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的兴与衰,本质是大自然为发展亮起的指示灯。
给长江十年休整期,长江能还世界一片生机
2020年1月2日,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种被宣告灭绝:传说中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
消息是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中透露的。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白鲟已灭绝。
这是继白鱀豚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千斤腊子,万斤象”中的“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它和中华鲟一样,也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据此前报道,白鲟最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救助了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彼时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此后十几年,长江白鲟再未出现在人们的眼中。
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有网友感慨:“我们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事实上,除白鲟外,多种长江鱼的命运都岌岌可危。长江中所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危”。而被称为长江生态“活化石”的江豚,據2017年考查结果显示,种群数量也仅为1012头……
长江原本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浩浩江水哺育了424种鱼类,特有鱼类183种。然而,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其水生生物资源已严重衰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据统计,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已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了如今的不足10万吨,对此感触最深的无疑是渔民。49岁的渔民袁文斌,12岁就在船上谋生,“90年代初我一网就能拉上四五百斤的鱼。那时六七十斤的大鳡鱼特常见,现在连十斤都捕不到了,一网能捕到20多条的河鲀鱼,也10多年没见过了。”
野生种群数的减少,会带来长远的隐患。“鱼类基因在人工饲养过程中是不断退化的。”鱼类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说,鱼类在人工养殖时,必须不断补充优质野生鱼改善种群,而长江鱼正是鱼类的天然种质资源库,“如果不保护好鱼类基因库,将来我们就真的会面临无鱼可吃的局面。”
为了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我国从2003年开始,已在长江全流域实行每年三个月的禁渔制度。“但7月1日开捕后,过去三个月的繁殖成果很快就被消耗殆尽,鱼类种群依然无法繁衍壮大!”因此,从2006年起,曹文宣开始呼吁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例,它们在十年时间能繁衍两到三个世代,对于渔业资源恢复有很大的好处。
在曹文宣院士多年呼吁下,2019年,三部委联合发布《长江流域重点水城禁捕和建立偿制定实施方案》,明确:2019年年底前,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完成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前,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保护区以外水域要完成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同年12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草案)》迎来首次审议,这一规定拟上升为法律。
就在“白鲟灭绝”的消息登上热搜的前一天,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至此,长江全面进入休养生息期。
十年,对长江来说不过弹指,但希望这十年,可以换来长江的新生。
媒体评点:鱼的兴与衰,本质是大自然为发展亮起的指示灯。对长江流域实行为期10年的禁渔政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对鱼类资源的保护,而是面向未来进行一番痛定思痛的补救。但愿它能使长江摆脱“无鱼”之困,重现昔日鸢飞鱼跃的美好景象。(韩望《北京青年报》)
话题拓展:长江无鱼之困;用法律全面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救鱼,就是救人;生态文明;保护与发展;警醒与反思……
(资料来源:《楚天都市报》、澎湃新闻等)
给长江十年休整期,长江能还世界一片生机
2020年1月2日,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种被宣告灭绝:传说中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
消息是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中透露的。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白鲟已灭绝。
这是继白鱀豚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千斤腊子,万斤象”中的“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它和中华鲟一样,也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据此前报道,白鲟最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救助了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彼时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此后十几年,长江白鲟再未出现在人们的眼中。
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有网友感慨:“我们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事实上,除白鲟外,多种长江鱼的命运都岌岌可危。长江中所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危”。而被称为长江生态“活化石”的江豚,據2017年考查结果显示,种群数量也仅为1012头……
长江原本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浩浩江水哺育了424种鱼类,特有鱼类183种。然而,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其水生生物资源已严重衰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据统计,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已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了如今的不足10万吨,对此感触最深的无疑是渔民。49岁的渔民袁文斌,12岁就在船上谋生,“90年代初我一网就能拉上四五百斤的鱼。那时六七十斤的大鳡鱼特常见,现在连十斤都捕不到了,一网能捕到20多条的河鲀鱼,也10多年没见过了。”
野生种群数的减少,会带来长远的隐患。“鱼类基因在人工饲养过程中是不断退化的。”鱼类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说,鱼类在人工养殖时,必须不断补充优质野生鱼改善种群,而长江鱼正是鱼类的天然种质资源库,“如果不保护好鱼类基因库,将来我们就真的会面临无鱼可吃的局面。”
为了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我国从2003年开始,已在长江全流域实行每年三个月的禁渔制度。“但7月1日开捕后,过去三个月的繁殖成果很快就被消耗殆尽,鱼类种群依然无法繁衍壮大!”因此,从2006年起,曹文宣开始呼吁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例,它们在十年时间能繁衍两到三个世代,对于渔业资源恢复有很大的好处。
在曹文宣院士多年呼吁下,2019年,三部委联合发布《长江流域重点水城禁捕和建立偿制定实施方案》,明确:2019年年底前,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完成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前,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保护区以外水域要完成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同年12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草案)》迎来首次审议,这一规定拟上升为法律。
就在“白鲟灭绝”的消息登上热搜的前一天,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至此,长江全面进入休养生息期。
十年,对长江来说不过弹指,但希望这十年,可以换来长江的新生。
媒体评点:鱼的兴与衰,本质是大自然为发展亮起的指示灯。对长江流域实行为期10年的禁渔政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对鱼类资源的保护,而是面向未来进行一番痛定思痛的补救。但愿它能使长江摆脱“无鱼”之困,重现昔日鸢飞鱼跃的美好景象。(韩望《北京青年报》)
话题拓展:长江无鱼之困;用法律全面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救鱼,就是救人;生态文明;保护与发展;警醒与反思……
(资料来源:《楚天都市报》、澎湃新闻等)