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实现快乐作文。
一、平等对话,激活写作兴趣
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经验:几个人凑在一起,可以就一个话题或多个话题聊上一个通宵。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大人,也包括小孩:一到下课,他们便能几个围坐一处,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兴致勃勃。然而,同样是这群孩子,一回到课堂,却往往少语甚至闭口不语。在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越来越重视这一点,真切地认识到学生应该是每一节课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氛围,作文课同样不可或缺,因为学生习作的过程恰是经过一番调查构思后把生活经历转化为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积极的创造活动。在进行“生活作文”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审视以往作文教学:教师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几乎霸占了学生的课堂语言权、掠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即使偶尔师生间进行对话,教师的言语对象也几乎锁定为少数的“优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主宰者与被主宰者、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对话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深入到彼此之间的精神领域,教师常布置一些远离或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作文,致使学生或者无话可说,或者夸夸其谈、缺少真正的生活材料。教师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而试图将自己的认识、感悟强加给学生,则无疑是不明智的。我们的教师应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进行对话活动,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实现多种创新,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布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使之有话可写的作文,真正做到学生的作文是自己想写的,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
二、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学生这种写作现象呢?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要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除了多走进生活,还要多读书、积累写作素材。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
三、创新教学,拓宽写作思路
21世纪的通行证是终身学习,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考虑趋向以及学习方式,即以“创新性学习”方式去学习。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适应21世纪终身学习的需要,必须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必须对作文的命题、立意、题材、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这就是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要善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这包括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要求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它是为解决一个问题寻求多种思维方法的思维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培养学生在短期内产生多种正确思维的能力,以达到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考周密、认识深刻、具有独创性的目的。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我们可以进行模仿、联想、多角度和看图作文等等。
四、批改务实,提高写作水平
中学语文教师一定都有同感,最令人费神的莫过于作文批改讲评,尤其是教两班语文,工作量之大更可想而知。为此,不少老师颇动了一番脑筋,想了一些点子:有指导、有讲评,但往往是隔篇进行;浏览一遍,打一个分;两本作文本更替使用,细水长流,打批改持久战。这些搞法都还是停留在消极应付这个表面,并未跳出“师本位”这个限阀。而其实质作用又如何呢?大部分学生只瞧了眼评分或再耳语一番彼此的作文分数就将作文本搁一边去了,个别学生甚至连作文本也懒于翻动,只等待新的作文题。这令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否应动点手术了?如何独辟蹊径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一年多来,我们在作文批改讲评上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即以学生互相批改为主,老师批改讲评为辅,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批改,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认真切磋、取长补短。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在互相批改中渐渐形成了浓厚的作文兴趣,悟出一些作文之道来,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也深切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辛劳,从而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把教师从令人头晕的“劳役”中解脱出来了。
总之,学生能快乐写作了,作文水平才会提高,令我们教师头痛的“顽疾”才能得以根除。
一、平等对话,激活写作兴趣
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经验:几个人凑在一起,可以就一个话题或多个话题聊上一个通宵。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大人,也包括小孩:一到下课,他们便能几个围坐一处,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兴致勃勃。然而,同样是这群孩子,一回到课堂,却往往少语甚至闭口不语。在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越来越重视这一点,真切地认识到学生应该是每一节课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氛围,作文课同样不可或缺,因为学生习作的过程恰是经过一番调查构思后把生活经历转化为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积极的创造活动。在进行“生活作文”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审视以往作文教学:教师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几乎霸占了学生的课堂语言权、掠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即使偶尔师生间进行对话,教师的言语对象也几乎锁定为少数的“优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主宰者与被主宰者、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对话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深入到彼此之间的精神领域,教师常布置一些远离或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作文,致使学生或者无话可说,或者夸夸其谈、缺少真正的生活材料。教师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而试图将自己的认识、感悟强加给学生,则无疑是不明智的。我们的教师应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进行对话活动,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实现多种创新,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布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使之有话可写的作文,真正做到学生的作文是自己想写的,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
二、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学生这种写作现象呢?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要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除了多走进生活,还要多读书、积累写作素材。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
三、创新教学,拓宽写作思路
21世纪的通行证是终身学习,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考虑趋向以及学习方式,即以“创新性学习”方式去学习。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适应21世纪终身学习的需要,必须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必须对作文的命题、立意、题材、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这就是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要善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这包括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要求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它是为解决一个问题寻求多种思维方法的思维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培养学生在短期内产生多种正确思维的能力,以达到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考周密、认识深刻、具有独创性的目的。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我们可以进行模仿、联想、多角度和看图作文等等。
四、批改务实,提高写作水平
中学语文教师一定都有同感,最令人费神的莫过于作文批改讲评,尤其是教两班语文,工作量之大更可想而知。为此,不少老师颇动了一番脑筋,想了一些点子:有指导、有讲评,但往往是隔篇进行;浏览一遍,打一个分;两本作文本更替使用,细水长流,打批改持久战。这些搞法都还是停留在消极应付这个表面,并未跳出“师本位”这个限阀。而其实质作用又如何呢?大部分学生只瞧了眼评分或再耳语一番彼此的作文分数就将作文本搁一边去了,个别学生甚至连作文本也懒于翻动,只等待新的作文题。这令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否应动点手术了?如何独辟蹊径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一年多来,我们在作文批改讲评上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即以学生互相批改为主,老师批改讲评为辅,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批改,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认真切磋、取长补短。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在互相批改中渐渐形成了浓厚的作文兴趣,悟出一些作文之道来,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也深切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辛劳,从而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把教师从令人头晕的“劳役”中解脱出来了。
总之,学生能快乐写作了,作文水平才会提高,令我们教师头痛的“顽疾”才能得以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