。
(2)当老师宣布完拼图规则之后,我和同桌便拿出信封里的图片拼了起来。我先把两匹马一上一下叠在一起,再把两个骑士竖在中间,一个坐上去了,一个却被踩在马蹄下,结果以失败告终。
(3)终于等到揭秘的时刻了,只见彭老师先将一匹马竖着贴在黑板上,再将另一匹马背靠在它旁边,最后老师把两个骑手竖跨在两匹马的中间,结果那两个骑手都骑上马背的同时,那两匹马也飞奔了起来……简直太神奇了!
经过学生赏析和深入讨论后,师生达成共识:“例文”明确了文章体裁为“写事”(活动),交代了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写作顺序为“按事情发展”,但却写得较为简单,如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整体感觉较为平淡,无法有效吸引读者。
2.“课件”孕情,以境导说——定格
“课件”展示拼图游戏规则:一是让两个骑手同时骑在两匹马的背上(两匹马不能重叠);二是图片不能折,也不能剪。学生通过同桌合作,现场动手拼图,限时2分钟,屏幕展示拼图结果(没有人拼成功),当场采访学生的拼图感受(失败),对比自己跟同桌拼法的不同之处。教师示范拼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准确描述步骤,对比教师与自己拼图方法的不同之处,讲述自己与同桌合作拼图的过程(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然后展示。
3.“撰文”抒心,以说促写——仿格
作文: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深刻的启示?请根据一件小事的启示,从中选择一件写下来(修改课前习作),题目自拟,若有困难请当场写下《拼图的启示》。课前,教师准備了一个学生习作时的片段。
例文二:《拼图的启示》
(4)这时,同桌急了,把图片抢了过去。他先把两匹马面对面、脚对脚放好,再将两个骑手叠上去,结果还是没能成功。他摁着两个骑手一会儿向左转,一会儿向右转,又拽着两匹马,一会儿拉在上,一会儿推到下……“到底怎么拼呢?”他自言自语地说道“气死我了!”正说着,时间到了,我们都拼不出来,真是郁闷极了!
(5)“原来是这样啊!”我们瞪大了眼睛惊呼起来了,“太简单了!”可就是这么简单的方法,我们竟然没想到。我们看到的都是两匹独立的马,却没想过把两匹马重新组合,也没想到横着看。这就如同自己在算阶梯形图形周长时,不懂得横着看迁移边长,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结果算错了。
(6)通过这次游戏,我明白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换个角度去想问题。
经过学生观察和口头描述后,同意在(2)和(3)之间插入(4),意在进行对比,烘托课堂的紧张氛围;后面加上(5)和(6),意在联系生活实际,得出游戏结论,即“拼图的启示”。
4.“点评”精准,以写求改——出格
自己对照下面的标准修改后,同桌之间互相评一评,看看你能得到几颗星:一是能初步通过写难易对比透出启示,得两颗星;二是能联系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示,得两颗星;三是作文中有不同于别人的写法写出启示,得一颗星。
据此,对学生课前限时40分钟完成的习作进行精准“点评”,既梳理共性问题,如没有联系生活等;又抓住个性问题,如没有采用对比的写法等。从而让学生懂得写作不仅是真心自然的流淌,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语言表达,明白文字需要经营,形成“我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意识,从而自觉关注习作意图,进行专项“主题化表达”训练,经历自我领悟、自主发现的过程,练就较强的言语组织能力,成功实现出格。
5.“修改”创意,以改定文——创格
学生都能结合教师的点评和同学的建议,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着重把拼图过程对比着写清楚,同时联系生活,写出了所受到的启示。文中的结构都能模仿“例文”,表达的语言都能灵活地加以改造,呈现出具有个人风格特点的个性化表达,甚至是学生灵光一现的智慧语言,这是切身的体验,真情的流露,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让学生成功实现了创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言”和“意”不能分家。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极尽所能创设画面情境“给米”,让学生说,说完就写,写完就评,评完就改,改完就誊。不曾想,“写”的环节却长期出现断裂,造成“口头能说会道,下笔句枯词穷”的窘境。究其根源,学生之所以“无从下手”,就是缺失了“工具”——书面语言(“给柴”)。而想要拥有“工具”,学生则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其中,教材的“例文(课文)”,不失为最适切的“工具”。这样,才能练就从文学写、以写促写的“水过无痕”的“柔术”,从而治愈学生的“无柴之痛”,实现“例文创生”习作课堂的“燎原之势”。
(本文系福建省“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阶段成果:《“例文创生”习作教学范式研究》,课题编号:2019XB0683。)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一、何为“例文创生”
1.例文
广义理解包括声、光、电等物化情境的写作素材,狭义理解即课内教材的课文或课外文章的“例文”,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下水文”。在这,特指精选到习作教学中,符合不同文体、章法及语言特色的一段段“范文”。
2.创生
“创”即创造、创意;“生”即动态生成。“创生”即富有创造、创意地动态生成。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习作兴趣、习作情境、习作素材等的生成;二是学生学习习作时动态的、现场的、现实的生成。
3.范式
特指习作“教学范式”,即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时的模式和步骤,而“范式研究”则是对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中提炼出同一类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共性的要素,从而形成“教学范式”,它属于教与学实践研究的范畴。
师生凭借一段段“例文”,进行富有创造、创意地动态生成一篇篇习作的一系列步骤。
二、怎样“例文创生”
1.“例文”赏析,以文造境——入格
例文一:《拼图的启示》(教师无任何指导,学生课前限时40分钟完成)
(1)今天早上,彭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玩了一个拼图游戏,大家都兴奋不已。
(2)当老师宣布完拼图规则之后,我和同桌便拿出信封里的图片拼了起来。我先把两匹马一上一下叠在一起,再把两个骑士竖在中间,一个坐上去了,一个却被踩在马蹄下,结果以失败告终。
(3)终于等到揭秘的时刻了,只见彭老师先将一匹马竖着贴在黑板上,再将另一匹马背靠在它旁边,最后老师把两个骑手竖跨在两匹马的中间,结果那两个骑手都骑上马背的同时,那两匹马也飞奔了起来……简直太神奇了!
经过学生赏析和深入讨论后,师生达成共识:“例文”明确了文章体裁为“写事”(活动),交代了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写作顺序为“按事情发展”,但却写得较为简单,如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整体感觉较为平淡,无法有效吸引读者。
2.“课件”孕情,以境导说——定格
“课件”展示拼图游戏规则:一是让两个骑手同时骑在两匹马的背上(两匹马不能重叠);二是图片不能折,也不能剪。学生通过同桌合作,现场动手拼图,限时2分钟,屏幕展示拼图结果(没有人拼成功),当场采访学生的拼图感受(失败),对比自己跟同桌拼法的不同之处。教师示范拼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准确描述步骤,对比教师与自己拼图方法的不同之处,讲述自己与同桌合作拼图的过程(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然后展示。
3.“撰文”抒心,以说促写——仿格
作文: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深刻的启示?请根据一件小事的启示,从中选择一件写下来(修改课前习作),题目自拟,若有困难请当场写下《拼图的启示》。课前,教师准備了一个学生习作时的片段。
例文二:《拼图的启示》
(4)这时,同桌急了,把图片抢了过去。他先把两匹马面对面、脚对脚放好,再将两个骑手叠上去,结果还是没能成功。他摁着两个骑手一会儿向左转,一会儿向右转,又拽着两匹马,一会儿拉在上,一会儿推到下……“到底怎么拼呢?”他自言自语地说道“气死我了!”正说着,时间到了,我们都拼不出来,真是郁闷极了!
(5)“原来是这样啊!”我们瞪大了眼睛惊呼起来了,“太简单了!”可就是这么简单的方法,我们竟然没想到。我们看到的都是两匹独立的马,却没想过把两匹马重新组合,也没想到横着看。这就如同自己在算阶梯形图形周长时,不懂得横着看迁移边长,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结果算错了。
(6)通过这次游戏,我明白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换个角度去想问题。
经过学生观察和口头描述后,同意在(2)和(3)之间插入(4),意在进行对比,烘托课堂的紧张氛围;后面加上(5)和(6),意在联系生活实际,得出游戏结论,即“拼图的启示”。
4.“点评”精准,以写求改——出格
自己对照下面的标准修改后,同桌之间互相评一评,看看你能得到几颗星:一是能初步通过写难易对比透出启示,得两颗星;二是能联系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示,得两颗星;三是作文中有不同于别人的写法写出启示,得一颗星。
据此,对学生课前限时40分钟完成的习作进行精准“点评”,既梳理共性问题,如没有联系生活等;又抓住个性问题,如没有采用对比的写法等。从而让学生懂得写作不仅是真心自然的流淌,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语言表达,明白文字需要经营,形成“我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意识,从而自觉关注习作意图,进行专项“主题化表达”训练,经历自我领悟、自主发现的过程,练就较强的言语组织能力,成功实现出格。
5.“修改”创意,以改定文——创格
学生都能结合教师的点评和同学的建议,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着重把拼图过程对比着写清楚,同时联系生活,写出了所受到的启示。文中的结构都能模仿“例文”,表达的语言都能灵活地加以改造,呈现出具有个人风格特点的个性化表达,甚至是学生灵光一现的智慧语言,这是切身的体验,真情的流露,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让学生成功实现了创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言”和“意”不能分家。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极尽所能创设画面情境“给米”,让学生说,说完就写,写完就评,评完就改,改完就誊。不曾想,“写”的环节却长期出现断裂,造成“口头能说会道,下笔句枯词穷”的窘境。究其根源,学生之所以“无从下手”,就是缺失了“工具”——书面语言(“给柴”)。而想要拥有“工具”,学生则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其中,教材的“例文(课文)”,不失为最适切的“工具”。这样,才能练就从文学写、以写促写的“水过无痕”的“柔术”,从而治愈学生的“无柴之痛”,实现“例文创生”习作课堂的“燎原之势”。
(本文系福建省“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阶段成果:《“例文创生”习作教学范式研究》,课题编号:2019XB0683。)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